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一支的糖葫芦,临沂的朱呈一年就销售了6000万支。这个传奇的创业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她怎样的财富梦想。
财富梦想始于销售
1987年,朱呈所在的国营临沂吉丰毛毯厂效益低下,厂长急于在职工中找到勇挑重担的推销员。朱呈觉着自己应该为厂里分忧,便找到厂长。厂长于是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这4个省的任务交给了她。
二十几岁的朱呈辞别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带上和她做伴的侄女踏上了去福建的路。到福建有两个任务,一是要账,一是推销。为人内向的朱呈首先拿出自己要推销的毛毯给欠账单位的经理看,并详细地介绍产品的用料、技术。她见经理有点兴趣,就说:“这是广东和我订的货,我是带着样品和他们去签合同的,只是顺便拿给您看一看。”经理一听这话,当时就说:“那,我也跟你订货吧。”朱呈暗自高兴:“那可以呀,不过,您看您是不是把欠款先还给我们,来时厂长交待了……”经理想了想说:“那好吧。”
8万元加上订货的4万多元,一共12.6万元。初战告捷,朱呈马上和侄女又上路了,直奔广东,然后又去了浙江和江西。第一次出远门,就跑了46天。一共带回了货款18万元和3600条毛毯的订单。从此,朱呈就一发不可收拾,第一年,半年里就为厂里挣回了80万元,第二年挣回了380万元。
初试锋芒开出租公司
1997年10月,工厂停产了,朱呈成了一名下岗女工。
没有工作的她苦苦思索,做点什么好呢?她想,要选就选临沂还没有的行当,做第一。
做业务的几年中,朱呈大江南北的跑,见识比较开阔,很快她就找到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临沂是个小商品集散地,这让她一下子想到了浙江义乌:数不清的作坊、数不清的小商品,还有数不清的人力三轮车,载着来自各地的商人穿梭于大街小巷。由此,她看中了三轮车运营。
1997年12月24日,朱呈购进了50辆人力三轮车,办起了“运达出租车公司”。开业那天,她贴出告示,站在了临时支起的办公桌前,身后是一排排的人力三轮车。但在临沂人的心里,“面子”比肚子重要。下岗工虽然很多,但却没有人愿意放下“面子”去蹬三轮。无奈之下,她到下岗工人多的厂子去动员,找下岗的亲戚同学帮忙,并且承诺不要租金,不收管理费。可是,没几天,人们就纷纷来退车,原因很简单,嫌蹬三轮丢人。
兵来将挡,朱呈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副太阳镜,一顶帽子。让他们改头换面去蹬三轮。但看的人多,坐的人却很少。为了提高下岗工人的信心,朱呈一咬牙,自己掏钱雇了一批“乘客”。每天,她把兑换好的零钱发给每个“乘客”,再由“乘客”把钱付给员工。
一个月下来,朱呈贴进去了近万元“乘车费”。但她的付出有了回报——员工们有了收入,临沂人也接受了人力三轮车。如今,运达三轮车已达500辆,年盈利17万元。
此时朱呈也成了一个战绩不错的小老板了。但是她一直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个项目,让自己的财富梦想更加完美。
糖葫芦,把梦想串起来
无巧不成殊。1999年10月21日,朱呈到山东省平邑县走亲戚,偶然路过一片山楂林,看到有个老农光着膀子在砍山楂树,原来平邑前几年大量种植山楂树,到如今每年都造成山楂过剩。比如今年,卖4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只能卖到2分钱一斤。因为赔钱,他只好把树都砍了改种别的作物。
这给了朱呈灵感,山楂可是做糖葫芦的好原料,就算自己做不出来,说不定临沂有人要,自己干脆冒点风险,帮帮这位可怜的大爷。她当下和老农以0.05元1公斤的价格谈妥,并留下地址和电话,付了200元钱的定金,让老农把他种的山楂直接送到临沂。
第三天,4辆大拖拉机给朱呈送来了9000公斤山楂。朱呈看着眼前堆成小山一样的山楂犯了愁。她白天走访一些做糖葫芦的小作坊,晚上就自己在灯下忙碌。这期间,她发现北方有那么多做糖葫芦的,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把糖葫芦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身边有那么多爱吃糖葫芦的,做这个生意肯定有市场。这么一想,她就发动孩子跟自己一起做。晚上,孩子挖核,丈夫做小竹签,她熬冰糖水。
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朱呈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无核冰糖葫芦。这一做就再也没有打住。销售情况出乎意料得好,并且做糖葫芦的过程也充满了情趣,朱呈打算投资把无核冰糖葫芦做大。一年下来,2元一支的糖葫芦,她竟然销售了6000万支,而糖葫芦成就了她甜美的财富梦想。
蹬过三轮车、卖过糖葫芦的她,如今成了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企业员工1500多名和年销售收入达到几个亿的大企业总裁。
致富经
财富属于敢想敢干的人。必要的时候做一些牺牲和付出,会收获更大的、超乎想象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