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工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译文: 要有跟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可有跟人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疑;可以有跟人共患难的胸襟,不可以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共安乐彼此之间就会互相仇视。
古语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最早是范蠡说的。他当年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还出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A103]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
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志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以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尽心尽责的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作的那样。
又有人对萧何说:“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您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您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您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您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刘邦班师回朝,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
做人要有跟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可有跟人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疑;可以有跟人共患难的胸襟,不可以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共安乐彼此之间就会互相仇视。这句话真是实用的至理名言。
三国时,官渡之战刚结束,刘备率数万人进攻许昌,结果被曹操出奇兵打得大败。刘备领残兵逃至汉江沿岸,处境十分狼狈,他对身边将士说:“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谋君。今日身无立锥之地,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诸将闻听此言,怨气顿然消释,并瞬间转化为同仇敌忾之激情。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袁绍势力一度强大,威震中原,手下将才济济。但他本人刚愎自用,推过揽功,最后手下人才各奔东西。田丰之死,就是典型一例。[A104]
田丰本是袁绍手下的一个异常卓越的谋士。曾对官渡之战的形势作过准确的分折和判断。当曹操与刘备在徐州打得难解难分之际,田丰就向袁绍提出乘其后方空虚出兵突袭曹营的主张。这本是一个绝好战机,但袁绍不听。待曹操打败刘备回师官渡时。袁绍却要同曹操决战。田丰认为战机已失,并指出此时开战危险所在,应以持久战为上策。袁绍根本不听田丰所言,反而认为田丰是在众人面前败坏自己的名声,竟然把田丰囚禁下狱。后来,果如田丰所料,袁兵惨遭大败。于是,返兵途中,败羞成怒的袁绍便派人拿着他的剑,提前到冀州狱中杀死田丰。
刘备推功揽过,责己之咎,因而三分天下得其一。袁绍刚愎自用,推过揽功,以至于众叛亲离,终为曹操所灭。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只愿共同欢乐不能共同患难的现象,存在着有功就抢、有过就推、有乐就享、有难就躲的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荣誉和成功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你无视别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一位杂志的主编,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而且他还很有才气,工作之余经常写点东西。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一次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荣耀无比,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祝贺。过了一个月,他发现单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属下,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意不去,并处处回避他。
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他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主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努力,其他人也应该分享这份荣誉,而现在自己“独享荣耀”,当然会使其他的同事内心不舒服。
所以,当我们在职场上有特殊表现而受到肯定时,一定不能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为自己的职场关系带来危险。当我们获得荣誉后,应该学会与其他同事分享。只要注意到这一点,我们获得的荣耀就会助自己更上一层楼,人际关系也将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