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奴隶,毋宁死?
580100000113

第113章 宝钗何其通达也

薛蟠挨了打,很丢人,便想躲一躲,出去从商。薛蟠想的是:

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

甚合情理,躲羞云云不太好听,其实转移一下处境心境是很健康很聪明的做法。一味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未必可取。薛姨妈不放心,不让他走,听了虽是欢喜,但又恐他在外生事,花了本钱倒是末事……只说“好歹你守着我,我还能放心些。况且也不用做这买卖,也不等着这几百银子来用。”

薛姨妈乃与女儿商量,宝钗说:

他在家时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

何其通达也,这是讲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谁也不可能用一己的愿望与管理代替客观事物的发展。成固可喜,未足甚喜,败固堪悲,何必枉悲?这比成就是败败就是成的老庄式的高论容易接受,合情合理。这也比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更明理。宝钗小小年纪,何能通达至此?

宝钗又分析道:

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

这就更明白了,总是要经风雨见世面的嘛。封闭式管理教育是行不通的。

宝钗还说:

妈就打谅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拭一拭。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薛姨妈听了,思忖半晌说道:“倒是你说的是。花两个钱,叫他学些乖来也值了。”

更实在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出门在外,没有人助兴,没有人倚仗,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讲得太好了,好生奇怪,宝钗并无在外闯荡的经验,她怎么这么懂事?她简直成了天才。

重视性格,是文学的一大贡献,没有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人们对于性格的理解与关注会比当今差一大截。宝钗的性格太突出了,对于作者与读者们,宝钗的性格已经带有某种先验性了。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与太极拳的这种说法,可以用来解释宝钗的理论,宝钗什么时候都通,都不痛。成也通达,败也通达。什么都不痛了,就缺少真实感情尤其是激情了,就不那么可爱了。

不可爱也罢,曹氏代宝钗先期超前通达也罢,宝钗讲的道理是对的,她的不怕丢了一千八面银子的说法,也合理得很,交学费嘛。还有一处小地方,宝钗说,估计伙计们未必就哄他,这话妙极了,这话等于说是也许伙计们会哄他。她不说不会哄,而说未必哄,简直是外交词令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