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拯救一个人的命运。”用积极正确的思考方式行事,对个人的成长功莫大焉。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这都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当面对失败时深思而后绕道行,并善于从失败中反省,这对我们日后的成功大有裨益。
1.思考能拯救一个人的命运
“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当你处于消极状态的时候,用思考转换感觉,调整方向,是自我慰藉的惟一方法。一个人如果能靠积极的思考征服消极心态,对他的个人成长将是大有益处的。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宁肯在思考上费尽力气,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去随意行事。
积极思考指的是,在看待事物时,应考虑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强调好的方面,就会产生良好的愿望与结果。当你朝好的方面想时,好运便会来到。积极思考是一种对任何人、情况或环境所把持的正确、诚恳而且具有建设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也符合积极进取的思想、行为或反应。积极思考允许你扩展你的希望,并克服所有消极思考。它给你实现你欲望的精神力量、感情和信心。
积极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标志!
有谚语说:“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积极思考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使我们在面临弱势的情形时仍能寻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结果。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当你往好的一面想时,你便有可能获得成大事的能力。积极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标志!
为什么积极的思考会产生如此大的力量呢?其实,积极的思考并不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无中生有,给失业者变出一个工作,而是使人在思考中让一切都有迹可循,并最终靠我们自己的行动取得成功。
一个普通人,由平庸变成伟大一点也不出人意料。他只不过是在别人尚不觉察和思考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考角度,改变了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且实事求是地及时采取了行动而已。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一生中就碰到过许多困难与挫折,每当这些时候,我也读过不少关于积极思考的书,可是仍解决不了成大事的具体问题。”也许还有人会说:“是的,我也认为那一套没用。我的事业正陷入低潮,我也试过积极思考这一招,但我的生意依旧毫无起色。积极思考无法改变事实,要不然我怎么还会遇到失败呢?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你就像鸵鸟一样,只顾把头埋在沙堆里,不肯面对现实罢了。”如果你也如此认为,如果你也对积极思考的力量持一种否定与排斥的想法,那说明一点,你并不完全真正了解积极思考力量的本质。一个积极思考的人并不会否认消极因素的存在,他只是学会不让自己沉溺于自我的弱势中。积极思考要求你在生活的一时一事中学会积极地进取。
对一个成大事的人来说,思考真可谓太重要了。如果你保持积极的思考,能够驾驭自己的思考,并引导它为你明确的成大事的目标服务的话,你就能享受到良好的结果。一位名叫威廉·丹佛斯的人,他曾是一家名为布瑞纳公司的老总。威廉·丹佛斯小时候很瘦弱,他告诉朋友,他的志向也不远大。他对自己的感觉很差,加上瘦弱的身体,这种不安全感加深了。
但是,后来一切都改变了。他在学校里遇到一位好老师。有一天,这位老师私下把他叫到一旁说:“威廉,你的思想错了!你认为你很软弱,就真会变成这样一个人。但是,事实并非一定会这样,我敢保证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
“你是什么意思?”这个小男孩问,“你能吹牛使自己强壮吗?”
“当然可以!你站到我面前来。”
小丹佛斯站到老师的面前去。“现在,就以你的姿势为例。它说明你正想着自己弱的一面。我希望你做的是考虑自己强的一面,收腹挺胸。现在,照我所说的做,想象自己很强壮,相信自己会做得到。然后,真正去做,敢于去做,靠自己的双腿站在世上,活得像个真正的男子汉。”
小丹佛斯照着他的话去做了。人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已经85岁,仍然精力充沛、健康、有活力。他对人们讲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要站得直挺挺的,像个大丈夫!”在心中为自己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蓝图十分重要,因为预定的蓝图将使你自己预想成大事或将会失败变成现实。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思考成什么样,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
2.正确的思考,使你转败为胜
当别人失败了,你只需要一个正确的想法,并付之以一个必要的行动,你就可以成功;当你自己失败了,你也只要转换一个正确的想法,再付之以一个必要的行动,你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美国芝加哥北密歇根大道的一个地区现称为“富丽哩”。1939年,那里的办公楼群可说是日暮途穷了。一座座大楼只有空荡荡的地板。一座楼出租一半就算是幸运的。这是商业不景气的一年。消极的气氛像乌云一般笼罩在芝加哥不动产的上空。那时,人们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论调:“登广告毫无意义,根本就没有钱。”或“我们没有必要工作了。”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抱着积极心态的经理进入了这个景象阴翳的地区。他有一个想法,他立即行动起来了!
这个人受雇于西北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管理该公司在北密歇根大道上的一座大楼。公司是以取消抵押品赎取权而获得这座大楼的。他开始工作时,这座大楼只租出了10%。但不到一年,他就使它全部租出去了,而且还有长长的待租人名单送到他的面前。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新经理把无人租用办公室作为一个挑战,而不是作为一个不幸。记者采访他时,他介绍了他所做的事情:我正确地思考着我要干什么,通过思考我准确地知道我需要什么。我要使这些房间能100%地租出去,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此我必须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为此我必须做到下列五点:
(1)要选择称心的房客。
(2)要激发吸引力:给房客提供芝加哥市最漂亮的办公室。
(3)租金却不高于他们现在所付的房租。
(4)如果房客按为期一年的租约付给我们同样的月租,我就对他现在的租约负责。
(5)除此之外,我要免费为房客装饰房间。我要雇用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和内装工,改造我们大楼的办公室,以适合每个新房客的个人爱好。我通过推理得到:
首先,如果一个办公室在以后几年中还不能出租,我们就不能从那个办公室得到收入。我们到年底可能得不到什么收益,但这种情况总不会比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时的情况更糟。而我们的境况应该好,因为我们满足房客的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年份中会准时如数地交付房租。
其次,出租办公室仅以一年为基数,这是已经形成了的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房间仅仅只空几个月,就可接纳新的房客。因此,得到租金的希望就不至于太落空。
最后,在一所设备良好的大楼里,如果一个房客一定要在他租约满期的那一年的末了退租,也比较易于再租。免费装饰办公室也不会得不偿失,因为这会增加全楼的股票价值。结果极好,每一个新近装饰过的办公室似乎都比以前更为富丽堂皇。房客都很热心,许多房客花费了额外的金钱。有一个房客在改建工作中就花费了22000美元。亲爱的读者,我们很想请你现在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始末。有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手上有一座巨大的办公大楼,可是这座大楼十分之九的办公室都是空闲未被租用的。然而,在一年内这座大楼便100%地出租了。现在,就在它的左右,仍有几十座大楼是空荡荡的。
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别当然就是每座大楼的经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思考方法和所持的不同的心理态度。一种人说:“我有一个想法,那是很可怕的。”另一种人说:“我有一个想法,那是很好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抓住他的问题尚未显露出真相的好机会,洞察它并寻求解决途径,那么,他就是懂得用思考创造成功之要义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想法,并紧接着付诸实行,他就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3.三思而后言,避免祸从口出
语言有时像“匕首”或“投枪”,其锋芒不可太露,否则便会伤及人心,令对方常年嫉恨。当然语言的锋芒也不可藏得太深,言要在三思后,言得适当而适时。否则言浅意微,不痛不痒,无人在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说话也要三思而后言,表达只有做到不深不浅,才能达到既激励人又不伤害人的目的。
古人从长期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了许多社交时的说话智慧,如“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强调的就是说话前要多思考。我们在与人说话时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要“含半截”?其实对这个问题,古人已经给过答案,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有了“防人之心,即免祸之心”,就不可随便拿起话来乱说。乱说话的坏处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乱说话容易得罪人,二是乱说话容易授人以柄,三是乱说话容易惹起是非,四是乱说话容易把事情搞砸,五是乱说话容易让人听不懂。只要你说的某句话引起了以上这些坏处,那就证明你可能把某些话“说深了”,除非你是有意惹起这些“坏处”。
所谓说“三分话”、“含半截”,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或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请求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表态或试探,不把话说得太满或过于直露。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全部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并且给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以便在事情发展过程中随机应变,把握主动权,措置自如地应付各种局面。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时,很难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思考,切不可妄下断言,信口开河。更何况,有些问题即使有了结论,不经思考你过早地透露出来,可能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当然,“说三分话”、“含半截”也不能过浅,有时话说浅了也无益处可言。话说得太浅的害处有三:一是话不到位,表意不明,达不到表达效果;二是抓不到本质,击不中要害,解决不了问题;三是表达肤浅,人就显得肤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在与人说话时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说得太浅。要把握说话深浅的分寸就必须做到“三思而后言”,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话到嘴边含半截”。
4.面对失败,深思熟虑后绕道而行
在失败面前,我们不能鲁莽行事,而要正确思考导致失败的原因,必要时绕道而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失败对我们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在我们试图达到某个目标时,失败将提醒我们注意调整我们的计划、方法和步骤,从而更快地接近以至达到目标。
失败的警示作用表现在它会告诉我们,我们设定的目标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无法做到的,我们必须尽快放弃原来的目标,而重新选择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思考中修正目标,有时放弃是明智的,而不能“一棵树上吊死”,钻牛角尖。
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对这话不能机械地理解。我们需要对失败做科学的分析:它是在提醒我们“此路不通”,还是在告诉我们只要继续前行就能成功?所以对失败有两种选择:一是鼓足勇气继续尝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二是放手退出,另找契机。到底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而定。考虑到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对我们常人来说,在连续冲击了多次仍未见转机的情况下,果断地修改目标或暂退一步积蓄力量(包括休整、补充知识、等待时机等),是最明智的选择。作家毕淑敏当过兵,做过军医,34岁才开始学习写作。有人问她,假如你在投稿时,一投不中,二投不中,三投不中,你会怎么办?毕淑敏回答:“估计三投不中,我就不干了,因为我已尽了所有的努力。如果一投不中,我会想是不是编辑的眼光不行,我可能要找其他编辑部。如果大家都看不中,说明我不是写作的材料,我会急流勇退的。”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资料,大多数美国人一生中可能会经历三次事业生涯,也就是说,终生事业不变的情况已经很少了。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处处都有。我们应该以冷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仔细地倾听失败发出的“善意”的警告声,在深思后再决定是“一直向前”还是“绕道而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早地取得成功。
5.从失败中反省,不犯相同的错误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件事犯相同的错误。我们要学会在失败中不断反省,力争不犯相同的错误。虽然你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严重打击,而且事情也处理得不尽理想,但有两件极有价值的东西你永远也不会失去,那就是你心灵的力量及使用它的自由。
一旦你了解了失败的原因,你就可以拟定新的计划。你或许失掉了金钱,你也可能失去辛苦耕耘的成果,但是你仍可从中获益,那就是学得经验,并且从此不再犯相同的过错。
在失败面前,有这样三种人,因为对待失败的态度不同,其结局也迥然不同:一种人,遭受了失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被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此为无勇也无智者;
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并不反省自己、总结经验,而是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这种人,往往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也常如昙花一现,此为有勇而无智者;
另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能够极快地审时度势,调整自身,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卷土重来。这一种人堪称智勇双全,成功常常降临在他们头上。在失败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承认失败,也有不少人不畏失败,跌倒后爬起来再勇敢地奋进,而结果却是悲壮地屡战屡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上天的不公平吗?如果你认为是上天的不公平,继续愤世嫉俗下去,那么等待你的很可能还是失败。
要想在失败后能成功就要做到:认真地对待你的每一次失败。要痛定思痛,认真反省,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下一次奋进中引以为鉴。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自虐般地流着鲜血还不知道痛。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因伤痛累累或失血过多而变得无力拼杀,只有扼腕叹息,悔恨终身。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以成功和失败来衡量成就,并且强调每一个胜利都会产生对等的失败。要是一个人赢了,理论上必定有人输了。但事实上,你自己与自己的竞争才是真正重要的。当你给自己订下的标准是要自己做到最好,而且是为自己而做,你就永远也不会输,你只会不断地进步。
要养成习惯,经常检讨反省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表现,当你觉得结果不理想时,设想一下当时的状况然后试着问自己:“有没有在当时的情形下可能使之更完善的办法呢?”要是答案是否定的,或者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去惋惜了。
挫折与失败并不能保证你会得到完全绽开的胜利花朵,它只提供胜利的种子,你必须在思考中找出这颗种子,并且以明确的目标给它养分并栽培它;否则它不可能开花结果。因为上帝时刻冷眼旁观着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人。
6.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在行动上要思前想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因为那些喜欢不经深思熟虑而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思考,会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也曾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的才能胜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就非常危险了,往往会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制造出太响的名气。太子的幕僚因此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询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了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嗦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嗦的太子名号给废了。同为太子,顺宗明时度势终登皇帝之位,而杨嗦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现自我,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其实,对于有大志向的人来说,低调做人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老子主张“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终归大海,所以才能保全自己。溪流和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很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堪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使李泌居住,军国之事无不咨商,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当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李泌一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实际上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佐朝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与世无争。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它告诉人们,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不可风头太劲。只有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