书城亲子家教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49493000000017

第17章 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2)

其二是,帮助孩子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比如,“你现在的感受怎么样?”引导孩子说出“我很生气”“我不喜欢这个”等。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父母在跟孩子讲道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孩子情绪较好时,对他进行教育。若父母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讲道理,是不会奏效的。因此,父母还可以进一步教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比如,“如果妈妈也对你尖叫,你感觉怎么样?”“如果妈妈也把你的东西砸坏,你高兴吗?”当孩子能考虑别人的情绪时,他在想发脾气时就会进行更多的自控。

尽管孩子年龄尚小,但已经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特色,不少父母往往将这些特点认作孩子调皮,总是给大人捣乱、惹麻烦,犯“牛”脾气,固执,不听劝告。其实,这些行为恰恰证明了孩子的心智正在快速发展。因此,在孩子“犯别扭”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特殊照顾”,在孩子面对挫折时给他“正能量”,让孩子心里坚忍、积极的种子萌发。没有人会怀疑学会坚忍、积极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能坚持到底的人,绝不是碌碌无为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坚持,不是被迫地坚持,而是引导孩子,激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坚持的过程中,父母要始终以关注孩子的心情为中心,不断地给孩子信心。

父母要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权力。有时,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父母不让他做,他也会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儿权力。比如,妈妈在厨房切菜,孩子也想尝试,这时妈妈就可以让孩子参与洗菜等辅助性工作,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告诉孩子厨房里的刀、天然气等是很危险的东西,不能随便碰。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好的一切事情。孩子心智的发展还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遇到困难更容易想到放弃。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自己面对的困境,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孩子尽力做好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时,让他们尽力思考,能做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但是不能因为题目太难而干脆放弃不做了。

父母还应该创造机会锻炼孩子的毅力。现在的物质生活优越,很多孩子可能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有的孩子到初中都从未自己热过牛奶、洗过袜子,生活上缺乏锻炼也是使孩子们缺乏毅力的原因之一。平时在生活中,父母要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周末的时候也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登山、长途远足等,利用这种方式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品质。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孩子“犯别扭”时,父母至少要做到哪两点?

其一是,正视孩子“犯别扭”的原因,并帮助他清楚地表达出来。其二是,帮助孩子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2.如何培养孩子坚忍的性格?

父母要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权力;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好的一切事情;父母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

当他学会了“钻空子”

情景再现:

洋洋的爸爸崔先生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找到了我。他的儿子洋洋读二年级了,成绩在班里垫底。追其原因,他觉得是因为洋洋在学习上总是钻空子。洋洋每天的作业都需要家长签字,为了避免崔先生他们检查,洋洋宁肯不拿回家签。如果老师问起,他就找各种借口:“爸爸妈妈很忙,没时间”“昨天他们给忘了”“昨天写得太晚了,他们都睡了”……老师发下的作业需要订正,可只要没有人管他,他就不会主动订正。问他,孩子就会说反正老师也不检查。结果,老师认为洋洋的父母是很不负责的家长,而崔先生两口子也觉得洋洋的老师很不负责。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沟通,才发觉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

崔先生觉得孩子现在这样,自己负有很大的责任。在一年级的时候,洋洋经常拜托他:“爸爸,妈妈知道我考差了,肯定要骂我,求求你,不要跟妈妈说,好不好?”面对儿子无辜的小脸,崔先生也觉得妻子管得太严了,就帮着孩子瞒着妻子。

“其实,洋洋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钻空子’了,”崔先生回忆说,“当时,怎么就没有及时发现呢?”洋洋平时由妈妈带,可那一次,他妈妈要出差,不得不让崔先生带几天。洋洋很喜欢吃冰激凌,这天吃完一个冰激凌,还想吃,就告诉他:“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吃两个。”他觉得多吃一个也没什么,就同意了。晚上崔先生让洋洋早点儿睡觉,洋洋又有理由了:“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看完《喜羊羊和灰太狼》再睡觉。”于是,洋洋又喜滋滋地看电视了。9点了,妈妈打电话问:“洋洋睡了吗?”崔先生说在看电视,妻子听了很惊讶,洋洋平时8点就睡觉了,还责怪崔先生管教不严。

洋洋确实是一个善于“钻空子”的孩子,但也是因为家长之间有很大的“空子”,孩子才有机可“钻”。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善于“钻空子”,利用家长之间的不一致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知道遇到这种情况,爸爸会怎么处理,妈妈会怎么办,那他自然会选择一个有利于他的一方下手。一旦争取到爸爸的援助,和爸爸结成了“统一战线”,否定了妈妈的正确意见,实际上就助长和加深了孩子的错误。下一次,他又可能和妈妈站在一边,利用妈妈来抵制爸爸的正确意见,而且学得更加狡猾。

其实,洋洋爱“钻空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的,这种模式也是很多家庭都采用的,就是“父母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一个扮演严母,一个扮演慈父。“唱黑脸”的母亲,总是严格要求孩子,会造成孩子过于压抑,孩子便想方设法来反抗妈妈的要求。当妈妈强势惯了,她就会觉得这件事她决定就好了,不用跟丈夫商量;而“唱白脸”的父亲对孩子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往往会强化孩子的这种小聪明。如果洋洋爸爸妈妈能够充分沟通,保持统一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立场,让孩子按时睡觉、一起给孩子的作业签字,要求孩子按时订正作业,孩子就会知道规则到底是什么,自己的哪些行为过界了,父母知道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自然没有“空子”可钻了。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家人最好保持统一,尤其在原则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不要各有各的标准。比如,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要买一个新的芭比娃娃,邻居家的豆豆都有。”你可以说:“你爸爸同意了吗?”若孩子说爸爸已经同意了,你要先确认一下,然后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下什么时候去买,最好能让孩子在买之前就同意帮助爸爸妈妈完成一件事来换取芭比娃娃,或者买了芭比娃娃就不能再买别的了。

在保持态度统一的问题上,最难取得一致的就是家里的老人,因而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大空子”。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大体原则一定要争取到家里老人的同意。

小婷写字很慢,可有一段时间,她总是幼儿园写字最快的一个,高兴地在家里宣布她是写字第一名。小婷的爸爸妈妈就奇怪了,她的写字速度没有提高啊?这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来接她的爷爷,小婷写字的时候常常把字写得很大,这样就能比别人写得少,写字速度就变快了。回到家,爷爷非但没有指出小婷的错误,还得意地告诉了小婷的爸爸妈妈:“我的孙女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过后,爸爸妈妈单独给小婷讲明了道理,告诉她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害处,还告诉她爷爷的夸奖是因为喜欢她,但她的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的聪明。

小婷的父母虽说解决了暂时的问题,但是仍没有解决老人纵容孩子的问题。有时候,纠正老人的观念比纠正孩子的观念更困难,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应该适当地告诉老人:“我们知道你很爱孩子,也帮了我们很多忙,但是你表扬她这么做聪明,对她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除了家长之间的不一致会让孩子有机可乘,孩子有时还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耍滑头”。

妈妈看到多多把玩具扔了一地,便告诉多多:“快去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不要让我看到地上还有你的玩具,不然中午就不许吃饭。”十分钟不到,妈妈看到多多屋子里很干净,散落一地的玩具不见了。妈妈一检查,发现多多根本没收拾,而是把所有玩具等都杂七杂八地堆在了柜子里。多多还满脸得意地对妈妈说:“你看,地上一个玩具也没有了。你让我把地上的玩具收起来,又没有让我把柜子里的玩具收起来。”

妈妈的一句“不要让我看到地上还有你的玩具”,也能让多多有空子可钻。其实,孩子经常会耍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小把戏,比如偷偷少练两遍琴,故意把字写得大大的,认为这样就可以少写点儿,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瞒过父母,获得一时的轻松。所以我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反思,想想自己的语言有没有产生歧义、让孩子有机可乘的地方。

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孩子会“钻空子”?是对他要求太严格,还是要求太松?是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给孩子创造了“钻空子”的机会?过于溺爱、放纵孩子,会让孩子学会“钻空子”;过分限制和严格要求,也容易导致孩子以“小聪明”来欺骗父母。所以,父母应该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

父母还要共同建立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学会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当孩子违反这些规则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但不聪明而且会害了自己。父母只要坚定立场,孩子就没有理由推托自己该做的事。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开始学会“钻空子”了:为了少写几个字,故意把字写得大大的;为了买玩具,跟爸爸说“上次妈妈都同意了的”;为了不去上学,就央求爷爷奶奶帮他求情……这些小伎俩,常常让大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当孩子学会了“钻空子”,说明他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通过动脑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也有家长管教得过于严格的因素,孩子过于压抑,而希望得到某种解脱。其实,孩子这些“钻空子”的行为,都可以看作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虽不见得是孩子智商高,但也不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因此,父母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钻空子”行为,帮他把这种“聪明”引导成大智慧。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孩子“钻空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家长教育方式不一致;过于溺爱、放纵孩子;过分限制和严格要求,容易导致孩子以“小聪明”来欺骗父母。

2.孩子“钻空子”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

家长之间意见不一致。

3.为了防止孩子“钻空子”,家长应该保持什么原则?

保持家人意见统一,尤其在原则问题上要一致,不要各有各的标准。

“说谎”背后的心理独白

情景再现:

吕女士有一个2岁半的可爱女儿。有一天,吕女士带着孩子在花园里玩。回到屋里后,女儿就和奶奶说起自己逛花园的收获:“奶奶,奶奶,我刚刚在公园看见了大恐龙哟!”奶奶不理解:“这孩子净瞎说,花园里怎么会有恐龙呢?”“真的!真的!花园里有三只恐龙,恐龙爸爸、恐龙妈妈和恐龙宝宝。”奶奶听后笑着说:“小说谎鬼。”然后摇着头走开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在2岁~4岁的时候正处在想象力的发展期,因此,他们很可能会出现一些说非客观事实的行为,有些家长就会将孩子的这种行为误认为是“说谎”。事实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丰富想象力,使得他们的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而且常常把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将愿望说成存在,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恐龙。在有的家长眼中,花园里的大恐龙并不存在,孩子这是在说谎;可在孩子心中,花园里的恐龙确实是存在的。孩子这样说,并不是有意欺骗家长,只是因为他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又或者他觉得这样做能赢得家长的关注。

比如3岁大的孩子向人夸耀说外婆送他一架大飞机并带他上天去玩,他的心理是“把想象当成现实”。比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会在幻想之下,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这种“谎话”只是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而且带有非常明显的幻想痕迹,并没有什么蓄意的企图,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常常有记忆错误的时候,因为记忆发展不完善,记事情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而虚构了一些事情,或不能完全回忆起许多经历过的事情,而让大人误以为他在撒谎。一个2岁的孩子,怎能记住谁第一个拥有电动布娃娃?他所知道的仅仅是现在他就想把它抱回去。一个3岁男孩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后来,这个阿姨问男孩的父母,才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孩子的父母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就要走。这就是因为孩子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引起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