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信心。
——〔美〕肯尼迪·林顿
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儿童具有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心灵、活泼开朗的性格,为造就合格人材奠定基础,父母、教师就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力,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
美国父母认为:当孩子表现出独立行为时,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父母也应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鼓励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或者口头表扬夸奖,或者给孩子某种权利,如让孩子看动画片,或者给孩子买一件心爱的玩具等等,让孩子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增强自信心。对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行为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如当孩子出现依赖行为时,父母要以某种方式表示不满,和蔼地讲道理,有时也可以取消孩子的某种权利,如不让他看电视等。但是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要防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去比,更不要当众羞辱,严厉斥责,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父母的教子智慧
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当你鼓励孩子时,应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进行鼓励,那么接受鼓励之后,他会干得更好更多。
无论孩子长得多丑,都不要对她说真话,而是告诉她(他)长得有多么可爱,多么讨人喜欢。
鼓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要懂得鼓励的作用,只要将自己放入幼儿的处境,就不难理解。
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表扬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因为你做了某件事,我才爱你,认为你是好孩子。”这种爱是不利于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的。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1.孩子需要自信就像种子需要阳光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的记忆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记忆功能只利用了人的记忆潜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记忆水平已到头了,不可能再记得更多了,主观上的松懈,使得记忆神经缺乏刺激,因而与人类所应有的记忆水平相距甚远。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致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潜能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像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里,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同样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人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在美国各类学校学生中品学兼优体育好的学生很多。体育不完全是一个锻炼身体的手段,它可以教会人如何迎接挑战,能有几项出色的体育成绩是令人羡慕的目标。美国家庭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等体育活动,做教练的常常是学生家长,而每次比赛家长都要参加助阵或做比赛服务,像医药护理、输送饮料等。许多从中国、香港或台湾去读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上感到有压力,而选择器乐作为多维发展的手段。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发展。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胆大心细的作风,不仅只在体育上有所表现,也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的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职业要求。
在知识的培育上,美国的家长普遍反对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美国的家长还常常反对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他们认为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不能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他们在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从不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
小资料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选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试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这种教育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区别是很明显的。因为他们深信会独立思考有开拓精神的人,都是有自信心支持的结果。
2.让自信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有能力而且应该给孩子生活中“我能行”的自信心。
给予孩子自信,这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做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当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跌入从未出现过的低谷时,爸爸妈妈只需在他的耳边说句悄悄话,那就是“你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丢点分算什么,看我们下次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鼓励,会使孩子敢于正视和迎接困难,孩子就有了精神的支柱和感情的靠山。
当一个5岁的孩子拿起笔按自己的想像勾画出似像非像的汽车世界时,家长富有激情地给予孩子以夸奖,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有了他能干成功大事的感觉,从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
当一个孩子考试失利听到老师的安慰后,她不以为然地说:“一次考试不能说明什么。”一句话反映了孩子的自信。如果她平时没有自信心的话,她就不可能坦然地面对失利和老师好心的宽慰。一个16岁的孩子坚信自己能够进入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研究中心工作,以研究生的身份独自求学。后来他靠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果然19岁便进入美国的硅谷,成为高级雇员的同时又在攻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
一个21岁的青年在代表自己与IBM公司签署转让自己发明的软件协议时,这位青年的信心和实际的水平使IBM公司主动地签了条件极优惠的协议。这些学生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们那不断强化的符合他们实际能力水平的自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天生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以上的例子说明,家长和教育者的作用可以保护、培育、发展孩子的自信。孩子是胜利者时,无疑他们期待的是长辈的肯定与赞许,家长在给予他们肯定与赞许的同时还要加一点“人生路途漫漫,你不会永远顺利”的忠告和提醒。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他幼小稚嫩的心灵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抚爱,这时家长的热情关怀和具体的帮助,能给孩子指出成功的曙光,培育孩子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当孩子克服困难受到赞扬时,孩子自信的心理品质可以得到强化,他会更加的努力,向这方面的困难挑战的趋向性会更强。如果孩子经常失败,一旦有点成绩家长能够及时地给予表扬,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加强。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在自理生活中有时虽很努力,但仍难避免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若只对孩子呵斥或责备,就会使孩子减弱独立地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并尽己所能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恰当地教诲、指点、鼓励或奖罚,让孩子充分地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在尝试中体验战胜困难或把事情做得漂亮的快乐,刺激自信心的增强。这样做,至少可以使孩子在自信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平衡。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能承受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一些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学习好是理所当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眉开眼笑,学习的标准又会再提高些。孩子的学习一旦出现问题,孩子就千错万错,发现孩子的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批评教育。然而,这时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仅仅是由于孩子没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所以批评教育后孩子只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对的是什么样,怎么做才对。还有的家长见错就指责、埋怨、数落孩子,而没有说清具体的道理和改错的方法。时间久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被长辈们数落得变弱了,做事情的心气儿也没有那么高了。这种状况也表现出了家长对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家长对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就会用消极的办法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使孩子感到压抑而失去往日的自信。家长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如能表现出克制力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并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孩子的问题,就会有积极的态度,就会聪明地处理好问题的关键。
美国父母的家教方法
1.自信心的培养应从婴幼儿开始
当2岁的孩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妈妈会不耐烦地夺过碗碟:“小宝贝,你会把碟子摔碎的!”为了不使碟子破碎,结果却使孩子的自信心破碎。树立自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应从婴幼儿开始。4岁的杰克看着妈妈给花浇水,他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别动,杰克。”妈妈说,“把水洒到身上了,让妈妈干吧,你还小着呢。”
妈妈无意识地打击了杰克,她使杰克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降低了杰克对自我能力的认识。4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一旦能够识别各种花,并且看到经自己手浇过水的花更加美丽,他会充满自豪感,引起更多的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父母应该给他机会。
3岁的彼得在自己穿鞋。“来,彼得,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妈妈抱过彼得,三下二下系好鞋带。彼得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更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鞋穿上。其实,放手让彼得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后会穿得又快又好。到时再表扬几句,彼得会认为自己又学会了一技之长,对以后处理其他事会很有信心。对这样许许多多的小事,成人最好不要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调,对孩子表明他们不能干,不熟练,不如大人。当然这里有一个客观情况,妈妈急于出门,好在送完彼得后赶上上班时间,但这一点可以用其他方法弥补,像提前让彼得穿鞋,或在晚上抽出时间让彼得练习系鞋带。
孩子们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他们总想试着干这干那,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次地接受挑战,他们会跟在大人身后,你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然而父母却常常给孩子泼冷水。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父母会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们自己吃饭时,父母会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父母又会把勺子拿过来,喂他吃。就这样,在无形中让他们看清楚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行,而大人又是多么的能干。如果他们不高兴,不肯张口吃饭,坚持要自己吃,父母还要大发脾气。父母并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打击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始认为孩子们弱小,然后又怀疑他们的能力。很多小孩不好好吃饭,他们紧紧闭着嘴,甚至把刚刚喂进去的食物一张嘴全喷出来,而且玩似的大笑起来。当父母的在这时既不要生气,也不要无奈,最好想想是否在此之前有过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相信孩子长大后是能够干成事的,但现在还小,所以不需着急。做父母的忘记了从他们出生后,就急切地盼望他们能跟大人笑一笑,挥一挥手,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喊妈妈爸爸。大人就是在鼓励他们学习、行动。那时候父母还有耐心、有意识,因为这里面有娱乐成份,而且说笑都不会给大人带来麻烦和干扰。一旦他们的行动给父母带来干扰与麻烦,父母就宁愿等一等,等到明天再鼓励他们做事。孩子们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从很小就认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如果杰克总是跟着妈妈身后叫着,“我要浇花”,“我要打鸡蛋”,“我要洗盘子”,“我要打扫屋子”,而妈妈永远回答“宝贝,你太小了,去玩玩具吧。去看电视吧。”这样的话,当杰克10岁的时候,妈妈说“杰克,来,帮我把洗衣机里的衣服取出来,放到烘干机里。”杰克可能会说:“妈妈,我忙着玩游戏机呢。”或者说,“先等一等。”结果一天过去了,他还是没做这件事,或者他会很奇怪,这种事情,干嘛非扯上我……妈妈还没明白,是她把杰克教育成这样子的。
2.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是我们父母应时刻关注的步骤。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父母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在大人的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如认为只有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才能做某一种事情。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父母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大人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大人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作为家长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大人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大人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些消极思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家长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做家长的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而且家长自己也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们,让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家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家长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美〕戴尔·卡耐基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这样起码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家长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鼓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发现鼓励自己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做父母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每位家长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处。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之手,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最好的培养自信心的正确办法。美国公众教育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数教师都同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这是最重要的教育人的一个方面。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失败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说:“你看,这下可彻底摔了一个大跟头。”或者说:“你看,你做不了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没有人喜欢你。”而大人在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时,却应该学会接受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并使其成为做人的一部分。让他们应该习惯对自己说:“这次我失败了,但我还有另外的机会。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们仍会喜欢我的。”有这种自信心的支持,成长中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3.帮助孩子克服害羞
美国教育专家欧文斯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重演:你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但当你离开时,却发现她独自呆在一个角落里,如果地上有缝,她可以把头钻进去。要么是你的儿子,不论小伙伴们邀他进行什么活动,他都不想参加。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害羞。
害羞一般是从童年开始的,从最初时起,就可能产生消极后果。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害羞是男女儿童所共有的病症,从襁褓之中就可能患上。遗传基因可能对孩子的害羞起一定作用,但缺乏集体活动也是导致害羞的原因之一。
专家观点害羞不应被视为孩子的缺陷
研究人员估计,只有15%至20%的婴儿生来就害羞。这就是说,将近50%的成年害羞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害羞习惯的。
婴儿通过父母亲不断照料、喂食和爱抚养成对父母的依赖。当孩子不能再获得一贯的爱护,从而得不到安全需要的满足时,便有一种不安的关系发展起来。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一切人际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时期与父母关系的不稳定可能会造成害羞。随着孩子长大,面对新的挑战,比如与同辈人的关系紧张,可能会养成害羞的习惯。缺乏自信心的少年可能会对上学这种新的经历感到畏惧,他们可能会感到为难或感到自己不行。教师或许会给孩子戴上“害羞”的帽子,使孩子无意中养成这种习惯。
然后还有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发育期情绪的不稳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难堪感和不安感。
父母的责任和作用都是重大的。在父母的支持下,就连生来就害羞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彬彬有礼、信心十足的成年人。措施如下:
(1)接受自己的孩子害羞这一事实
孩子是极端敏感的。如果父母认为害羞是一个缺点,或者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孩子是会察觉到父母的这种看法的,因而会更加内向。父母应当让孩子放心,他们是永远爱孩子的。
(2)不要用“害羞”这种标签
如果你必须给孩子贴上标签的话,要用“不爱说话”来形容孩子。
(3)要对孩子表示同情
害羞的孩子往往很孤单。父母必须设法向孩子表示,他们了解和同情孩子的问题。
在可能情况下,讨论孩子的感情问题,使之认识到,如果直面自身的恐惧心理,将会创造多么大的奇迹。最重要的是,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紧张的局面。
(4)要鼓励孩子
要求孩子参加同辈人的集体活动,并提供这方面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们来家里玩耍。让孩子参加娱乐小组或其他组织。
(5)只有紧急情况下才助一臂之力
一些专家说,对害羞的孩子来说,父母亲应当扮演感情救生员的角色。尽管袖手旁观,尽管孩子的痛苦可能违背父母的职责,但是专家们说,这往往是帮助害羞的孩子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最好办法。
(6)尝试生活演练
鉴于害羞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的怯场,所以要帮助孩子做到有备无患,并同孩子讨论如何处理新的情况。
4.表扬有时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表扬有时同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则从根本上扶植孩子的自信,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着重于孩子行动后的自我满足。
一般情况下,父母都认为应该时时表扬孩子,这样孩子会不断进步。但是事实上是表扬得不恰当,有时同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她看到12岁的儿子比尔把自己换下来的衣服、床单、袜子,都放到洗衣机里洗好、烘干,这会儿正在叠衣服。
“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高兴地抱住他亲吻着,“妈妈并没让你干这些,你却主动做了,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爱你。”妈妈这样说对不对呢?当孩子做了好事,应不应当赞扬他呢?当然,孩子是想听大人说爱他、夸他是好孩子的,但妈妈并没有选择恰当的机会。当大人用表扬来刺激孩子去做好事,并将爱他与他做好事联系起来时,大人首先要考虑一下这样做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而且应当注意的是孩子的努力,给他们以鼓励,但不应将孩子是否做了一件事联系到是否爱他。比尔会想妈妈爱他只是因为他洗了衣服——如果他不洗衣服,她还会爱他吗?“而妈妈不爱我,我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印象,他们的好坏取决于他们是不是按妈妈所希望的来做。他们洗了衣服,妈妈喜欢,因此是好孩子;不洗,妈妈就不喜欢,就不是好孩子。他们随妈妈的心愿就是好孩子,相反就不是好孩子,比尔长大后,他会按照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别人告诉他做得好,他自己的感觉就好,别人批评了他,或是忽视了他的成绩,他自己的感觉就不好,觉得不公平,太可怜了,没有人会欣赏他,对自己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他们的情绪会很不稳定,总是被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所左右。
更常见的情况是,比尔因为洗了自己的衣服很可能得到几块钱作为零花钱,这种奖励可能使比尔感受到很多鼓励,但也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即如果他干一点好事就该受到物质鼓励。如果下次他又洗了衣服,妈妈并没给他零花钱,比尔马上就决定,下次不洗了,因为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这就产生了对奖励的依赖。父母如果把孩子培养成了为奖励而工作的人,他这辈子总是在说:“我做了好事,给我奖励。”“多做一件好事,要多得一点奖励,做了一件大好事,要得更大的奖励。”如此等等。这样,将做好事的出发点建立在要奖励上面,从内心看还是缺乏主动、自觉的精神。从这点事看,这种奖励是有坏处的,而非是有益的。
即使简单的表扬也非时时处处可以运用,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要求尽善尽美的孩子,你表扬他把衣服叠得很整齐,他会认为你在嘲笑他。他会说:“我叠得不好。雪利比我叠得好。”他可能因此而负气,从屋子里跑出去,一天不理你。你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表扬儿子,他反而要大发一通脾气,因为你还没察觉比尔和姐姐在竞争。他认为自己永远赶不上姐姐。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那么父母对他的表扬是在低水平的基础上,并未将他放在与姐姐同等的水平上进行评价。对此他会认为很伤他的自尊心,而且觉得父母是不公平的。
5.盲目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任何不切实际的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苏珊和爱迪丝是表姊妹,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快到圣诞节了,学校刚一放假,爱迪丝就到大姨家来玩。这天大姨和爱迪丝坐在厨房里聊起考试成绩,爱迪丝很骄傲地告诉大姨,她除了科学是B,其余的都是A,“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苏珊的成绩单呢,苏珊,你来一下。”其实苏珊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喊她,不情愿地走过来。“苏珊,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在我房间里。”苏珊很慢地回答。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单子拿来了,没有一个A,大部分是C。“你真让我感到羞愧,苏珊。”妈妈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糟?爱迪丝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这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爱迪丝面前受训了,苏珊还是很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苏珊与爱迪丝从小就在一个学校上学,她们俩家住得很近,来往密切。爱迪丝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在学校很受欢迎。苏珊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她多么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但她从小就感到来自爱迪丝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她。而妈妈不但没能给苏珊以鼓励,反而使她陷入更加泄气的境地。因为妈妈总是夸奖爱迪丝,数落苏珊,这的确让苏珊伤脑筋。这里妈妈犯了几个错误,对苏珊的教育十分不利。首先妈妈还没能看到成绩卡,就非常肯定地说苏珊一定得了坏成绩,表明妈妈对苏珊一点信心都没有。妈妈的态度使得苏珊完全地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妈妈又告诉苏珊,她为苏珊感到惭愧,使得苏珊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在妈妈心目中没有地位,不受喜爱,会变得情绪低落。最后妈妈又表扬爱迪丝的好成绩,并拿她与苏珊比较,使得苏珊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怀疑。她说希望苏珊能够像爱迪丝,对苏珊来讲,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苏珊一向认为自己是不能够和爱迪丝攀比的,认为根本没有理由去尝试。这里妈妈给苏珊设立了太高的目标,苏珊望而生畏,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妈妈满意,对她的自信心又加一道障碍。那么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妈妈或许以为她对苏珊的指责以及用使她感到羞愧的办法可以产生一种刺激,好让苏珊发奋起来,同时将她和爱迪丝相提并论以促使她们之间的竞争,并想,以此来提高苏珊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被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来说,只能使她感到更加的软弱无力。
妈妈对两个孩子的当面比较对于爱迪丝也是有害的。这种比较使爱迪丝产生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永远走在苏珊的前面,使她变得过分的有野心,给自己设置了越来越高的目标,有时候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如果爱迪丝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同样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这种刺激的结果和竞争的办法对两个孩子都是没有好处的。
如果要想鼓励苏珊,妈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再把她和爱迪丝做比较,任何此类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如果妈妈对苏珊本来就没有太大的信心,还要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实际上她是不可能帮助苏珊进步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将两个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姐妹两人的成绩做比较,并关注苏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苏珊明白无论她的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她努力了,就是大家都疼爱的好孩子。
6.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孩子的自信心是家长一点一滴培养和树立起来的。一位有经验的留美华人这样写到:“那天,我女儿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丽娜在我家画画,女儿要和她出去玩时,我顺手要把一堆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纸张扔掉,丽娜见状急步过来对我说:‘阿姨,别把这些画扔了,我还要带回家去呢。’见我没说什么,她又问:‘你不喜欢我的画吗?我妈妈一定会喜欢。她告诉我,不管我做什么她都喜欢,因为她爱我,我是天下第一。’看着丽娜的那认真劲儿,我知道,她的自信在妈妈的培养和鼓励下已经根深蒂固了。我自愧不如丽娜的妈妈,她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树立信心,而我险些将孩子的自信心毁掉”。
还有一位留美多年的华人深有感触地说:“你可千万别随便批评美国孩子,哪句话说不好,人家就会告你一状。”原来,她曾临时帮美国人带孩子,那个小姑娘边看电视播出的冰上舞蹈节目,边在那里笨手笨脚地模仿。她边跳边对这位华人说:“阿姨,你看我跳得是不是最好?”这位华人好心而又认真地对她说:“你现在还不是,你要努力,才可以做世界第一。”这话在中国人听来没一点问题,既实事求是,又有鼓励鞭策。谁知那个美国女孩听后却哇哇大哭起来,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可能她一直都在妈妈的认可和鼓励下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而这位华人随便一句话,无形中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可见中国人的处事观念与美国人不一样。
在美国,无论孩子长得多丑,别人都不会对她说真话,而是告诉她(他)长得有多么可爱,多么讨人喜欢。
即使在某些孩子的重要性被忽略的家庭,美国的大环境也会时刻提醒家长和孩子要关注自己。曾有一个三口之家到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要点什么,接着问父亲要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
女孩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母亲非常坚决地说。
“再给她一点生菜。”父亲补充道。
服务生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孩问:“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
“哦,一点西红柿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等着她。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说:“还要一点炸土豆条。”
“好,谢谢。”服务生转身径直走进厨房,留下两位半张着口,吃惊不已的父母。
“你们知道吗?”女儿避开父母的目光,望着远处轻声细语地说:“原来我也没当真的。”可以想像,这个服务生带给女孩的不单单是平等,更多的是自信。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话是:“你是最美丽的、最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当总统!”“失败怕什么,这次不成,下次不就成了嘛!”“啊,考了80分,不错啊!比老爸当初强多了。”更多的是从家长的嘴里吐出“孩子,我为你骄傲”之类的话。安西拉的女儿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在小学曾是令小朋友们羡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在女儿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她让女儿跳了两级上了中学。到了中学,由于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活跃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了。安西拉在和孩子聊天时,孩子流露出了中学的学习没有小学有意思的思想,安西拉为之一震。她没有急于给孩子讲中学学习知识的重要,也没有后悔当初让孩子跳级,而是像往常一样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思考女儿的难处。女儿从学习成绩冒尖到学习成绩落后,孩子没有了过去的优越和自豪,心理是难以平衡的。同时,孩子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摸着门,怎么会觉得有意思呢?安西拉认为,孩子的关键问题是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只要重新唤起女儿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的规律,孩子一定还能学得很好。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安西拉经常向孩子指出孩子想不到的自己正在取得的进步,具体地帮助孩子复习每天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孩子在课前总结重现知识。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好转后,家长开始教给孩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章节小结等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孩子在主动的学习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能学好中学的知识充满了自信心。安西拉从细微处帮助孩子恢复了在学习上的自信,帮助孩子跨过了中学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心理障碍,使孩子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些美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告诉每位家长,家长要像爱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并加倍小心地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当他们自信的翅膀长满了丰满的羽毛时再让他们经受风雨。家长要点点滴滴的帮助孩子不断地清理心理上的畏惧感,使孩子的学习处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中。要想让孩子成就大的事业,就要通过大人的言行举止使孩子增强自信,让孩子相信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才干,能够圆满地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对中国家长的启迪
抛弃溺爱,积极鼓励
前几年的中日儿童夏令营自立能力比较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从中日两国儿童不同的表现已看出中国儿童的脆弱。现在的儿童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日常教养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溺爱,把他们当成“心肝宝贝”,放到手里怕捏碎,含到嘴里怕化了,对他们“过分保护”。如人们常常可以听到“这东西太脏,不能用手抓”、“那地方危险,不能去玩”、“这玩具很贵,不要拆开”。“地上有虫子,不要坐”,等等。在这许许多多,天天日日的“不能”、“不许”、“不要”中,孩子天生的自信被溺爱所扼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中国的家长们必须向美国父母学习,早日改变这种不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抛却溺爱,积极鼓励。
建立孩子的信心有许多方法。首先,消除孩子的自卑感,使他明白每个人各有特色,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加强他的表达能力,使他在人群中不再胆怯,也是个不错的方式。最后,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应多方赞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在人群中表现得信心十足了!
孩子会自卑,大抵是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当目标达不到时,自然感到沮丧、受挫,自觉不如别人。这时,假使能得到适当的缓解还好,万一无人开导,很容易钻牛角尖,相对地变得毫无斗志,凡事过度忧虑,以致使别人不易接近。如果我们能让他了解:每个人不尽是十全十美,各有各的特长,无须太羡慕别人而否定自己,这样他也许能想得开,重新调整对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