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反,如果领导一听到反面意见就大皱眉头,不能接受下属的建议或批评,不参照他们的正确意见、方法、策略,甚至对献策的人不假辞色,下属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这也不利于整个团队、整个公司的发展。总之,偏听偏信,固执己见是做领导的大忌。
兼听各方让自己耳聪目明还要注意:领导者广泛纳谏,多听取反面意见十分有必要,而且听取后一定要采取实际行动对自己的失误之举加以改正。秦始皇错下逐客令,但听到李斯的进言后,不但没有因其尖刻的指责恼羞成怒,反而立刻收回成命,挽留人才,并广招天下贤能,争取得到天下有志之士的忠心,帮助他实现秦国的统一。所以,对反面意见不仅要听,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错误决定要及时改正。
现在社会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领导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下属就会认为他在组织里不受重视,他们中能力强的人就会跳槽。而人才的损失是一个企业最大的损失。此外,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也没有一件事可以片面成立,要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就要尽量兼顾全面。而所谓的兼听,也是很好的沟通方式,良好的沟通正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竞争的基本条件。
5借力而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译文:
站在高处挥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别人很远就能看见你;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觉得很清楚。骑马的人,自己跑得并不快,但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乘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但可以穿过江河。君子并非智慧异于常人,只是善于利用事物而已。
国学链接:
关于《荀子》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的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他的文章已从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学不可以已”则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又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用来说明事理。
诸子之言:
《吕氏春秋·用众》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译:善于学习的人会借助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即所谓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朱熹曰:“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唯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记,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味也。”(译:人通常都不是完美的,唯有圣人具有高贵完美的品格,而这也是大家可以感受到的。所以,人们可以向圣贤的人学习,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假,是“借”的意思;借,首先是借助人的力量,但往往也不要拘囿于人。趋势潮流,万事万物,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借来一用。人生在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仅靠一个人微薄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借力。
延伸思辨:
圣人无常师
俗话说:圣人无常师,即有学问知识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不但向比自己知识渊博的人学习,而且也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这正如犹太法典所言:“能向任何遇到的人学习好处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却又无常师。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而成千古圣贤。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遇到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常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
儒家认为,人的地位高低,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学问高低决定的。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学问就要不断学习。每个人都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认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能够尊重他人,向他人学习。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己道德的不断完善。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的学识和品德无疑都是万里挑一的,可是他仍然虚心求教,不以自己的学识渊博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虚谨慎。他认为,只要别人有超过自己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见解、一句话,也值得自己衷心钦佩和学习。
精彩典故:
晋国有忧,未尝不戚
春秋时期,晋国的周子受到权贵们的排挤,只得离开晋国,到周朝都城洛阳居住。周王的大夫单襄公非常器重他,常常把他请到家中,热情招待。
周子虽然年纪很轻,行事却老成稳重,得到不少人的关注。他读书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听人讲话的时候彬彬有礼;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相当友善;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也时刻不忘忠孝、仁爱。他虽然身在周地,可是晋国一旦发生什么大事,他都非常关心。
单襄公觉得,周子如果有回国的机会,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想到这些,单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了。
后来,单襄公得了大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对儿子单顷公说:“周子身在他乡,却时时刻刻为自己国家的安危而担忧,而且人品高贵,才能出众。现在晋国国君的道德水平不高,没有君主的样子,周子如果回国,很可能会登上国君之位。我死之后,你要很好地照顾他,千万不要轻视他。”
父亲死后,单顷公按照父亲的嘱咐,对周子处处关心。过了一段时间,晋国国内发生动乱,晋厉公被人杀害。晋国大夫看到国中无主,想起了聪明可靠的周子,就派人到洛阳把他接回,立他为国君。周子做上国君后,也不忘在周朝时单襄公和单顷公对自己的照顾,对单顷公总是慷慨相助。吕不韦善假于物君子善假于物,寻找到生命中的贵人,人生就会出现转机。
战国末期的名相吕不韦,开始时只是一个商人,他经常来往于各国间做生意。一次他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安国君不喜欢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赵国抓住当做人质。当时赵国正与秦国交战,因此异人在赵国的处境十分困窘。
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他不知到底哪一个儿子好些,而安国君最宠爱的妻子华阳夫人又没有儿子,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因此,吕不韦在心中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认为异人奇货可居,于是与异人结交,经过几次交往,两人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吕不韦又去找异人,问他想不想回秦国,异人说:“我做梦都想回去,可我既不知如何回去,也不知回去能做什么啊。”吕不韦说:“我会想办法让你回秦国,而且还会帮助你,让安国君立你为太子。”异人听了,十分感动,就说:“如果真能让我当上秦国的国君,我就让你做我的丞相。”
于是,吕不韦先用重金贿赂了安国君妻子华阳夫人的姐姐,进而见到了华阳夫人。吕不韦送给华阳夫人许多珠宝,竭尽全力地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
果然,安国君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子楚,子楚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
三年后,秦庄襄王死了,吕不韦就扶持太子嬴政即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秦始皇。当时嬴政只有13岁,一切国事都由吕不韦把持,嬴政称他为尚父。此时,吕不韦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不得不说,吕不韦是异人生命中的贵人,而华阳夫人又是吕不韦的贵人。异人借吕不韦的力量重返秦国当上了国君,吕不韦也借华阳夫人的力量完成了心中的计划,扶植异人当了君主,并将秦国的大小政事悉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由此可见,贵人的出现,总会给人生带来转机,人生中一切从困厄到顺利的转变,都将随着贵人的出现而发生。凭借贵人的帮助,事业就会拨云见日,逐步走向成功。
当代镜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曾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其实,从所有成功者的身上几乎都能看到借力而为的重要性。可以肯定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在竞争中,真正的智慧并不主张强攻,而是要借力而为。即使你的实力很强,也难免会有做不到的、疏漏的地方,而如果你的实力达不到解决问题的地步,那就更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这样,你就为自己的成功增添了一份保单,从而能够更有保障地去实现梦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博采众长,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多向他人学习,多同他人研讨,多向师长请教,对自己的进步和成长都是有巨大的帮助作用的。与朋友或同事相互切磋,不仅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
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保持坚韧的态度。但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准备,尽量避免失败,否则就会影响取得成功的进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善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不嫉妒他人的长处、也不袒护自己的短处,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大小事宜是成功者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发展的主旋律。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自己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项特长的人,向他请教并且虚心向他学习。三国时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有一种很好的协调能力,刘备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比不上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足之处;此外,一个人的专长也只可能有几种,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这些基本条件可能就不够用了,所以,要学会借用别人的智慧。
借用他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把他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能够发现别人的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或者很好地与其合作,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身上汲取智慧的营养来补充自己,借用智慧在我们通往成功的途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