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394700000020

第20章 朝代兴衰篇(2)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包括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虽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见《北山经》、《海外经》、《大荒北经》),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灌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而行(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发生羡慕之心。于是设想人也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

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增加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飞。《博物志》载奇肱国的人“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注:见《博物志》,但《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国下郭璞注亦有此文。又郭璞《山海经图赞》“奇肱国赞”云:“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车轮。”是《博物志》本据《山海经》,而今本经文逸之。),便是这种幻想的具体化。飞在原始人看来,是认为最能解决问题的。从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同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飞车”也就同西方神话的“飞毯”和“快靴”等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

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耒耜、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筑房屋,创制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而在神话传说中却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这就是神话的积极意义。

【原文】

5.3唐①有虞②,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王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注释】

①唐:即唐尧,黄帝之后的一位部落领袖,传说他很受人爱戴,德行很高,后传位于舜。。

②虞:即虞舜,尧之后的又一位圣贤领袖。

【评解】

“唐有虞”说的是尧、舜二帝,他们是三皇五帝的最后两位。尧帝,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史书上称他为唐尧。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逊让给贤能的人。

历史上常有先皇死了,尸身停着没人管,皇子们却在为争皇位大打出手的事,所以历史上真正能够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所以这里才“称盛世”。

【国学小百科】

中国古代的禅让制

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禅让”包括: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相关链接】

尧舜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àn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却另有一套。

用这种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延伸阅读】

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楚汉相争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如果让当今社会的人力资源总监在事前去考察刘邦和项羽,刘邦恐怕得不了高分。一个典型的无赖,好说大话,好吃懒做,人近中年还一事无成,顶多担任过比照科级的亭长,还没干出什么政绩,显然不是当领导的材料。项羽就有所不同,出身名门,力拔山兮气盖世,武功没说的,文采也不差,而且既有智商又有情商,为人豪爽,雄心勃勃,无论是仪表还是能力,刘邦都不能比。但历史的事实是:看起来没有发展潜力的刘邦得了天下,而看起来前途无量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

这就是刘邦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所致。领导是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在与被领导者和环境相互作用下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就是具有这种影响力并发挥这种影响力的人。

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是在领导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造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有关教授认为,企业领导者须有十大素质:

l.品德超人。其人品言行为众人所景仰。

2.勇于负责。对国家、职工、消费者及整个社会都有很高的责任心。

3.善于应变,不墨守成规。不断充实自己,课余继续进修与工作有关的课程,留意时事新闻,能与时代潮流同步前进。

4.恰当地授权。能提纲挚领抓住大事,而把小事分散给下级去处理。与下属扮演一个好朋友的角色,发挥互助的精神,群策群力。做出成绩时,不邀功也不自鸣得意。

5.组织能力。对公司的组织结构有深刻的了解,清楚认识内部运作的情况,对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其所负的责任,也都了如指掌。善于发掘下级能力与才智,善于组织人力、物力与财力。

6.决策才能。能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不是赁主观想象作出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但是从不妄下结论。一旦作出决定后,不随意更改工作原则。从善如流,听取人家对自己的批评。

7.敢于创新。对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都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接受力。

8.敢于冒险。敢于承担风险并乐于在挑战面前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

9.尊重他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其合理观点,不妄自尊大,能器重下级。心理平衡,情绪稳定,无论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也不会把同事当作发泄的对象。

10.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共事,能赢得别人的合作,不以权压人,而是以理服人,让人感到信服和佩服。

以上所列领导者的条件,几乎没有能通过先天遗传而继承的,大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磨炼而逐步培养。

【原文】

5.4夏有禹①,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注释】

①禹:即大禹,他因为把黄河的水患治理好了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因此舜把首领之位传于他。大禹死前把首领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从而结束了禅让制。

【评解】

这几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文王和武王,他们四人是夏商周三代之王,是三个时代的代表。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国学小百科】

商朝为何又叫殷商

我们都知道,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这是为什么呢?

商朝的国都开始设在亳(今河南商丘),后来由于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人们不得不搬家,商朝的都城也就几次搬迁。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的第十八代君王阳甲去世,阳甲的弟弟盘庚继承王位。

早在盘庚继承王位之前,商朝的政治就已经开始腐败。身为奴隶主的王公贵族们,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不理国家大事,甚至经常为了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互相攻击。奴隶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知道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商朝势必走向衰亡。即位之后,盘庚立即召见官员们商讨大计,最后决定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王公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奴隶们起来闹事。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让我们的国家安定团结。如今许多王公贵族们整天只顾吃喝玩乐,而不管人民的死活,再这么下去,老百姓是要造反的啊!”

盘庚见大臣们没有反对,就接着说:“我准备把都城迁到殷。大家都知道,殷这个地方不但土地肥沃,而且自然灾害也少得多,如果把都城迁到殷,农业将会发展得更好,这样老百姓不就能安居乐业了吗?社会不就安定了吗?我已经下定了决心,谁也不能改变我的主意。”

那些王公贵族们心里虽然还有些不情愿,但看到盘庚态度坚决,也就不敢再反对了。于是,商朝迁都的决定就这样定了下来。

盘庚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盘庚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在以后的200多年里,商朝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3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后来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相关链接】

武王伐纣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宠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已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型镇压。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凶狠地挖出了比干的心。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动荡不安的社会像烧开了的水那样的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