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新生宝宝发病,一般都较急、较重,为使宝宝尽快得到及时的救治,应到就近医院治疗。但要注意一定是正规且有医疗技术保证的医院,千万不要图省事、省钱而去无牌、无证的小诊所求医。
第三,看病时需注意防病。在医院候诊,要采取一些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观察了解周围患儿的情况,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患儿尽量离得远一些,与消化道传染病的患儿避免直接接触。看完回家后,大人和宝宝要彻底清洁。
最后,在每次宝宝服完药后,应注意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及时复诊。用药前一定要详细阅读说明书,防止使用错误。
四、宝宝发热与体温测试
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很多,除了常见的各种疾病外,周围环境的温度对体温的影响很大。这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功能不健全,所以宝宝发热时,家长不必过于着急,应先请医生看病,找出发热的病因。
新生儿发热时,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以免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给新生儿退热既安全有效而又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温。当宝宝体温在38~39℃,一般情况较好时,首先应检查居室的温度,如室温>25℃时,应设法适当降低,并减少或松开宝宝的衣服或包被,使之散热降温。当体温>39℃,面色红润,四肢温暖时,可用冷湿毛巾敷头部,如果无效,再用温水浴或酒精浴降温。温水浴是用比体温低3~4℃的温水擦洗。酒精浴是用50%的酒精或白干酒加等量的温水,浸湿纱布后在血管丰富的地方,如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手脚心等处擦洗,以促进皮肤散热。在擦浴过程中要注意避风,不要让孩子着凉。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过度降温可使体温不升,对抵抗病原菌及疾病的恢复都很不利。因此,家长在给宝宝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随时观察孩子的面色、呼吸、脉搏以及精神状态,一般使体温降到38℃即可。新生儿发热时,还应注意多喂些白开水或糖水。除了降温外,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引起发热的病因,这样宝宝的健康才有保证。
给宝宝测试体温前,要对体温表进行酒精消毒,以防传染疾病。消毒后将表甩到35℃以下再进行测试。
给婴儿试体温的部位主要有三处,即腋下、口腔、肛门,其中以肛门最方便、最常用。因口腔试体温宝宝容易将表咬碎,在腋下宝宝多不配合,用肛门测体温就比较方便。
婴儿体温正常范围:春、秋、冬季平均值每天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为37℃。喂奶或饭后、活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宝宝体温暂时升高到37.5℃,甚至到38℃。尤其新生宝宝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三种测体温方法数值依次相差0.5℃,即腋下36~37℃,口腔36.5~37.5℃,肛门为37~38℃。
若在腋下测试体温,应先用毛巾擦干腋窝汗液后再进行测试,以免不准确。
宝宝刚喝完热水、进食或活动后不宜测试体温,应休息片刻后再测。
测试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五、给宝宝喂药的方法与禁忌
1.喂药方法
给宝宝喂药时,切记避免强行灌服,一般可使用橡胶奶嘴,让宝宝自己吸吮服下,但一定要把沾在奶瓶上的药加少许开水冲净服用,保证足够的药量。无法用奶嘴的宝宝,可将溶好的药液用小勺紧贴嘴角缓缓灌入,待宝宝将药液咽下后,再喂少许温开水或糖水。病情严重时可用滴管吸满药液,将管口放在患儿口腔颊黏膜和牙床间慢慢注入,应严防药液呛入气管。此外,还应提醒年轻父母注意,不要将药与乳汁混在一起喂,以免出现凝结现象或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
2.宝宝用药的禁忌
(1)忌用退热药:新生宝宝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而比较容易发热,如果随便服用退热药,往往会产生不良后果。表现为服用退热药后,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热,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
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以免体温继续下降而导致体温不升。
(2)忌服速效感冒胶囊:速效感冒胶囊因其疗效快、服用方便而成为感冒药中的佼佼者。但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够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故婴幼儿感冒时,要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3)忌滥服补药:许多年轻父母喜欢给宝宝服用中药滋补剂,如人参、人参蜂王浆、冬虫夏草、冬虫草精、北芪精等。但服用的结果是男孩子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子乳房在八九岁时就开始增大,且有阴蒂增大等现象。这些由滥用补品而制造出来的性早熟,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
(4)忌多服维生素A:维生素A 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它可以使软骨成熟、退变。维生素A不足时,可减慢骺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会缺乏维生素A,故随便给宝宝服维生素A是错误的。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骼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骨只长粗而不长长,影响宝宝未来身高。
(5)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虽有抑制细菌的突出效用,但对人体的损害也是比较严重的,主要是对肝、肾、听神经,甚至血液系统有损害。宝宝服用后,即使未出现明显的损害,也会显得身体很虚弱,所以不要轻易服用;非用不可时,一定要控制用药量,不要长期使用。能用中药解除的疾病,尽量避免用抗生素。
(6)忌用氨茶碱: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按医生指导掌握用量,以避免因超量服用导致氨茶碱急性中毒,出现烦躁不安、出虚汗、心动过速甚至休克死亡。
(7)忌空腹服铁剂: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糖浆等)空腹服用后,会刺激胃肠道引起宝宝不适;也忌与牛奶、豆浆、苏打饼干、菠菜汁、茶水等同服,这些食物均有碍于铁的吸收。
(8)服用维生素C时忌吃猪肝:因为猪肝含丰富的铜元素。铜元素能促进维生素C的氧化,使其降低或失去原有的生物效能。
(9)补钙期间忌食菠菜及其菜汤:因菠菜中的草酸易与钙形成草酸钙而沉淀,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10)其他忌服的药物:新生儿期忌用氯丙嗪、磺胺类、亚硝酸类、奎宁、伯氨喹等;婴儿期忌用呋喃旦啶、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制剂和麻黄碱、硬脂酸和红霉素、肼屈嗪等。
六、早期发现孩子视力、听力异常
新生儿视力是很微弱的,正常新生儿两个眼球虽然成形,但其视力并未完全发育。一般估计,新生儿出生到一星期之间的视力为0.01~0.02。1个月时可看见近处的物体移动,视力为0.05~0.1。4个月时,开始建立立体感视觉。6~8个月的视力为0.06~0.1,在这个时期,视网膜已有很好的发育,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物体的细微部位也能看清楚,对于距离的判断也开始发展。1岁的视力为0.2,然后逐渐发育,3岁的正常视力为0.6~0.8,4岁时的正常视力为0.8~1.0,5岁的视力可达1.0。
一般3岁以上的幼儿大多能正确地指出E字视标的方向,而3岁以下幼儿可用观察两眼的注视反应的方法来估计视力情况,即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玩具在小儿眼前移动,观察其眼球是否追随移动,如他能用眼稳定固视目标,则提示至少有0.1以上的视力,通常3个月后的婴儿即有眼动反应。根据这些特点,可用下面的简单方法对新生儿的视力做定性检查,以及早发现新生儿的视力异常。
(1)可在宝宝睡着时,突然用手电光晃他的眼睛,如引起宝宝皱眉、身体扭动甚至觉醒,说明有光感;如反复检查几次,宝宝均无任何反应,应引起注意。
(2)在宝宝满月时,可用1个直径约10厘米的红绒球放在小儿眼前约33厘米处,小儿可注视红球,并可随球的移动跟随片刻。此检查应在宝宝觉醒不哭时做,并应反复做几次。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3~7天开始出现明显的听觉。如正在睡眠中的宝宝,当突然有大的声响出现,就会随之有皱眉、两眼睁开或全身轻微抖动或全身惊跳。
或清醒中的宝宝,听到突然响声会眨眼或闭眼,眼睛或头会轻轻转向声响方向。
也可用一个小铃铛或拨浪鼓放在宝宝耳边摇,宝宝皱一皱眉或者微微转一下头,就表示宝宝听到声音了,也是宝宝听力正常的表现。
但如遇到新生儿过分安静,睡觉不怕大声吵闹,对大人的招呼、逗引声音毫无反应,而只是用眼注视大人的面部表情和举止动作,那就说明宝宝的听力可能有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七、宝宝体重增长缓慢
宝宝体重增长缓慢,分为两种情况:
①生长缓慢。指出生后最初几个月体重增加缓慢,每天增长体重低于15克。
②体重不增。婴儿出生后10天,体重仍继续下降,到出生后3周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婴儿体重增长缓慢的原因:
①婴儿患病:如婴儿患感染性疾病,导致能量过度消耗,使其体重增加不足。
婴儿有先天畸形(如兔唇或腭裂),导致喂养困难可出现体重增加不足。另外,如患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等),需限量摄食,可造成营养不良。
②喂养不当:如未进行早吸吮,没有按需哺乳,哺乳次数少(每日少于8次),吸吮时间不够,吸吮姿势不正确,母亲与婴儿分开,乳头错觉和过早添加辅食等。
喂养不当也可能是由于指导不当造成。
③母乳供应不足:如乳汁分泌减少,新生儿没有做到早吸吮母乳,哺乳次数太少或吸吮姿势不正确等以及乳房、乳腺异常等。新生儿体重增长缓慢的处理方法:
①增加乳汁分泌,增加哺乳次数,频频喂奶。
②纠正凹陷乳头。
③母亲吃些增乳膳食,如鲫鱼汤、猪蹄汤、丝瓜等。
④服中药治疗,如穿山甲、王不留行、黄芪、玉米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