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医生简明诊疗手册
5299400000049

第49章 特殊情况下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4)

6手足无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从而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

心理医生教你怎样对付失眠

大多数失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只要能够自我调节心理活动,是可以克服的。有些失眠者,每到晚上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于是神经越紧张也就越无法入睡。对于这类失眠者来说,精神放松至关重要。

我们说,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忧虑所造成的危害大。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加重失眠症状,并增加恢复的难度。

失眠者的共同特点是:性格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固执、犹豫不决、完美主义、爱担心焦虑。对偶尔的几次失眠造成的头疼、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总是感到忧心忡忡,耿耿于怀。他们每天上班都无精打采,抱怨说:“唉!昨天晚上又没有睡好觉!今天简直没法工作!”到了晚上,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今天什么也别想,一定要睡个好觉!”但是,事与愿违,越想睡好觉,越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他们有的已经试过许多方法,吃药、练气功、听音乐、或者拼命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结果都不奏效。

心理医生教给他们的方法与他们以往使用的方法大相径庭。

首先,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但体力劳动和锻炼也是让身心放松的另一最好方式,如果前一晚上没睡好,可以在早晨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下身体,精力一样充沛。而失眠患者往往认为睡眠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整天想的就是怎样才能睡好觉,他不理解睡觉是为了保证健康,健康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并不是为了睡觉,也就是说:睡觉并不是人生的目标。另外,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4个小时,其他是有梦睡眠,如果人真的一夜不睡,3天就可以让人的精神崩溃,5天就可以导致死亡,但有的人说好多年都没怎么睡觉,可是他思维仍很正常,所以他的失眠问题并不是想象得那么严重,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生命力。

其次,睡眠也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就想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越让自己别想了,自己就越发胡思乱想,停不下来,应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想去吧,我今天不打算睡觉了!结果,当你不控制情绪和思维时,20分钟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入睡了。对于害怕和焦虑情绪也是一样,有的人特别怕睡不着觉,有的总怕半夜醒来后难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又对自己的害怕感到紧张,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正常人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半夜醒来,不同的是,正常人并没有害怕和排斥的想法,不反省和讨厌自己,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这样才能放松。

第三,许多失眠者总觉得自己晚上觉没有睡够,一有时间就要补觉,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着,而且也没有心思去参加业余爱好活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参加户外的体力活动,劳其筋骨才能放松心情,尤其是睡觉前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思考状态,应做一些散步、爬楼梯、跳绳、洗衣服、拖地等简单枯燥乏味的体力活动,感到累了、困了再上床睡觉,然后以顺其自然的放松状态,进入睡眠。

肥胖者也有快乐

自古以来人们多以婀娜多资为美,《诗经》中即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汉代以“掌上舞蹈”著称的赵飞燕更成了经典极致。于是,“白骨美人”、“小巧玲珑”都成了美的极致。

可是,这些也成了肥胖者的噩梦。有很多肥胖者想弄清楚自己肥胖的原因,就盲目地减肥。从而健康失去了,生活信心也随着丧失了。其实,肥胖也是一种美,肥胖者也有快乐,关键看自己以什么心态对待肥胖。

肥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现代人的大烦恼。肥胖不仅造成人们行动不便,影响一个人的自信、自尊,而且是健康的大敌。肥胖是医学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学问题。因为体型的改变常会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如因害羞而变得孤独,情绪易于激动,或有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应当及时加以调整。调整肥胖人群不良的心理状态,先是让其懂得过度肥胖的危害,增强减肥的意识,自觉地进行减肥治疗。其次,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体型的改变引起别人的议论是正常现象,坚信只要改变饮食习惯,肥胖一定会得到控制。再次,应当到医院的内分泌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尽可能找到肥胖的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一般认为,“吃”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对肥胖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人们吃的认识上。节食是人类一种勉强的、理性的和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时时不忘冲破限制以享受饱餐美食之后的满足。“有机会就吃”是人类祖先在艰苦时代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种多吃储备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当今食物并不匮乏的时代,依然在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倾向。在一些节食减肥的人身上,这种心理倾向非常明显。这些人一般在体重控制产生一定效果后,再遇到美食佳肴的机会,一旦理性的约束减低,吃的食物数量反而会比以前更多。其次是情绪因素的影响,许多人都体验过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食欲自然就会下降。而心理学家对肥胖者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

为什么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呢?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有关。他们的父母由于缺乏育婴经验,只要他们啼哭时就认为是饥饿(也许是太冷、尿床、身体不适等),于是就给东西吃,结果使婴儿无法知道饥饿与难过的区别。也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通过嘴嚼食物,会使人的脸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第三是外部诱因作用的影响。人们吃东西一般都是由于内在生理上的需求,有时是因为外在诱因的吸引,在食物的诱惑面前,肥胖者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

克服不利于减肥的心理

肥胖会给人们在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有针对性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有利于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这有利于防治肥胖病的发生。

1被动心理。肥胖病人中有一部分对减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常常是在被动心态下参加减肥治疗,缺乏主动配合的心理状态,这样减肥就很难获得成功。所以对这类病人的心理治疗就非常重要,应克服被动心态,积极主动地认识肥胖带来的危害,使之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效果。

2消沉心理。当肥胖病人多次减肥受到挫折时,会觉得自己减肥无望,丧失信心,甚至陷入意志消沉状态,自暴自弃。这样是不对的,这时你的首要任务是设法建立起信心,与医生一起讨论减肥失败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建立持久的减肥计划,鞭策自己坚持到底。

3贪食心理。通过观察发现,习惯于好食多食的人常常肥胖,同样,肥胖的人往往都习惯于好食、多食甚至于贪食,并且多伴有食欲亢奋的问题。有些人平时习惯于进食大量的食物,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因为饥饿。另外,在大量人群调查中还发现,肥胖者的食欲都非常好,似乎对食物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看见食物就会有强烈的进食欲望。进食量明显多于一般人。而且,多数人喜食甜食和辣味品,这些食品可使肥胖者的消化液分泌大大增加,促进食欲,往往会导致热量过高而增加肥胖。

要矫正这样的不良生活行为,实际上有很大困难。但是这些不良行为必须进行矫正,否则会导致其更加肥胖。具体方法: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和饮食计划,其次要丰富日常生活,分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增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并请家属配合进行监督工作。

4惰性心理。研究表明,“能量过剩”是导致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活动少且常常躺在床上。而且研究还表明,越是肥胖的人越是喜欢躺在床上,或是酣睡,或是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吃东西。即使离开床,活动的时间也很少,如有坐处,他们也会立即坐下。总之,这些人们就喜欢坐着或躺着。

根据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对肥胖者来说,为了健康和长寿,应严格限制肥胖者的躺卧,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增加能量的消耗。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人类正在变懒。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已将很多复杂问题的处理简单化,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也正在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一切都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容易。于是在安逸中,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正因为如此,过多的安逸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肥胖和弱不禁风。

做一回心理减肥操

减肥除了服用药物、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外,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纠正肥胖者异常反应造成的不当行为,心理学家发现用行为科学分析肥胖者摄食行为的特征和运动类型,培养肥胖者正确的行为,因此,推出了一套减肥心理操,你可以试着做一做。

第一节:肥胖者可以在冰箱旁,贴上自己因体态臃肿而遭人嘲笑的漫画,或者将自己大腹便便的照片置于餐桌上,一边看照片,一边吃饭,让自己面临美味佳肴,正欲狼吞虎咽之时,马上受到厌恶的刺激,以抑制食欲。

第二节:肥胖者可利用奖励的办法来坚定自己减肥的决心。奖励的办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做法就是每坚持减肥一天,就丢一个硬币进储钱罐,奖励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但是请记住,千万别往嘴里奖食物。还可以标新立异,将每点进步具体化。比如,体重每减轻一斤就往空袋子里装上一斤沙或其他东西,并时常提提那个袋子,看看有多重。告诉自己这重量就是以前自己身上多余的肉。

第三节:对于肥胖者来说,应尽量避免单独进食,而应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吃。在亲朋好友当中,“聘请”几个对自己有影响的“监督员”。这样,他们可以控制你的饮食,既不会让你空着肚子,也不会让你敞开肚皮吃。有时尽管你真心实意地减肥,但也有绝望而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此时你应找一个有同样苦衷的减肥者,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渡难关。

第四节:有些肥胖者对食物的形象、气味,甚至于对食物的想像,都会引起食欲。为此,建议肥胖者用其他行为来代替进食,也许能够消除这种反应。比如作一次轻快的散步,喝一杯水,或者坚持不进食,直到这类想像不能导致过多分泌胰岛素为止。

第五节:如果你常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吃东西,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久而久之,一看电视就想吃,不管饥饿与否。根据肥胖者的特点,只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内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