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要靠主观的不懈努力,又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非常注重的问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品行;反之,则可能染上陋习。
当代镜鉴:
在好环境中选择益友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给自己带来有益的影响,因此,交友应该谨慎。因为,一个好朋友可以带来帮助,一个坏朋友则往往带来麻烦,甚至可能诱导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力求为自己寻找一个好环境,选择一些好朋友相处。因为,年纪相仿的朋友,容易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彼此常常是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交到一位行为不端的朋友会后患无穷,对方的行为必然会对你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难免使自己也染上不良的习气。因此,与有不良习气的人划清界限是非常必要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见贤思齐”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儒家希望人们懂得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选择有仁德的朋友交往,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仁德和智慧,见贤思齐,即主动地去学习朋友的仁德,从而起到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
《周易》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朋友就是那种具有相同的情趣和共同的胸怀,一起去奋斗,一起吃苦并分享彼此收获的人。古人比喻朋友就像向平地上倒水,只有潮湿的地方才能聚住水。事物的同类相求、同类相得的规律就是如此明显。所以君子与人交往,首先要选择与有知识的人交往。孟母三次搬家是为了选择有涵养与有知识的人作邻居,为了避开不必要的干扰。
人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自己属于哪种人,就会主动向那个方向发展。
曾国藩就非常懂得这一道理,自踏入京师之日起,他就开始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但身处官场,若交几个政友,固然可以使自己在日后的仕途上得到帮助,但也会有危险,因为这很容易给人以拉帮结党的印象,所以他意识到交政友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与人太过于亲密。交几个乐友,整天可以玩在一起,谈吃论喝,但时间一长,学业俱废,所以交乐友也当慎重,不可沉湎于中。
曾国藩为人淳朴端正,诗文做得不错。所以,居京十年中,他所交的朋友大多是文友,有的精通书法,有的擅长吟咏,有的棋艺甚佳。他们的才华使曾国藩受益很多,以至他终身都能够从这些方面获得精神上的陶冶。
古人云:“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之也。”与谁交朋友、交到何种程度,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问题,而是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声名荣誉的原则性问题,应该慎之又慎。因此,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择善而交。弄清所交之人的品行和目的,择其善者而近之,其不善者而远之。多与有涵养、讲品位、重操守、爱学习、求上进、干事业的人交朋友。
在此,我们不妨学学孔子的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一个人的成长、生活和环境的因素的确关系很大。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生活圈子的大小,这个圈子就是自己的“活动场”,自己的竞争舞台,必然在这里寻找同盟、选择朋友,来帮助、支撑、保护自己。
当无法选择一种好的环境的时候,选择交往的对象就变得尤其重要。交朋友是有选择的,这不可否认。选择什么人交朋友要依人的性格、志趣、品质而定,不可随便交友。选择错了人,环境就会起巨大的负面作用;选择对了人,不好的环境对人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3宁静致远,智者当慎独淡定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译文:
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也都小心谨慎。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会特别谨慎。
国学链接:
关于儒家的“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注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面对宇宙自然、天道人情的认知和判断,人的认识显然无法克服天然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因而在探求“不可须臾离也”的“道”时,儒家主张每个个体需遵循慎独的原则:即对自己见都没见过的事物——“所不睹”需持“戒慎”的态度;对自己听都没听过的事物——“所不闻”需持“恐惧”的态度。
因此每个人要对自己所持的、自己独有的、自己认为甚至自己假设的为单一的、只此一个、绝无二解的看法或观点,采取谨“慎”或“慎”重的态度。而对不易觉察隐匿起来的事物,需要使其“隐”得“见”;对事物的细节性细微性的认知,需要使其“微”得“显”。总之,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究,以此预防片面的、武断的、绝对的、专断的甚至臆测的——“独”之认知遮蔽了自己的视野和判断。否则,一方面堵死了自己对新事物新情况认知的渠道;另一方面可能因自己掌握的所谓渠道权力扼杀了新知和未知的出现。
诸子之言:
《礼记·大学》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即,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他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朱熹进一步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以“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一个人独立工作、生活,无人监督时,可能面对无数利益的诱惑,从而产生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延伸思辨:
修身养性,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所谓君子的行为,就是具有心态沉静,并且修身养性,生活俭朴,同时长养仁德之心。只有淡泊才能让自己拥有明达的品格,只有心态宁静才能具有开阔的眼界。所以,学习需要心静下来,要增长才能就需要学习,只有让自己拥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学到真正的智慧。)
良好的修养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没有良好的修养,就难以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也很难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精神境界,这样下去,自己的人生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最后只能流于平庸,成为凡夫俗子,所以儒家主张要修身修心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上说:“依天命所给予的是性,根据本性的规定行事是道。”意思是说,平常所有事情都由自己的性格所限定,而性格又来自于天道。把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
《菜根谭》中也说:“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意思是说,耳目所喜欢的东西属于外来的侵害;感情欲望等心理上的邪念是内在的敌人。如果一个人愚昧无知,就容易受到这外来侵害和内在敌人的双重威胁。但是,不管是外面的影响还是内在的不当需求,只要我们自己保持淡泊宁静,恪守信念,不违背原则,那么那些邪恶的欲念就能变成自己修养品德的帮助。总之,人们要修身养性,首先要排除私心杂念,把握自己。
精彩典故:
列子拒收粟米
战国时期,列子先跟随仙人壶丘子学道,后又师从老商氏,并与伯高子为友。传说列子修道9年之后,即能御风而行。由此可见,列子当时的修行极高,后来,列子隐居郑国40余年,过着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
在列子隐居郑国期间,他的生活穷困潦倒,常常食不果腹,面无血色。一位他国的使者在郑国见到列子,看到列子生活的窘困状况十分吃惊,当他见到郑国的相国子阳后,就对子阳说:“列子是闻名天下的有道之士,居住在贵国这么长时间,生活这么穷困,作为相国,你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子阳听后忙问左右才知道郑国有列子这样一个人,这个人修行极高,但生活十分穷困,于是就让手下的官员给列子送去了十车粟米。
听说相国子阳派人送来了粮食,列子立刻出来迎接。为列子送粮的官员说:“相国听说你的生活很困窘,特意让我给你送来粮食,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列子说道:“相国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隐居于此没有为郑国作出一点贡献,没有一点的功劳,我怎么可以接受相国的恩赐呢?还是请收回吧。”面对送粮的官员,列子再三拜谢相国的恩典,却始终不肯接受官员送来的粮食,送粮的官员只好作罢,并把此事禀报相国子阳。子阳知道后更加佩服列子的为人。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经在润州做参军。当时,韦诜任润州刺史,裴宽是他的下属。韦诜的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韦诜一心要为女儿找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可是上门提亲的人不少,韦诜却一个也没有看中,要么嫌人家学问不好,要么嫌人家品德不好。
有一天,韦诜正在为女儿的事情发愁。他在花园里踱来踱去,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女儿在二楼的闺房外,于是站在廊上眺望,看到就住在他家隔壁的裴宽正在自己的院子里埋什么东西。韦诜觉得好奇,就命下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下人回来禀报说:“有人送给裴宽一些肉干,没留下姓名放在门口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人家,又不想收人家的东西,所以只好把东西埋了起来。”韦诜听了点头表示赞许。又命人去打听一下裴宽的为人,下人们回来禀报说:“裴宽为人清廉,从来不收别人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如果有人给他送东西,他一定马上派人送回去。即使不送回去,他也会派人给送东西的人回赠一份价钱相当的礼物。”韦诜听后,对裴宽的为人赞叹不已。
为了再考察一下裴宽,韦诜命人去请裴宽,就说自己要请裴宽喝酒。裴宽接到刺史的请柬当然不敢怠慢,慌忙收拾了一下就来赴宴。席间俩人谈得很投机,韦诜见裴宽已经不太拘束了,就假装说:“裴宽啊,自从你上任以来,在我身边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我打算为你置办一所宅院,以便你居住,你现在住的地方太寒酸了。”裴宽听到这话,慌忙放下手中的酒杯,跪在韦诜面前说:“大人,小人辅助您只不过是尽自己的责任,并没有什么功劳,您又何必赏赐我呢?”韦诜悄悄地说:“你不必害怕,我这是偷偷送给你的,又没有旁人知道,以后你还要帮助我多聚敛些钱财,到时一定有你的好处。”裴宽顿时脸色大变,厉声说:“大人,我原以为您是个清官,不想您竟然说出这种话来!我请求辞官。”说着就要起身离去。韦诜看裴宽果真清廉,于是大笑着说出实情,并且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裴宽。听到这些,裴宽才消了怒气,转而惊喜不已。因为平日生活节俭,结婚那天,裴宽穿的衣服也并不比平时鲜亮,加上人长得也相貌平平,族人们看到他这样都暗自取笑他。韦诜则严肃地说:“我疼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裴宽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他为人清廉,将来一定能成大事。”果然,裴宽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而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当代镜鉴:
保持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曾国藩有句名言:“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如果你也希望达到这种人生境界,那么,首先要对自己有“慎独”的要求,然后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很难,正如古人云:“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当今社会,权力、金钱和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众多,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蚀的堤坝,才能保持好自己的平常心,走好人生之路。
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神人”,不仅仅因为他机智博学,神机妙算,更是因为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志向有远有近,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尺寸天地里翻筋斗,难以有大的作为。人之所以会目光短浅,最大的原因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够安于宁静,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事。
我们为工作、生活而拼搏,不管在生活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在工作中是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是真实的,是我们自己能切身感受到的。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是用地位、金钱来衡量的。当你每一次穿过泥泞、走出风雨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都能为自己所拥有的坚强毅力所感动。
人生并不是一张必须要拿满分的试卷。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明智的人都懂得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好好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因此,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荣与辱、喜与悲。许多事情只要我们尽力了就问心无愧。人生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生命也要松紧有度,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