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
5820300000005

第5章 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

美术、音乐和舞蹈等一切艺术不仅是儿童的消遣活动,而且能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富朝气。

——〔美〕约翰·托姆勒

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离不开深厚优良的文化教育背景,而社会细胞——家庭,它的文化教育背景,决定着孩子“艺术细胞”的发育和成长。在家庭里,父母本身的文化素养深刻影响着孩子“艺术细胞”的形成。

美国父母普遍认为,是艺术情感和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不管孩子将来的职业是否成为艺术家,也不管孩子是否具有艺术天资,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是父母的天职。因为这种培养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得到了本不应缺少的艺术熏陶和文化修养。这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一生。对他们的成长大有益处。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是父母需要注重的事情。父母应随时随地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在他们高兴从事艺术(包括听音乐、唱歌、绘画,做手工等)学习时,要多多地给于表扬。

美国父母的教子智慧

儿童艺术商值的差异,表明人类各个群体的平均智能是基本接近的,关键是家庭、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对孩子的影响。

美术和音乐不仅是孩子的消遣活动,而且还能使他们变得更聪明。

艺术方面的教育在幼儿时期就该开始了,理想的方法是,父母双方一起引导家庭艺术教育,但如果一方不是个艺术迷,另一方也可以独自来做。

为了不失去神给予我们的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天天朗诵一点诗,天天看点画儿。

对孩子舞蹈艺术的基础培养是从儿童本能动作入手的,放开动作,发展动作,引导动作是其指导原则。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1.艺术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

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曾经提出一项新奇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的磁带。

米勒州长也许看出了一些门道。新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早期的艺术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能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及创造能力的开发。有两位研究人员在1993年报告中说,大学生在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后接受空间—时间能力测试的成绩,比他们听10分钟空白磁带或消遣性磁带后的测试成绩高出8—9分。

这两位研究人员——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戈登·肖博士和目前在威斯康涅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劳舍尔博士——把他们的发现称作“莫扎特效应”。其实研究人员在1990年就开始用莫扎特的乐曲做实验。戈登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生成的神经发射图形(脑电活动)模型,把各种各样的大脑活动类型输入一台合成器,他们听到的是可辨别的,但风格迥异的音乐。

这个发现使研究人员产生了一个想法:或许音乐本身也促使这些神经细胞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劳舍尔和肖博士开始在城市贫民区的学龄前儿童身上做实验,来研究音乐教育影响他们大脑发育的可能方式。他们把儿童分成四组:第一组上键盘音乐课;第二组上计算机课;第三组上声乐课;第四组除了常规课程外不上其他课。6个月后,上键盘音乐课的学生在空间—时间能力测试中的成绩比其他各组学生——包括上计算机课的学生——高出34%。儿童出生后大脑不断发育。环境和经验都不断在神经元——大脑内传递信息的微小的带电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神经回路和图形。大脑里有无数个这样的神经元。不过科学家发现,如果大脑不利用某些神经元,也不在它们之间建立通道,那么就会把它们削减掉。儿童所处的环境越丰富多彩,其大脑网络就越发达。

大脑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从出生后即开始,到10岁左右结束。语言能力和艺术的潜力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发展的。近期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般推理能力所依赖的神经学基础主要是在一岁之前建立的。婴儿听到的话语使神经元之间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联系,这些联系对整个大脑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同样,研究表明,父母越是给婴儿唱歌或播放旋律优美、结构严谨的音乐,或者看一些鲜明色彩的图画,婴儿大脑就越容易产生神经回路和图形。

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4~5亿个。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新生儿都是如此。刚出生的婴儿直到一岁的时候都没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行为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却有强烈的接受能力与感受能力,虽然他们对生命的接受是被动的,但是这些贮存会有增值、分裂、爆发、升华的时候。

父母们要充分挖掘新生儿大脑中潜藏着的令人惊异的巨大艺术能力,不要错过了最初教育的有利时机。

2.艺术教育可以使儿童更聪明

美国布朗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表明,美术和音乐不仅是学生的消遣活动,而且还能使他们变得更聪明。

加德纳向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提交报告说,艺术活动似乎对大脑具有调节作用,并有助于大脑在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时集中精力。这些活动似乎对所有年龄的儿童都有帮助。

专家观点加德纳论艺术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

①对6—7岁的一年级学生定期进行音乐和绘画训练,能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大脑似乎能把它在音乐领域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另一个领域,例如数学领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包括获得信息,而且还包括训练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②音乐和数学之间的逻辑联系尤为明显。这两门学科都涉及到类似于标尺的概念——在音乐中是音阶,在数学上是数的进位。他说:“从艺术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有助于情感技能的培养。这些情感技能可以处理精神世界中某些以其他任何方法无法处理的东西。”研究人员指出,幼儿的大脑更容易建立联系,因此,在幼儿年龄段演奏音乐和描线涂彩的绘画对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长远的影响。他们认为,经常作音乐、绘画、舞蹈等练习能改进脑上部的“硬线路”——这个部位与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有关。

开展这项研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戈登·肖说,这项研究对父母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对三四岁的幼儿进行艺术训练,能促使他们的大脑更好地识别空间和时间的模式。幼儿容易受到各种刺激,他们会对刺激作出反应,但他们不会在事先进行思考并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和过程。某些音乐似乎能够促进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3.艺术教育有利于净化儿童心灵

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指出,艺术教育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梅纽因呼吁英国政府重视对培养儿童来说非常关键的音乐、舞蹈和唱歌等艺术教育。他说,只要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

他还说,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防止犯罪,现代政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制订政策和建造监狱上,忽视了艺术,尤其是音乐的作用。他认为出现犯罪现象的根源是有些人的精力过于旺盛,欲望无法实现,而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过盛的精力和消除不切实际的愿望。“我们在短期内可能需要政策和监狱,但仅通过这些并不能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这种观点并不过于理想化,但梅纽因有他的证据。他说,伦敦西部充斥着暴力的贫民区有一所名为“牛津花园”的小学,以前该小学的教师因无法忍受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挨匕首而纷纷离开那里。但是,自从这所小学开设唱歌课以来(后来又开设了舞蹈课),教师流失的现象已经得到很大改观。该校校长利兹·皮卡德说,在一个相当不安全的社区里,他们的小学变成了一块乐土。她说:“艺术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没有开设艺术课的时期相比,我们学校现在平静多了。我们打算继续扩大这方面的教育。”

梅纽因还说,艺术教育能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首先应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唱歌和舞蹈课应该成为每所学校每天必有的教学内容。他说:“艺术的东西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培养心智和理智,是孩子和年轻人的良师益友。”

他说,让学校里的每个孩子都学会演奏一种乐器可能不太实际。但是,唱歌跳舞根本不用花什么钱,每个人都有嗓子、眼睛和心灵,音乐最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他还说,艺术世界里没有“犯罪”这个词。“当孩子学会唱歌和跳舞后,他们会更善于思考、理解问题和相互沟通。”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带音乐的游戏和轻柔的催眠曲能使许多儿童集中注意力或平静入睡。

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受过艺术熏陶的儿童在学习和交往方面比其他儿童进步快。最难能可贵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将会变得更加纯洁。

美国父母的家教方法

1.引导孩子对艺术感兴趣

艺术方面的教育在家时就该开始了,有的甚至更早。简·科玛洛夫—麦特学校成员关系节目的导师说,在父母的示范下,孩子学得更快(这是老生常谈了)。理想的方法是,父母双方一起引导家庭艺术教育,但如果一方不是个艺术迷,另一方也可以独自来做。刺激孩子对艺术的感觉的方法如下:

①买或租几盘录像带、录音带或CD盘。“最好的音乐”集锦通常会有孩子喜欢的。《艺术家的生涯》、《茶花女》或《卡门》都是挺不错的,因为乐曲强烈地表现了情节。地区教育电视台也会放些免费的表演。

②和孩子一块儿听,并给他讲述故事梗概。让他们看一些儿童版的书也会有所帮助。

③刚开始观看演出时,要选择以孩子为对象的。这类表演会使用音乐、木偶和儿童演员,有时演员会邀请观众参加表演。

④专家们认为引导孩子进入表演艺术殿堂的最有效的办法有:使表演生动而简短,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让孩子加入到表演中去。刚开始时最好是45分钟到1小时。

⑤大多数城市和一些小城镇有社区剧院或儿童音乐会,孩子也可能会从中认识一些演员。

⑥如果你们地区有儿童剧院的话,那是孩子熟悉戏剧的最佳地方。

⑦可以现场表演的有交响乐、音乐会、芭蕾、戏剧和文学剧作。在现在这个电脑的科技世界中,看到“真正的”人在舞台上为你们的孩子表演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⑧艺术方面的能力是上帝赋予的礼物,演员必须通过许多年的努力练习才能得到。

⑨告诉你的小运动迷,艺术表演家也像著名运动员一样,需要花许多年学习,运动练习和训练中有规则,艺术表演中同样要有适宜的行为规则。

⑩家长不应忽视学校戏剧表演、教学中的戏剧和儿童音乐会。这些都需要智慧和大量的训练及艰苦努力。这些场合也是练习适宜行为举止的地方。

博物馆、画廊和展览,为欣赏艺术巨作和手工艺品提供了很方便的机会。

2.让孩子自发地爱上艺术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美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爱德华·伊曼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并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构成的第二环境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为孩子成才、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识环境。如果第三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像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垫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钟表的嘀嗒声、调羹碰杯声、海浪声,看起来他好像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们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眼睛是婴儿感受美好景色的窗口。婴儿的小木床就是他的大世界。现在,许多孩子的小床太单调枯燥了,假如大人住在一间四壁空荡的房间里,感受会如何呢?那么就请装饰一下婴儿床吧,使它生气勃勃,色彩缤纷,形成对视觉的良好刺激。还要带婴儿到各个房间或户外走动,那么婴儿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有趣的景色观赏了。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大海的宽广……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着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墙上挂着小提琴,地上支着画架或乐谱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学琴、练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如何让孩子自发地爱上艺术呢?

(1)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要循序渐进

父母想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时,不要过于性急。过于性急的父母急于训练孩子,从而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父母急于求成的结果会使孩子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2)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要有长远目标并持之以恒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应该尽量地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最科学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可以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孩子,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孩子,这不仅可以使孩子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刺激孩子视觉的发育,使手指和胳膊得到运动与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父母看到孩子因画画而撕破了纸,把笔也扔在了地上,便训斥孩子,就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种下笔与纸不可以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当这个孩子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可能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遍的文化用品了。

(3)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的赞赏。即使是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父母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艺术才能的工作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父亲与母亲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理解与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发挥父亲与母亲的作用。

3.花时间教孩子学音乐

父母让孩子学音乐,无论是栽培音乐家、培育音乐气质,还是要孩子比自己缺乏音乐的童年过得更好,出发点都是只想教育孩子而已。

其实,音乐的学习与年龄无关,主要在于是否曾付出时间去学,因此,不懂音乐的父母,与其送孩子去学,倒不如趁机跟着孩子一起学,除了借此与孩子共同享受知识增长的乐趣外,更可以自然地创造共同的音乐生活。

孩子能够在童年学到音乐固然很幸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业加重,往往会挤掉学音乐的时间,但孩子成人后,会从音乐的消遣中使生活更为充实、幸福。

在目前讲究开放与启发教育的潮流中,市面上也推出各种琳琅满目的教学法,确实令人目不暇接。目前在美国大致有以下几种教法:

以钢琴教学为主。

以小提琴教学为主。

以歌唱为主,培养乐理能力。

教育方法有班组的,也有以一对一的个别乐器教育的。对于一般父母而言,若要从教学方法之间去比较好坏,再做选择,往往会力不从心,弄得似懂非懂。

真正比较客观而实际的做法,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选择其一;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孩子挑选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

大体而言,音乐能力的培养包含了听、唱、读、写、弹奏与创作6个项目,每个项目启蒙的时间,都与生理机能的生长有关。胎教:学听力。根据教育专家研究,耳朵是所有器官中最早成熟的,早在胚胎时期就颇具雏形,因此胎教音乐主要就是以培养胎儿听力为主。

3岁:歌唱能力。歌唱能力是伴随说话能力而来的,大约三足岁就可以开始有系统地训练唱歌。

4—5岁:读谱能力。4—5岁,小朋友已开始看书,同时也可以开始培养阅读与书写乐谱能力。

5岁半:弹奏。乐器的弹奏,与每个小朋友手指肌肉发展有关,就像握笔写字,若过早开始,难免影响肌肉的均衡发育。一般而言,5岁半以后再开始,练琴的耐性会好些。总之,培养音乐能力的方式很多,起跑点也不尽相同,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在0—3岁之间,培养孩子听音乐的习惯,3岁以后,便可以开始培养歌唱课程,培养读和写谱能力,大约5岁半以后,耐性和肌肉都准备够了,才开始增设弹奏的项目。

通过听、唱、读、写、弹奏与创作的学习过程,孩子自然能循序渐进地跨入音乐门槛。

孩子学音乐,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还会学得更好。

专家观点怎样教孩子听音乐

詹姆斯博士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可以使幼儿在乐曲的熏陶下愉快活泼,心情舒畅,增进身心健康。同时它对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发展灵感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幼儿的经历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因此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抽象的音符和旋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也就更难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对歌曲的感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正确感受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欣赏效果,要试用一些辅助方法:

①引导性谈话——首先把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用故事、图片、木偶等形式让幼儿先熟悉,使幼儿知道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名称、内容情节及总的情绪等。在欣赏时家长用简短的语言启发幼儿领会音乐意境,产生联想。

②运用直观教具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作品内容。可以运用实物、玩具、故事朗诵、演示动作、电影画面等方法,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总之,教给幼儿欣赏乐曲,是一个细致、长期的工作,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幼儿去欣赏,成人要在欣赏前作好分析作品、熟悉作品的工作,防止无准备的临场发挥,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次欣赏作为引导幼儿迈向音乐殿堂的台阶。一些专家指出:胎儿在五个月左右就有听觉,出生后逐渐发展,两三个月的孩子已能安静地听一些轻缓的音乐,并作出一定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反应,五个月后孩子逐渐能分辨不同声音,这时父母就应该有意识、有计划给孩子听些恬静柔美的音乐,使婴儿的神经镇静、情绪舒畅,经常给婴儿听音乐,既有利于训练听觉,又有助于性格的培养。

小知识 教孩子欣赏音乐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所选择的材料内容要适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提供略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欣赏歌曲,而且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兴趣易转移,因此所选择的曲子不易过长,节奏应明快,变化不宜太复杂,符合儿童思维特点。

②父母应该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同欣赏音乐,并随着音乐的变化作出不同表情反应和身体动作,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感受和理解音乐,比如听安静的音乐时,母亲可以随着音乐缓缓地轻拍宝宝,或闭上眼睛做出睡状,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时,母亲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带着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蹦蹦跳跳,在听优美抒情的曲子时,父母可以结合曲子的主题给孩子描绘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或动听的故事,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形式。音乐利用声音的高低、长短和音乐等特点和变化,构成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声音对幼儿来说,始终是富于吸引力的外部刺激,那些音乐形象鲜明,音乐表现手段简洁生动的音乐作品最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要运用自己的听觉器官,这能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听音能力,并可促进幼儿学习语言。幼儿在唱歌时,借助学习歌词可以丰富词汇,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节奏。通过演唱准确地掌握语音,使幼儿学会正确地咬字吐词。音乐作品本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使幼儿获得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知识和经验。幼儿在参加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心理活动,在倾听音乐时,首先要求幼儿能全神贯注地听,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其次,幼儿对音乐意境的领会,又促使幼儿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学习,要达到自己独立地表演音乐作品的目的,这就要求幼儿运用记忆能力去重现音乐作品。在表演中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音乐内容和意境进行想像,同时创造性地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融入表演之中。由此可见,音乐活动可促进幼儿心理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能使孩子更聪明。

4.用音乐熏陶孩子的情操

诗人歌德曾说过:“为了不失去神给予我们的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天天朗诵一点诗,天天看点画儿。”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也认为,让孩子接触音乐是很重要的,也奉劝大家让孩子唱歌。有人说,善于唱歌的国民比不会唱歌的国民寿命长,这是由于善唱者心情总是快活的。神经质的孩子养成唱歌的习惯,就会快活起来。

我们不能使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完全不懂音乐则决不是幸福的。即使自己不会,起码也要会欣赏。因此,应设法教给孩子一些音乐。有人认为,既然不想使孩子成为音乐家,教他音乐就是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为了使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父母有义务使他们具有文学和音乐的修养。斯特娜夫人认为人生在世懂得音乐是非常幸福的,因此,她从女儿小时起,就努力使她形成音的观念。在女儿出生后不久,她就买来了能发出1、2、3、4、5、6、7七个音的小钟。同时,每天播放古今的名曲让女儿听。并让保姆唱给女儿听。

当她的女儿维尼学会ABC的读法后,不久斯特娜夫人便教女儿乐谱的读法,并常常做这方面的游戏。具体的玩法,就是在屋中把东西藏起来让她找。这是儿童常玩的游戏,不过斯特娜夫人在此还利用了钢琴,这样就使游戏变得更加充满欢乐色彩。例如:当维尼一走近藏东西的地方时,妈妈不是说“危险,危险”,而是渐渐弹出低音。若是走远了,就渐渐弹出高音。维尼如果不注意声音的高低,就很难找到藏起来的东西。这一方法对训练孩子的听力很有效。

孩子都喜欢好的节奏,斯特娜夫人在这方面的训练也很有一套:

“我从女儿尚不会说话时起,就用拍手的方式打拍子让她看。不久,买来了小鼓,教她按照拍子敲打。过了一段时间又买来了木琴,让她敲打,并且开始作弹琴游戏。我用手指出墙上的乐谱,她按乐谱按琴键。不久,她已能用钢琴单音弹奏简单的曲调了。”

为了使孩子形成节奏和音调的观念,斯特娜夫人还教维尼跳舞。为此,她还建议那些不会唱歌也不会乐器的母亲,最好每天让孩子听唱片。孩子应在节奏和韵律中生活。他们能在雨声中感受到节奏,从风雨中听到音乐。因此像日本的家庭中挂风铃、挂风弦的办法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斯特娜夫人不仅让女儿欣赏音乐,还天天对她朗诵容易上口的诗歌。如美国著名诗歌《钟之歌》,就是一首很好的儿歌,斯特娜夫人就经常和着这些歌教维尼跳舞。有的人排斥跳舞,她认为是不对的。正如荷尔博士所说,希腊和罗马人体形的优美是由于他们能歌善舞。舞蹈可以使我们身体健康,体形优美。音乐的训练必须从幼年时期开始。但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当时美国一般在七、八岁之后才开始教。由于孩子的听力没有从小受到训练,所以教学效果不佳,不仅如此,它还会使孩子感到苦恼。再加上一般的教音乐的方法,开始时往往不教完整的曲调而只练习技巧,更使孩子感到厌烦。训练技巧也是重要的,但不可为此而牺牲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孩子们从小就爱好摆弄钢琴等乐器,应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们练习。同时,孩子只要得到母亲的一些帮助,就能自己编出各种曲调。维尼把自己创作的许多曲子记在笔记本上,这和幼年时代的照片一样,将来拿出来看看,很有乐趣。斯特娜夫人教维尼音乐的方法也是游戏式的:“我用游戏的方法教女儿学习弹钢琴的技巧。例如,我教她:乐谱的高音部的线是Every good boy does finely(e。g。b。d。f)(每个孩子都表现的很好),中间是face(脸);低音部的线是Good boys do finely alawy(g。b。d。f。a)(好孩子们总是表现很好),中间是A cow eats grass(a。c。e。g)(一只母牛吃草)。调子的记号也用同样的方法教。”

在教孩子练琴时,斯特娜夫人反对只注重技巧的方法。她的一位朋友,曾为孩子聘请过一名小提琴教师。一年之中他只教孩子练习技巧。致使这个孩子不仅没有学会音乐反而开始厌恶音乐。而教维尼小提琴的教师则没有沿用这个教法。维尼练习小提琴时,妈妈总是用钢琴给她伴奏,所以她能很高兴地学。因而,她弹钢琴、拉小提琴都很出色。

音乐,不仅能开启孩子的智慧,还能陶冶孩子的情操。

5.培养孩子的“综合音乐感”

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课程就是对儿童和中、小学生进行5个方面(力度、曲式、音高、节奏和音色)的素质培养,共有16个周期。例如,第1个周期的培养目标是:力度——强弱的听辨;曲式——全面的听觉方面的设计,能听出曲子结构是由作曲家有计划安排的;音高——不定音高,听辨相对音高;节奏——拍率;音色——具有音色表现方面的选择能力,区分尖钝、明暗等。横的是5个素质,直的是16个周期,5个方面的素质训练通过16个周期循环地、逐步地提高。音高方面在16个周期内,从不定音高sol、mi、la及其八度,然后到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旋律、复调、泛音列、音程、和声等概念;曲式方面从感到作品是有计划的,到进一步认识重复、固定低音、模仿音型、卡农、三部曲式、乐句、乐句的变化、倒行模仿、终止式、序列音乐模式、回旅曲式、变奏曲式等概念。学生经过16个周期的训练,5个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综合音乐感”课程这5个方面的素质培养是通过要求孩子自己去寻找目标,而且自己去寻找能够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即“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加强巩固概念”这样一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成为音乐的探索者,探索声音的奥秘和音乐的境界。因为培养创造力要求教与学都投身于探索的实践中去,探索是过程,其结果是获得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正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培养起来的。发掘创造力的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运用知识。“综合音乐感”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听觉为探索的工具,通过听觉、演出、创造、指挥、分析、评估等6个方面的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

美国的音乐教育家们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走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刚入园,在集体的陌生环境中,音乐课是显露他们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好场合。音乐课的目的不只是教几首歌,而是发现人才、开发智力的课程,所以教师就必须了解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要发掘每个孩子的能力,才能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美国学习“综合音乐感”课程,总是在幼儿园进行试验:把所有的乐器放在教室的4个角落,让孩子进教室自由地“奏音乐”。大部分孩子找到一个乐器就自己敲着玩,于是马上就可以发现能力强的和胆小害羞的孩子。能力强的孩子有的不仅敲自己的一块钢片,而且还去敲别人手里的来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当然也有的硬去抢人家手中的乐器,这就要注意这个孩子的个性,要发扬其“强”的作用,要记在教案中为他备课。有这样一个孩子,后来让他管理小乐队,他敲低音乐器,一方面发挥他强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管理中学会先人后己,遵守纪律。也有的孩子用棒的这端敲敲,然后反过来用棒的另一端敲敲来比较音色,甚至有的孩子把钢片琴拆移开来看。其实这样的孩子很聪明,很有研究精神,老师就可以走过去帮他拆,并帮助他一片片装回去。也有的孩子胆子非常小,一个乐器也不拿,也不参与集体中,坐在边上一声不响,即使递给他们乐器也不敲,这些情况也需要记在教案中重点备课。通过这一课孩子们的“本性”大致显露后,就容易备教案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音乐是声音的技术,是通过音响来表达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所以音乐素质训练必须从听觉素质训练着手。比方,音高训练是由不定音高开始的。让孩子敲击各种生活中的物体,自己去探索声音的高低,然后引导孩子对sol、mi的音高进行识别,再加上la。开始是在有视觉的帮助下听sol、mi、la,然后全凭听觉来辨别,再将由sol、mi、la3个音组成的曲子奏给他们听,让他们听辨旋律的唱名,孩子很快把旋律唱了出来。这样可以说是孩子们自己学会了这首歌,并且对这3个音的概念也得到了巩固。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去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用这3个音自由组合成一段小曲子(往往只有一个乐句),并且自己想办法用图画表示出来,创造自己的谱子。

“综合音乐感”课程从自由探索着手,从孩子们所熟悉的、体验过的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这样进行探索,孩子们就有成功的把握,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儿童作为一个探索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失败,他们用自己的听觉寻找和感受音乐的奥秘,师生在探索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点滴发现。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他们就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有利于发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比方在幼儿园进行音色的素质训练,先给孩子们听“当当”清脆的敲茶杯声,然后又用手捂着茶杯让孩子听“笃笃”闷的、暗的敲击声,让孩子们去体会音色上的区别。当孩子们发现不了这是“亮”和“闷”的音色区别时,老师们应该耐心地等待,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探索各种声音,直到孩子们自己找到这个概念为止。要求儿童“即兴创作”。教师把学生点滴的“即兴创作”都录了音并立即放给他们听,儿童会深深感到教师是关心并尊重他们的创造,就在“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过程中,儿童将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化为他们自己的音乐素质,成为儿童自己的东西,并进一步加以迁移和泛化,使之输出,化为创造力。

6.父母充当孩子美术的启蒙老师

常常听到父母问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画画有发展前途吗?”“我们不会画,怎么去辅导孩子呢?”

事实上,会画画的父母总是少数,大多数父母既不是画家,也不擅长画画,只具备中小学时学过的一点点美术常识。

当然,父母会画画对孩子会有直接影响,辅导起来也方便,但不会画画的父母也不必为此气馁。因为,许多孩子画画好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及祖辈画画好而遗传来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完全可以借助环境的影响,依靠父母的因势利导,跨进绘画艺术的大门。

学龄前的教育主要是接受父母的教育,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获得的。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父母作为孩子画画的启蒙老师,首先要对孩子进行艺术情感的教育。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充满艺术气氛与情趣,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室内的布置力求美观、朴实、整洁、大方,富有艺术性,墙上的优美绘画,桌上造型别致、色彩新奇的装饰品,都会给孩子以美的启迪和美的感受。作为艺术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好奇心,则是父母要注意的事情。父母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在他们高兴画的时候,要多多地表扬鼓励。

——〔美〕詹·拉·洛威尔孩子做什么事情往往都没有常性,针对孩子兴趣容易转移的特点,想方设法巩固孩子的画画兴趣,经常变换方式、办法来引导他们。

常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绘画情感与想像力。多带孩子到野外去玩,可以扩大孩子的生活视野,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对生活、事物的感受能力。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眼看、脑想、手练的三结合学画习惯。

总之,父母的启蒙教育对孩子学画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老师也不能替代的。

7.多让孩子在玩中画

在宽阔的马路旁、雪白的墙壁上、住房的门上、路边的电线杆上,凡是有孩子玩耍与嬉戏的地方,都可以欣赏到孩子们的“即兴之作”。这些画,与其说是孩子们在涂鸦,还不如准确地说是孩子们在玩笔、玩颜色。

孩子的绘画兴趣通常和玩分不开。玩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动力,就会用极大的劲头与信心去钻研与获取。这样就发展了某一方面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意志,逐渐地萌发了小小的志向,培养了作风,久而久之,便可创造出成绩。

首先是玩,然后由玩中产生了兴趣,又由兴趣的牵引走入绘画的大门。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手腕骨与指骨比较娇弱,动作不够协调,也不够稳定准确。如果给他们几支漂亮的彩笔和几张白纸,他们会无忧无虑、不假思索地画出一些曲曲折折的线条或歪歪扭扭的圈圈、断断续续的点点。此时父母与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沿着孩子思维的路径引导孩子,例如,可以指着斜线条说:“呵,天正在下雨。”指着圈圈说:“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天空多美啊!”可以拿起笔给下面连在一起的两个圆圈简单添上几笔,说:“看呵!小鸡也跑出来捉小虫了。”大人们这样做,能加深孩子对绘画的理解,使孩子画画的兴趣得以萌发。形的概念、美的诗情,会像细润的春雨点点滴滴地渗入孩子们稚嫩的心田。

为了激发孩子学画的兴趣,还可以说出有趣的题目让孩子画,如“上幼儿园的路上”、“我的家”。此外,也可以教孩子进行添画游戏、涂色练习等。

绘画是人类表达思想、抒发与交流感情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还应该培养孩子乐观愉悦的情绪,使生活中的事情形态、色彩、特征变成孩子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图画语言,让孩子能运用这种语言去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和成年人绘画必须讲究的技巧与技能是不同的,所以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去效仿。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培养与锻炼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的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构思的想像能力,从而获得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与表现能力。

8.激发孩子的绘画欲

教孩子作画时,要内容丰富,变化才能使兴趣持久,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绘画欲。

(1)命题画

命题画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教育要求,为孩子规定画画内容,使孩子根据成年人的要求进行绘画练习。

作为父母,怎样要求孩子进行命题画画呢?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首先,大人一定要求孩子画他们所看到的事情,其次画他们所经验过的事情,再次画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选择能引起孩子想像的题材。

(2)意愿画

意愿画是在教师与父母的指导下,由孩子自由确定内容的画。孩子在画意愿画时,不受任何束缚,画得自由活泼,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意愿画训练中,大人既不应替孩子规定内容,也不要教孩子画什么形象。在孩子画画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启发与帮助,使孩子将画顺利完成。另外,命题画与意愿画应该交替着画。

(3)装饰画

装饰画是以花纹装饰某个物体的绘画,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美化生活。

这种画的构图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整齐、对称和有节奏,体现出图案的美。学习装饰画一般在5岁以后进行。画画时可将方形、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几何形体作为生活中的用品(手绢、盘子、头巾),预先画在纸上,教孩子画;也可以直接剪出各种日用品的纸型,如茶杯、暖水瓶等,要求孩子在上面装饰花纹。画画时,还可以使孩子认识几何形体的方位,如几何形体的中心、角隅和边缘,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和画画的计划性,培养他们的空间几何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使孩子初步接触本民族的绘画艺术。

(4)欣赏绘画

看画(单幅画、连环画)对孩子来说,如同学生看教科书和看小说一样,孩子非常渴望从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受到具体而生动的教育。父母应该学会搜集充满艺术趣味的书册及图画,让孩子们学会看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画,在引导孩子看画之前,自己要了解每幅画的主题、画家的意图和艺术手法,然后,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介绍画的内容,要讲得清楚、明白和自然,并可适当地提问孩子,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导孩子欣赏画的时候,首先向孩子说明内容、主题,再结合人物的动态及风采来叙述故事情节。介绍内容时要从画面的主要形象开始,根据情节逐渐展开,再涉及到其他形象,讲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安排。在此基础上,再看色彩的真实感和画面的环境气氛。这样,才能使孩子较深刻地理解画的内容与主题,画面的形象会在孩子的心目中长时间地留存。

9.科学掌握孩子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和方法

儿童美术活动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叫“涂鸦阶段”,是从1~2岁开始的,孩子用五个指头一起握住笔,在纸上信手乱涂。大约2~3岁,孩子能画出错综杂乱的线条,进入可控制的涂鸦阶段。3岁后,孩子对自己的“乱画”开始命名,4岁左右,开始画出简单物象的基本特征和某些细节。5~6岁才开始对绘画等美术之美有感性理解力,开始自己的创作:线条、结构、色彩,但他们的理解与大人们认识的并不一样,在色彩方面,孩子即使不是色盲,他们所“看到”(理解)的色彩也不一定是事物呈现的本来色彩。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个集眼、手、脑等多种器官的活动于一体的综合行为。父母在刻意培养孩子的美术素质而训练其美术活动时,首先一定要让孩子观察认识物体,积累感知形象,多安排“涂鸦活动”。在使用色彩方面放任自流,对孩子主动表现出来的表达欲望要给予保护,不能伤害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更不能以大人的目光去苛求孩子,抹杀孩子最初的艺术灵光。

小知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美术能力的培养方法

①1~2岁的孩子的美术活动是其观察力、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能力和对字形结构审美力的综合结果。此一阶段孩子已能认识图形大小,认识1~2种颜色,认识长短、方圆,开始有想像力,是孩子美感能力培养的基础时期。

②2~3岁时,已能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动作,能对鲜艳的色彩和形象生动的物体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此一阶段父母要努力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如水彩笔、油画棒、蜡笔、橡皮泥、旧挂历纸、绘画纸等,参与孩子的创作活动,与孩子一起画、捏、折、贴,做好榜样,给孩子指导与帮助。此一阶段对孩子美术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能大胆、积极、有兴趣地参与;能逐步注意图像与实物的相似性、大小、图像在画纸上的位置,能说出所涂、捏、折的物体名称;能使用浆糊、手工材料等用具;能感知泥、纸、浆糊的特性,画、捏、折出简单的形状。

③孩子到了4~6岁,已可掌握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并能在画面上简单布局;按物体固有色选用颜色并均匀涂色,已可学会捏泥与连接泥的技能和简单的折纸、粘贴等手法。此时父母要教会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物体的结构、色彩、大小等;还要让孩子大胆想像,鼓励孩子画粗狂泼辣的画。理解孩子画画时的激动,不能阻止、干涉儿童,要与之分享快乐。

④孩子到了3~7岁,父母在培养孩子对美术的美感素质时,要以孩子作品是否天真烂漫、毫无修饰、大胆直率,是否合乎其生理心理特征地表现来评价其优劣。儿童学习美术的目的不在于未来一定要成为表现大师,成为画家,而在于开发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在于培养他们感知艺术、自然、生活之美的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力与人生境界,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按照一种美的法则去创造。基于此,可以看出对孩子绘画的培养首先是随意的、涂鸦的,他们不是先构思好才开始,而是画出一定效果后去认识它们,父母应因此为他们惊喜,并且鼓励他们,因为这是他们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家里的墙上、地上乱涂乱画,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表现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已有了用线条、色彩来描绘的冲动。这时候,做父母的不能简单地因训斥他们的不当行为而连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也一并埋没。当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块地方,或在墙上为孩子布置一面画墙等。对于7岁以上的儿童,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线条与色彩去表现。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同此理,不能太多地灌输欣赏鉴赏性的知识与观念,而是让他们面对这些艺术品时,自己去感受、体悟、领略、比较,从中获得美感而非技巧。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具有美感的居住环境,在视觉艺术(美术、书法、装饰艺术等等)的家庭化方面最好不要让那些粗制滥造的黑绒纸画、木板画、大美人像等低级趣味、艺术水平低劣的东西充斥在孩子的环境周围。

在世界艺坛享有盛誉的美术家兼教育家德奥班恩曾经指出:“儿童被迫照相般地模仿现实的东西,他的创造想像力被束缚了。这是一种令人不满意的限制,因为孩子本来可以从他自己表达自由的创造中得到极大的乐趣。”而另一位画家则说:“一个人在能画出一幅画以前,必须勤勉地练习所有法则并熟悉理论上的法则,这对于儿童创造想像来说,不啻是一把软刀子。它会使艺术看上去像另一种组织严谨的科目,并使儿童对此失去兴趣。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那些继续根据规则去绘画的,充其量只能成为画匠而非艺术家。”

另外,在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还会接触到色彩。18世纪以来,人们把色彩的变化与音乐相比,出现了“色调”的说法,色彩的变化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一幅画中的线条、色调、构图等语汇,是服从于画中所表现的内容与基本的思想情感的,因此培养孩子欣赏绘画作品,不妨用对音乐的节奏感觉,去体味画中线条的节奏,色彩的节奏和构图的节奏,并从中领悟出某种情感。

10.培养孩子对舞蹈艺术的兴趣

儿童舞蹈艺术培养的根本宗旨在于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而不是成人化舞蹈的专门训练。

匈牙利人鲁道尔夫·拉班被誉为舞蹈界的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巨匠,发现了宇宙的秘密;而作为著名运动科学家、艺术家的鲁道尔夫却发现了动作的秘密。

鲁道尔夫彻底研究了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动作活动现象,他发现,婴幼儿早期许多原始本能的动作活动,虽然多半缺乏功利性目的,但动作本身便是目的,孩子正是借此发展其动作元素,是生命内在能力的表现。所以,鲁道尔夫主张各级教育机构在从事系统的舞蹈训练之前,应先了解各种年龄儿童自我发展的本能动作活动。

美国父母对孩子舞蹈艺术的基础培养是从儿童本能动作入手的。放开动作,发展动作,引导动作是其指导原则。因此了解儿童一些基本动作,如拍手、走、跑、跳、自由摇摆等,知道这些动作的基本特征、引导要领以及在舞蹈中的意义是家长必须掌握的问题。

在对儿童进行舞蹈艺术培养时要尊重孩子动作的愿望和能力,让孩子自由愉快地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引导孩子用动作舞蹈去发现,去表现,让人类天性具有的动作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动作舞蹈艺术教育中提高孩子的美感与创造美感的能力。

儿童舞蹈艺术培养的起点和关键是让孩子学习节奏,“踩”点而舞。节奏训练可以在音乐伴奏、口令、儿歌下进行,唱歌、舞蹈前可以先练习拍击乐曲的节奏。只有掌握了节奏的孩子,才能轻松自然,有表情地舞蹈。是否应该送孩子去舞蹈班学习应予考虑的两个因素:

①孩子本身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如果孩子天性好静,对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着迷,则不宜压抑孩子的良好发展。但如果孩子未表现出爱好趋向,而舞蹈表演又利于改变他(她)羞怯胆小的性格,又有一个较好的舞蹈老师,则可以送孩子去学习。

②所谓好老师不一定要是舞蹈家,但却一定要是个幼儿教育方面的行家;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动作表演技巧,但却一定要懂得音乐对启发幼儿舞蹈的魅力;不一定要熟练众多曲目的表演,却一定要懂得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表现力,懂得什么样的音乐伴奏适合幼儿舞蹈。

11.设计儿童舞蹈艺术培养的基础活动

(1)脚的动作游戏

在舞蹈运动中,脚就像一个尽职的记时员,可以通过脚的走、跑、行进、跳跃等记录和把握节奏。它像以地面为键盘,出色地完成了乐曲演奏。因此,脚的动作在舞蹈表演中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设法鼓励他随乐曲速度的变化而运用各种走步和跑步。并试着用足跟、足尖、足内侧、足外侧踏步或慢移动,体会不同的感觉。

为增加动作的变化,可由基本的走步和跑步过渡到跳步、跑跳步、滑步、跑马步等。并且将脚的动作与腿的动作结合,如前踢腿、侧踢腿、后抬腿时运用自然和谐的脚的姿势。

这些练习都可以在简单的音乐伴奏下重复进行,孩子很喜欢这种游戏,可以玩很长时间不厌倦。

但是,请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用脚踏所有的节奏,简单明快的节奏用脚表现即可。踏更复杂、更准确的节奏应在学龄期进行,并且宜用其他方法来表现。

(2)手的动作游戏

手的动作更精细复杂,它能增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美感。

最基本的手的动作是摇摆双手、拍手、舒展和合拢手掌,摩擦双手、手指的不同屈伸等。可以教孩子玩“你拍一,我拍一”的传统游戏,它们简单易学,又富有趣味,多年来一直为儿童所喜欢。

还可以利用手指的不同造型,玩“影子游戏”,也可以发展手的精细动作。另一种方法是,将十指分别取名或编号,如,“大拇哥”,“食老二”,“中老三”,“无名老四”,“H点点小哥”等,由家长叫一个名,要求孩子立刻有节奏地伸出相应手指。由此引申,还可以进行手指节奏游戏。

利用手与手臂的结合,更是可以做出许多动作。手臂就像树枝,像鸟翼,使动作保持平衡。手臂呈直线或弧线与手的姿势相结合,能做出许多优美的图形。如学鸟飞、学花开等。还可听一段轻柔的《月光曲》,家长与孩子对面盘坐,引导他用手的动作表现如泻的月光、悄悄的流水、拂面的轻风……让孩子体会手的动作的抒情性和精巧性。

(3)模仿性动作

这是幼儿舞蹈运用很多的一类动作,运用孩子爱模仿的天性,抓住被模仿对象的鲜明特征,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便是幼儿舞蹈中的模仿。

从最常见最简单的小鸟、小兔跳到较复杂的小鸭走、小马跑、大象走等,都是易于被孩子接受,乐于被其学习的基本动作。

另外,还有模仿其他人物的典型动作,如战士的踏步,农民伯伯的锄地、挑担子,清洁工人扫地,工人叔叔开车、抡锤等,以及模仿某些情节,如小雨沙沙下,小河哗啦啦流等。这些模仿性动作形象生动,可以重复练习。孩子在做这些动作时,仿佛被模仿对象再现于眼前,多次重复而兴趣盎然,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很好的游戏,因此,在有音乐或无音乐时,都可以教孩子学习此类动作,以鼓励他自己观察模仿,随着音乐表达自然地做出类似动作,在稚拙可爱的模仿动作中表现孩子的率真可爱。

在对儿童舞蹈艺术的美感培养活动中,舞蹈表演更多的是一种手段,是发展孩子动作能力、提高动作表现力、增强其综合审美能力的手段。家长不应按照规范化机械化的方式去训练孩子,使得孩子丧失了对舞蹈艺术的趣味与信心,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对中国家长的启迪

孩子的艺术天赋应从小培养

不少中国的父母感叹:“我的孩子没有艺术天赋”。而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父母的培养、启发、引导、挖掘。不要自怨自艾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也不要自暴自弃。作为父母,应该从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寻找教育的责任。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不要让孩子的艺术细胞被扼杀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甚至是被扼杀在摇篮里。

父母在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时,不要过于性急。过于性急的父母急于训练孩子,从而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父母急于求成的结果会使孩子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同时,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的赞赏。即使是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父母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对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家长们不要忽视教育环境因素起着奇妙的作用。这种奇妙的作用在于把每一个儿童具有的相当广阔的智能潜力开掘升华出来。智力潜能的开掘,离不开对儿童早期的正确的效应训练:它包括科学的游戏内容、对绘画的幻想、联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旋律的自由理解和创造性发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