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
5820300000008

第8章 让孩子学会独立与合作

要使孩子具有自立和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会造就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而且还会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铺平道路。

——〔美〕埃德温·斯特

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而这首先就要培养他们逐步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

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室内,到处可见挂着“走向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记住聪明猫头鹰的话:‘思考’”等巨型标语;孩子戴着的纸帽上写着“思考”,穿的汗衫上印着“我是一个小思考家”等等,处处提醒孩子独立思考。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认为:在培养孩子独立精神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也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这里并不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要求,但要让他们知道,若想使整个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每个人向同一方向努力,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体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

美国父母的教子智慧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只有优良的智力,而缺乏好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的。

自主与独立教育,也应该是教育孩子的重点。

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又亲切的态度。

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并且无所适从。

只有建立自尊、自信和勇气的独立自主的人,才能经受人生的挫折,才符合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起码标准。否则,即使智力超群,也可能会被激烈的竞争无情地淘汰。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1.独立是生存的需要

据调查显示,时下的小孩最缺乏的是“求生存的力量”与“学习新知的欲望”。至于为何会培养出缺乏独立性的“温室花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父母在精神上无法给孩子“断奶”的亲子情结造成的。所以,现在教育孩子的当务之急,就是斩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1)“我已经不小了!”

在美国,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是罕见的,成年子女厮守在父母身边的极少。孩子中学毕业,就凭自己半工半读求学,如孩子所挣钱不足以交学费,父母可以资助,但以后孩子要偿还。子女从不希望继承父母遗产。成家后,不管多么困难,也不会请父母照料自己的孩子。同样,父母不管多喜欢子孙辈,也不会承担抚养第三代的责任。美国的父母,从小就重视儿童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美国儿童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认为依赖别人是无能的表现,以独立为光荣。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费力地系皮鞋带,一个中国学者看见后想去帮助他,却遭到拒绝。孩子问:“你知道我多大了吗?”“不知道,但我想你还小。”“我已经不小了,我都四岁了。”意思是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不需要别人帮助。这孩子身上体现的自主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8岁的女孩朱丽叶,在一次集会上,毫不犹豫地排开拥挤的人群去采访摇滚乐歌星乔治男孩。她问这问那,直到乔治男孩有点不耐烦地戏谑道:“快些,快提出你真正的难题吧!”小朱丽叶却自信地回敬道:“这应该由我决定!”多么成熟、大胆的回答!多么自信、勇敢的孩子!

(2)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独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从古至今,后代在前辈的教育下掌握了各类知识和劳动技能,取代了前辈而自立于社会,人类社会正是这样发展、延续的。作为社会的产物,人的发展又必然同社会、时代密切相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衡量人的独立标准也不断提高,独立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个人对家庭的依附性很强,对人的社会独立要求不多。当时代的列车已驶入21世纪的今天,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社会生产结构和生活状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当今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迅猛扩展,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现代化工业社会,即“信息化社会”、“超工业社会”。现在的孩子,面对的将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科学巨人。对他们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要成为这个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就必须具备较以前社会更高的文化素质、品质和独立能力。

他们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而头脑清醒、善于应变;他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千难万险而毫无畏惧,百折不挠;他们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既能动脑又善动手,不满足于前辈传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而是不断地去实践、去创新;他们不受命运的摆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历史的动力。

这就是独立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现代人。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只有优良的智力,而缺乏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的。美国的一个学习优异的学生报考某大公司,因落榜而愤然自杀。正在自杀未遂之际,忽传他已被录取的喜讯,原来此生考试名列榜首,只因电脑统计差错而名落孙山。该生大喜若狂,不料此时又有消息传来,他被公司解聘了,原因是:此生连如此小小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建功立业?

专家见解重视儿童的独立教育已成世界的重要趋势

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大都以儿童发展的自发性和自由教育为基础,总的要求是:促使儿童在生理、智力、情感及社会要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儿童获得基本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本教育以培养“善于自我思考,具有正确判断能力的青少年”为目标,“要求培养出具有自觉应变能力、富有个性的多样人才”。其中,应变能力包括: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为解决问题而面向知识挑战的勇气和探究心,自觉地设定目标,灵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控制自我、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品质。

2.理解是赢得孩子合作的前提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必须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可能就很难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例如孩子的房间很乱,需要收拾一下。这时父母会说,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按道理,孩子应义不容辞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又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干到一半就开始玩,把房间搞得比没收拾前还要乱。这时父亲可能有些不高兴了,就开始大嚷,孩子不听,父亲就会抓过来打一巴掌,然后逼迫他把自己房间的玩具收拾好,装到盒子里,把枕巾摆整齐等等。孩子刚才玩得兴致很高,被父亲这么粗暴地干涉后,从内心里很不情愿,结果产生逆反心理。他也许会躲在墙角,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理睬,甚至顶撞,对父母做鬼脸,就是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对这种情况,建议由母亲另找时间和孩子进行探讨,看问题症结何在。从孩子本身来说,他们一般都愿意帮助父母干事情,因为这样做证明他们有能力。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关注,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帮父母的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会使孩子很高兴,会更积极地进行配合。

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就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介绍三种对赢得合作有帮助的方法:

①向孩子讲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②让孩子与你一起分享你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③在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孩子准备好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这完全是以探讨的口吻将孩子与大人的身份公平对待,孩子一般会合作,如果没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寻找共识。因为,一种友善、关心及尊敬的态度是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马丁太太的女儿林达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林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林达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马丁太太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林达很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此时,马丁太太记起了三步骤,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林达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林达露出轻松的样子,现在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公平。”“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马丁太太的目的是让林达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她开始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达到了她与林达情感上的沟通。当马丁太太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林达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时,这里面起扭转局面作用的是什么呢?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在于,妈妈能够站在林达的位置,分享她的感觉,使林达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准备对付妈妈的办法。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他们太在意孩子,不忍心加以约束,结果也会不尽人意。5岁的罗莎总是在妈妈打电话时进行干扰,一会用手摸摸妈妈的头发,一会抓抓电话线,要么就在母亲怀里钻来钻去。母亲开始时总是搞不明白罗莎究竟怎么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母亲在电话里和别人讲话,就要过来捣乱。其实罗莎的心理很简单,她想让母亲多花时间注意她。她在心里认为,妈妈和别人说那么多话是不应该的,应该时时关注自己才对。这也暴露出母亲平时对孩子过分注意,而对她讲道理少有关。事后,妈妈应将她抱在怀里,亲切又语气坚定地说,妈妈打电话是在办一件更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随便打扰的,孩子没有这个权利。当然这种情况发生时也要注意避免互相制服,采取生硬的强制态度,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互相展示权力与权威,谁也不让谁。假如父母过分地听从孩子,孩子要怎样就怎样,证明家长已处在服从地位。孩子就有可能不去听家长的话,也不愿满足家长的任何要求。6岁的男孩彼利已经上学了。本来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比如,课间吃过饭,每个人都要将用过的饭盒刷干净,可彼利每天吃过饭都不刷饭盒,一定将用过的饭盒带到家里,等待母亲为他刷洗。妈妈同彼利谈了话,要求他自己洗饭盒,妈妈将不会再为他做这项服务了。彼利照做了,但过了几天,慢慢懈怠起来。一天早晨,妈妈正要给彼利装饭,发现饭盒没有洗,就喊彼利来完成这项工作。他却迟迟不肯出自己的房门,后来时间到了,校车已在外面等候,妈妈只好给他一些零钱,送他出了门。彼利这回可高兴了。彼利认为买中午饭比刷饭盒强多了,有钱买东西吃,用不着去刷饭盒,干脆连饭盒也不想带了。本来妈妈是想找个机会好好教训彼利一下,让他明白事理接受教训,应该自己干这件事,结果却大大出乎预料。这件事的结果不理想,做母亲的也有责任,她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处理这件事最妥的办法是:母亲一旦认定饭盒应让彼利自己刷,那就应该坚持到底。既不帮彼利刷饭盒,也不给彼利午饭钱,让彼利认识到妈妈说到做到,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好习惯。4岁的汤姆原来是很喜欢水的,对洗澡一直很积极,可近来不知何故总是不听家长调度,在洗澡一事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晚上睡觉前,妈妈把热水温度调好,过来抱汤姆去洗澡,汤姆总是借故拖延,无理取闹。妈妈好话说尽,又是哄,又是骗,可汤姆到卫生间一看到浴盆扭头就跑。为此妈妈很头疼。其实,孩子的心理是想和母亲较量一下,看看母亲到底能把他怎么样。如何解决这种母子之间陷入僵局的事,让孩子配合洗澡呢?千万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硬将孩子抱入澡盆中。孩子不洗澡和母亲僵持不下,最好先放放这个问题,暂且不洗澡,等双方平静以后,再来讲道理。当孩子听明白又知错时,这件事就好办得多。要么,就先放好水,叫他一次,他不洗就不去理他,忽略他,看也不看他一眼,使他觉得僵持下去没有意思。由于他还是喜欢洗澡的,并已习惯了按时洗澡所带来的快感,就会要求洗澡,改正错误。千万不能求他,在表情和口气上都不能表现出乞求的意思,否则,他会认为这很好玩,和一场游戏一样,可以天天重演。如果父母之间因孩子洗澡发生分歧,事情会更糟,一方要坚持,一方要妥协,面对争执不休的父母,孩子也许会偷笑,由于他的行为引起父母的争论,他会觉得很得意,成了胜利者,从而导致更多的矛盾。

美国父母的家教方法

1.如何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

“不,我要自己做。”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很直接,并且是发自内心的,但这也是最令成人头疼的话。更令人头疼的是孩子的哭泣、哀嚎,紧握拳头,紧绷的小脸,霜打似的四肢,这只是孩子们用来告诉父母他们是多么讨厌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呢?

(1)以孩子的方式看问题

也许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方式看问题:孩子想自己穿袜子,孩子的双手很小但信心很大。当比孩子大些的人、比孩子能穿得更快更好的人、想为孩子穿袜子的人出现时,孩子的精力被分散了。这样做推迟了孩子成熟的速度。孩子可能知道得并不确切——推迟意味着什么——孩子只知道母亲要发脾气了。但是孩子想不到别的,孩子只想自己穿上袜子。孩子的惟一目标就集中在这一要求上,孩子被强迫着、推动着、驱使着去自己穿上袜子。

但是比孩子大的人将孩子的小手推开,帮孩子将袜子穿上。这些大手以往总是充满着爱和理解,但现在却相反。孩子并不认为那是援助,孩子只想反抗。

父母可能会举出种种理由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帮助孩子,诸如时间紧,孩子动作太慢等,但却恰恰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

当幼小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显示出他们的勇气,主动要求自己穿鞋袜,扣扣子,争着开门,端盛着糖的碗时,父母应该感到欣慰,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味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东西给他们如此坚定的决心,让他们不屈不挠地坚持这种要求?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人可能把孩子们的这种表现称为“反叛行为”或“顽固不化”。这样的推断未免过于简单、轻率,因为“我要自己做”的强烈要求恰恰表明自立的冲动是上帝赋予的潜力——一个好的潜力,就好比人类的堕落正好反衬了人类的光辉一样。

最主要的麻烦是,当孩子的心中充满对独立生活的渴望时,他们性格中的阴暗面会随之变得明显起来。孩子从两岁时就想自己做。这是因为许多孩子在敏感期是学习的阶段,对许多事物发生兴趣,学什么也很快,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有价值的潜力会带来相反的行为。

(3)必要时严格要求

教育孩子们的许多问题源于做父母的态度。如果对孩子不耐烦时,做做深呼吸,在有所反应前,问问自己孩子的行为是反叛性的、毁坏性的,还是想自立的表现。

教养孩子的态度要简单而明确。了解专家的意思,并尽可能忠实地遵循他们的建议,给自己一点自由的空间。有时候,你可能由于过于繁忙、心烦意乱或劳累而发脾气,适当地发泄一下也未尝不可,而不必一定要苛求自己尽力使自己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凡事都有个度,发脾气也应该适可而止,对孩子的态度不能忽冷忽热,而要分清情况,该严则严,该宽则宽。

(4)鼓起勇气

当你开始考虑重要的开端时,你看事物就会有所不同了。你可能很渴望脱离旧的家长制而尝试一些比较适用的、能取得更多成果的方式。但是,在对孩子培养一些新的习惯时,你会发现自己常常会转回到旧的习惯上去,这时应鼓起勇气面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对他发脾气。

孩子或许会不听话,但你不要为此而灰心丧气。对谈论的这些新的方法和态度,做父母的并不是奢求完美。能否辨别叛逆和对独立的渴望之间的区别是重要的开端中的关键。作为父母,应以此来作为起点。因为事实上,做父母的需要做两件事:正确引导孩子对自立的渴望,同时,划清界线以控制孩子的反叛行为。

作为父母,这工作是相当费神的,需要密切关注和迅速作出决定(这一点容易让人想起足球裁判)。当孩子用力跺脚时,父母得作出判断:这是叛逆的表现呢?还是意味着他表示“我要自己做”?

(5)集中注意力

为什么在孩子很小的年纪就鼓励他们集中注意力呢?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学好语言的敏感期,让孩子一心扑在学习说话上,对他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

这里我们谈谈语言的敏感期问题,所谓敏感期,是指孩子对万事万物都有所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干一件事。在孩子两岁的时候,这是很明显的。为了能够让孩子的语言得到适度的发展,就必须让孩子有机会来听或是自己亲自来说。从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掌握有大量的词汇,他们的语言也使人感到自然、舒服,但是如果孩子在一个语言贫乏的环境中被抚养长大,他们的语言技能就会相当有限,他们就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以获得知识。

敏感期也许并不是那么明显,但影响重大。这段培养自立的敏感期一般开始于两岁以后。这段时期孩子的敏感期相当明显,家长会将其判逆和自立分清楚的。

这时你会发现,正像你已经看清的那样,孩子只通过自己有把握的技能来实现自己的独立。他想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就像自己脱衣穿衣这样的事。有时,一天要做好几件事,他总是在寻找一些新的挑战,比如爬到汽车座椅上上下下或把鸡蛋打破来做早餐。

这些确实是好事,是应给予鼓励的好事,尽管它只意味着翻来覆去把衣服叠来叠去,尽管它只意味着炒蛋中有几片模糊、难以辨认的鸡蛋皮。

(6)考虑前景

随着成长,你要为孩子们的逐渐自立而高兴,你要对他们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设想,你将能体会到培养一个有独立要求的孩子是使你经常有意外之喜的事情。

当孩子渴望自立的敏感期与语言的敏感期重叠时,环境的丰富或匮乏对孩子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处于这一特定时期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他就只有在以后为此而努力。也许,他将终生依赖别人的帮助;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最终将成为一个叛逆的青年,以反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被拖延了的独立性。

相比之下,能得到父母正确、健康的指引的孩子就拥有自立的条件,想为自己做事的要求能得到满足。他不会成为一个每天早上为了找不到鞋子而无助地呜呜直哭的孩子,也不会成为一个每天晚上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的孩子。

独立是人的性格塑造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孩子是否有独立性,在他十几岁时会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孩子自立的需要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同时以合适的界限加以限制——得到满足时,这个孩子就可以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将拥有真正的独立意识,没有私心,有的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随波逐流地做出决定的能力。

2.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们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我们要给予他们这个自由。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做一个观察者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伊贝尔太太为才12个月大的玛德莲准备洗澡水,并且,作为这一平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伊贝尔太太又从篮子里取出玩具放进澡盆。但就在这时,跟在她后面的女儿弯着腰拣起一个玩具,高兴地将它们一个个扔进水里。她微笑着,那微笑中充满了孩童的自信。她没有说一句话,可那表情分明在告诉伊贝尔太太,“妈妈,我从此能胜任这项工作。”

伊贝尔太太接收到了这一清晰、响亮的信息。孩子在通向自立的路上前进了一步,父母为此感到惊奇。你的拥抱、你的微笑都会告诉她你对她的关心。而且最好是提前让她知道。

当孩子准备尝试一些新东西时,要时刻注意他们。比如,如果伊贝尔太太已经作了很细致的观察,如果她已经开始思考重要的开端,她可能已经意识到玛德莲可以把她自己的玩具放进浴缸,并且在做这件事之前已有了几星期的酝酿期——如果是这样,女儿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去迈向自信,做妈妈的也会随时期待她的下一步。

(2)提供机会

当孩子在自己做一件事时,父母应时常密切关注他的下一步,给他以在独立中成长的机会。父母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安全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由此,也无须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说得过分清楚明白。

孩子通向独立的下一步努力也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比如,当母亲进入厨房,发现3岁的孩子正在倒一杯冰茶,母亲会采取什么做法呢?①尖叫。②出一身冷汗。③悄无声息以免他受到惊吓将水洒在地上,然后巧妙地将壶拿开。④快速祷告一下,然后微笑着鼓励:“噢,你要自己倒吗?要不要我帮忙?”也要注意给你自己放松神经的机会。偶然试试(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接受他遇到的挑战。放轻松点,泼洒冰茶并不是太了不得的事情。

父母不妨这样想想,如果你们明早醒来非常想去滑雪,你们的朋友绝不会因为你不会滑雪而泼你冷水,他们也不会等你直到一切准备就绪。他们会给你指导和忠告,以增加你们成功的机会。在你们的兴趣减退前,他们会一直教你们滑雪。如果跌倒在地,他们不会将你的滑雪杖拿走,也不会为你造成的混乱而抱怨。相反,他们会教你怎样才显得不笨拙,并鼓励你再试一次。这就是成人之间互相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当孩子下次试图干某事——给自己倒牛奶——而父母认为他做不到时,想想这件事。有时,孩子不会做事的惟一原因是他根本没有机会去试一试。

牢记这一点,孩子与我们大人一样,也渴望成功。有时这样指点一下是很有帮助的:试试用另一只手托着壶底……倒在中间的那个玻璃杯里……当杯子满了时,赶快停下!然而,我们跑过去将壶拿掉将于事无补——这只是告诉孩子我们大人才是知道怎么做的人。

当然,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让小孩亲自去做的,也不应该让他们自己做的。并且如果小孩子自己动手而让他们陷入险境,父母应该强调绝不让他们干了,并且敏捷地将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除了这些情况,小孩子仍然可以很安全地为自己做很多事。

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在能让他们自己干时说“不”。应该为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可能性,鼓励他们自己去做。

要多花一些时间。有些事只要做慢一点就能成功。为人父母意味着总是提前5分钟将一切准备好。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是因为我们经常做一些孩子已经能自己做的事情,比如说帮他们穿衣服。

当孩子要求自己做某事时,给他们一个机会。当父母准备外出时,提前15分钟作准备。给孩子时间,让他们以自己知道的方式去作准备,让他知道你是尊重他的。这些投资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并没让父母得到什么,但会在以后的日子得到加倍的偿还。

要特别小心,如果我们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做许多小事。当你两岁的孩子能将燕麦碗端到餐桌上,你会惊喜吗?你所要做的只是自己先做一遍。你细心的示范对他们来讲就是使他们的可能获得成功,有时甚至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

示范时,用两只手端碗,行走时眼睛盯着碗,慢慢地走。夸张一下!如果你慢下来并集中注意力,你的孩子一定会模仿你。演示一下在坐下前怎样将碗放在桌上,将碗放在桌子中间远离边缘,以免碗掉下来。现在让孩子试一试,记住别让碗装得太满!

孩子们天生擅长模仿。让他们不要制造混乱的最好方法不是不让他们动手,而是在他们看着我们时夸张一下我们的动作,然后给机会让他们自己做。

试试本书所说的方法,只用一星期——示范时格外小心,给孩子自己做的机会,你将为你孩子的勇于接受挑战而惊奇。记住,如果孩子们勇于与困难作斗争,他们就能成功地将碗从厨房端到餐桌!

有时,使用了额外的时间,也格外小心了,但挑战对孩子们而言还是太难征服了。这时我们要重新估量这项工作,并想出新的法子。例如,穿大衣。在教孩子时,只要让他试一试将衣服穿上然后再脱下来,就将花费父母的一定时间,但当父母看到自己幼小的孩子能自己穿衣服时,又会倍感欣慰的。

方法是这样的:告诉孩子怎样将夹克平放在他面前的地板上,展得开开的,衣服领子靠近孩子,衣服下摆冲另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弯下腰,将胳膊伸进袖子,将夹克套在身上,袖子从肩膀那儿顺着胳膊垂下来,这时,孩子只要将拉链拉上就行了。只节省了几秒钟?是的。对一个母亲来讲这真的很重要吗?是的,而且比眼前所能看到的更为重要。

因为这远比节约时间重要得多。应该把它当成是新的方式——满足孩子自立要求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自己长大后各种责任。

(3)鼓励孩子

经常鼓励孩子,即使结果远算不上完美。一个学穿衣服的孩子不会太在乎他的衣服是否穿反了。等他试过多遍后委婉地告诉他:“噢,看看这些扣子!你知道衣服分里面和外面吗?我们应该怎样分清呢?”

当然,我们要鼓励他们做得最好,但要慎重。孩子第一次成功地干一件事时,不要过分苛求。要想鼓励他做得更好,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以同等的和蔼与体贴来对待孩子。

孩子长大些时,继续寻求方法鼓励他们自立。他一懂得看时间,就给他买闹钟,让他每天自己醒来,形成自己的生物钟。教他自己做早餐或午餐。

值得强调的是,在帮助孩子自立上的时间投资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孩子在要求自立的敏感期得到鼓励,“让他自己做”,他就会变得比较有能力,比较自信。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给一个人一条鱼,他可以吃一天,但教一个人怎样钓鱼,他永远有吃的。”作为父母的最大满足就是,看见孩子日渐独立地去干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

当你需要多一点耐心允许孩子“自己做”时,记住正因为你在他早期鼓励他,你的孩子才不是一个无望地指望妈妈来帮他完成他们七级科技计划的人!

想想这个方法:抚养孩子是令人每天精疲力竭的工作!

3.要孩子学会独立,父母只有“离开子女”

当孩子拿着杯子歪歪倒倒的走过来,一下把水泼在沙发上,你是否把孩子赶到一边,心疼地去收拾残局呢?孩子早上起来自己穿衣服,却总是把袖子穿反,把裤子拧成一团,你是否会因为他耽误了时间而大声禁止他,并动手代劳呢?你是否每天让孩子自己洗脸、洗脚、洗袜子、整理床铺呢?

如果你气急败坏地禁止孩子动手,或者你干脆去为他服务,那么,你就错了。

要知道,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首先就要培养他们逐步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事,“做”是他们锻炼的机会。孩子一会走就有帮助妈妈的愿望,2岁的孩子就会帮大人拿东西、跑跑腿,3岁的孩子自立愿望非常强烈,什么事情都想去干,但是他们还太小,独立活动能力还很差,常常会把事办糟。这时,家长就应鼓励他们试一试,“你自己去倒水喝!”孩子把水泼在沙发上了,你不要责怪他,因为保护孩子的心灵远比你的沙发重要。这对他们来说,只是犯了个小小的“可爱”的错误。这样的失误,他们长大后自然就会避免了。有位家长问马卡连柯:“我的孩子现在无法无天,谁都管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马卡连柯反问:“你给孩子经常叠被吗?”

家长:“是的,经常叠。”

马卡连柯又问:“你给孩子经常擦皮鞋吗?”

家长:“不错,经常擦。”

马卡连柯说:“原因就在这里。”一位教育家风趣地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他说:“做父母的应当明了自己的责任,你们的责任是帮助小孩子生活,是帮助小孩自立,是帮助小孩做人。”

比如,孩子学着踩缝纫机,你不必担心他会搞坏,在旁边监护着,只要教他方法,让他练习,自然就会学会了。你可以教孩子自己整理书架、书桌,自己布置房间,有条件就让他单独睡觉。你还可以教孩子管理经济费用,把零用钱存起来。总之,凡是孩子自己能办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尝试,让孩子出马,自己退在后面。孩子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具备了自理能力,他就摆脱了成人的照顾,向自主迈出了一大步。

蒙特梭利说得好,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为了让孩子独立成人,父母首先要有独立能力。“只有父母在幼儿期‘离开子女’,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能力。”这大概是为人父母者需要牢记的。

——〔美〕基尔·凯丝勒

4.走出封闭的家门,到小朋友中去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产生了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与独立性同步进行的是,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他们期望得到旁人的理解和同情,盼望早日迈入成人的社会中,发展独立性和社会性。这是儿童达到自我与社会同一的必要前提,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本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一切事物都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不能明确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躯壳中。

儿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自我封闭的躯壳呢?只有一条路:参加社会生活,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孩子只有接受社会,才能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通达事理,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从现实情况看,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显得更为重要。当前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和生活的普遍社会化而日趋复杂,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现代人,不但要具有自立自强的能力和精神,还必须具有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体验,加上家长的溺爱娇惯,使他们形成任性固执,不知道爱人,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大,性格懦弱孤僻等心理弱点。同时,单元结构的住宅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活动。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照这样下去,活泼的孩子不也就成为笼中的小鸟了吗?

孩子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容易形成孤独感和不合群心理,不少孩子胆小、孤僻,喜欢“单独行动”,造成长期心理压抑,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伤。孩子们必须走出封闭的家门,加入小伙伴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健全地发育和成长。

——〔美〕安·比尔斯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到3岁时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儿童社会性的萌芽。一个哇哇大哭的幼儿,妈妈怎么哄他也无济于事,如果过来一个小朋友逗他玩,他立即就会破涕为笑,这是因为小伙伴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心理”,能互相接受对方的影响。小伙伴的作用是大人所顶替不了的。儿童和亲人的关系是“竖”的关系,儿童和同龄儿童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伙伴们的关系与母子关系不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要求友谊、信赖和合作。这一关系到5岁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时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游戏集团”和“领袖”。小伙伴们在一起,起到了“儿童教育儿童”的作用。他们在这里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联系,他们开始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与其他儿童交往的,他们必须要遵守伙伴中的“法则”,谁违背了法则就会被排挤,不受欢迎。这样,他们就逐渐从“自我”中走出来,学会了谦让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密切,它不仅满足了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了孩子社会心理的需要,从交往中孩子发展了独立性和社会性,增强了自主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他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可是,当孩子的社会性萌芽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逐渐枯萎。所以父母们要克服关门育儿的观念,让孩子们早一点到小伙伴中去,到幼儿园中去,这样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如鱼得水,迅速适应学校的环境,更加自信自强,健康活泼地成长。

5.合作意味着学会蹲下来同孩子讲话

家长蹲着同小孩子谈话,和孩子在一个水平高度上,面对面地谈话,孩子会自然地与你合作。一个周末,汤姆逊夫妇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到家里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下地要去玩时,孩子的母亲也立即离开餐桌,蹲下来面对着孩子说:“你是不是坐到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毯上去画画?”孩子高兴地坐到那边独自玩去了。逑蒂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一天,当一家人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时,逑蒂在车门口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的,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又有一次,大家一起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逑蒂又很自然的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这时,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逑蒂谈起自己的教育方式时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由此可以看出: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大声呵斥。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这虽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6.用结果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教育孩子的合作精神,也可以运用结果法,使孩子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到郊外野餐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假日活动之一。劳动节的周末,威尔逊和埃迪的父母要带他们去州里的国家公园爬山,然后野餐。临行的前一天,一家四口人商量了该如何进行准备:妈妈负责去超市买食品,爸爸准备烤肉的炉子,9岁的威尔逊提出负责所有餐具,11岁的埃迪负责准备调料。妈妈提醒他们是否列出一个单子,一则防止遗漏,再则若有家里不够的物品,可及时去买。威尔逊很快就列出了单子,请妈妈过目,随后便开始准备;而埃迪却跑到外面找邻居的孩子玩,妈妈警告他带齐调料,否则野餐不会好吃。埃迪一边往外跑一边说:“放心吧,我会带好的,别担心。”妈妈不大相信他会准备齐全,想自己来做,爸爸却提醒她应当给埃迪一个锻炼机会,不要越俎代庖。妈妈想了想便没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开心地玩到很晚才回来,到厨房里忙了一会儿,搞出来一袋子瓶瓶罐罐,便上楼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发,妈妈并没有再检查埃迪的准备工作,一家人高高兴兴上路了。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选好了野餐的地点,大家开始准备午餐。等肉烤熟后,每人倒了一杯饮料,整理好盘子,围着野炊点的木制桌椅坐下,开始往烤肉上倒调料。“埃迪,烤肉汁在哪里?”埃迪伸手到袋子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我记得从冰箱内拿出来的,怎么会没有?”“你有没有列在单子上?”“我没有列单子,我记得我把所有的调料都拿出来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里等着,埃迪最终也没有找到,不觉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埃迪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使这次的活动大为逊色。这里爸爸妈妈并没有说一句责怪埃迪的话,但整个形势本身对他的教育却比任何话语更有效。妈妈和爸爸有没有想到埃迪会忘掉一些东西呢?完全可能想到,或者说是在他们的意料之中。如果妈妈出面督促埃迪按列出的单子准备,如威尔逊所做,情况会怎样呢?首先埃迪会感到妈妈不信任他有能力料理这件事,自尊心会受损;再者妈妈反复督促会使埃迪感到有很大的行动限制,有为人所驱之感。这两项加起来埃迪会产生抵触情绪,极可能甩手不干,或与妈妈短兵相接一场,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最后所有的事情还是需要妈妈来做。而更可惜的是,妈妈即使成功地迫使埃迪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了准备,野炊因此而毫无缺憾,但埃迪并没有学到任何经验与吸取任何教训,反倒更加深了对妈妈的强制方法的反感。

埃迪父母选择不参与的方式是明智的。尽管这次野炊因埃迪的遗漏受到一些影响,但对埃迪的成长却有深远的影响,教育他懂得作为集体一员应具备的责任心,懂得做事要认真有程序的道理。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这里并不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要求,但要让他们知道,若想使整个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得到满足,需要每个人都向同一方向努力,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体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要使孩子所想的不仅仅是自己需要什么,而是整个活动,整个家庭需要什么。要训练孩子的合作思维法,父母不能无限度地迁就孩子的愿望,尽管有时这种愿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满足它却意味着父母要做出过多的牺牲。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孩子有受锻炼的机会。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而在长大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并且无所适从。

对中国家长的启迪

改变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中国的家长,从小对孩子保护过分,只要读好书,一切的一切都有家长代劳。与现代社会对孩子独立的要求相比,中国的孩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较薄弱。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从生活到学习,依靠家长的安排和照顾已经习以为常。孩子升学就业,也要依靠家长奔走操劳,走后门、拉关系,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找工作,家长一包到底。等到孩子们长大成人,还要靠父母赞助、操办婚事、替他们抚养孙辈。有项调查,曾问及某校小学生:遇到困难怎么办?97%的小学生回答:应找父母和老师。

可见,时下的小孩最缺乏的是“求生存的力量”与“学习新知的欲望”。至于为何会培养出缺乏独立性的“温室花朵”,究其原因,不外是由于在精神上无法“断奶”的亲子情结造成的。所以,现在教育孩子的当务之急,就是斩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美国家教观念认为,如果孩子完全脱离其父、其母,不受他们的庇护过独立的生活,就不会养育出过分被保护的孩子。如果刚好相反,孩子不仅没有独立,而且在经济上或精神上还受父母的支援,则较易养育出过分被保护的孩子。父母本身的“断奶”与否,即亲子关系以前的另一个“亲子关系”怎样,若不先行重视,对于孩子的“断奶”要求绝对不能成立。

在培养孩子独立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孩子学会合作也许很简单,只需换一种说话的方式便可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