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备去世后,他不得不辅佐懦弱无能的刘禅去完成统一大业。他深感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是既然选择了做忠臣,也只能义无反顾。刘禅称帝后,可谓典型的“平庸昏聩之君”,成日不思朝政。为了这样一个“傻皇帝”,也为实现刘备“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室”之志,诸葛亮殚精竭虑,事无巨细必躬亲,陈情于出师表中,穷兵黩武地进军曹魏。而这六出祁山,正是他一生悲情史的集中表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一出祁山。他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三郡当即降蜀。
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南斜谷道攻取鄙县,并派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这一出祁山,以失败告终。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趁着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决定二出祁山。此次,蜀军出大散关,围攻陈仓20余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他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晋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
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两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岐山。他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但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李严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就这样,原本大好的机会,就被一个奸臣所浪费了。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五出岐山。他命大军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20公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直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
诸葛亮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令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原本六出祁山进行北伐,谁知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53岁。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上挖一个坟坑,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六出祁山,可谓诸葛亮最悲情的7年,每次都因各种原因而失败。挥泪斩马谡、火熄上方谷之悲、空城计退司马懿,这一切都幻化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之地)之中,更幻化于看似有些狭隘的“忠义”之上。
一代名臣就这样壮志未酬身先死,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追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最恰当的注脚,更表现出了他的无尽悲情。
评说台
诸葛亮的一生风起云涌,为国为家鞠躬尽瘁,因此自然得到了后世的无尽赞扬。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康熙皇帝曾曰:“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短短的14个字,让诸葛亮的悲情跃然于纸上。诸葛亮一生犯的最大的错,就在于用人不当,尤其是在马谡的问题上,以致痛失街亭,被迫唱了一曲险遭灭顶之灾的“空城计”。正是因为这次失误,让原本有机会的胜利最终化为乌有。而从这之后,诸葛亮的身心已经大大受创。
其二,对于刘禅的问题上,诸葛亮也有一定的失误。诸葛亮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上过于关注刘禅,让他永远无法独立。短期来看,这样做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无主见的皇帝,又怎能当个好皇帝?
当然,瑕不掩瑜,尽管诸葛亮有一定错误,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他的丰功伟绩。为了充实国家力量,安定百姓生活,诸葛亮积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使蜀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终成为“天府之国”。
在其他方面,诸葛亮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发明“木牛流马”,改进了山路运输工具,使效率大大提高;发明的连弩箭,长8寸,一次能射l0支,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攻击性;提拔王平、收姜维,为蜀国带来了不少有识之士。
而《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更表现出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过人才华。因此,即使他的“死对头”司马懿也做出了如此评价:“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公元207年到234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27年。这27年来,无论先主、后主抑或五虎上将,都对他无比信任、无比折服,甚至周瑜、司马懿这样的对手在面对诸葛亮时也甘拜下风。
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诸葛亮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杨修——不会藏锋的智者终成刀下之鬼
人物志
杨修(公元175年~公元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杨修爽直、狂放、不拘小节、料事如神,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但他同时也有恃才傲物的特点,屡犯曹操之忌。后曹操忍无可忍将其杀害,时年方44岁。
风云榜
杨修,这个看似“出场机会”不多的曹操幕僚,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修出生于汉室名门大家,他的祖先杨喜在汉高祖时有功,被册封为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正是因为家境显赫,杨修在幼年时就有了饱读诗书的机会,这让他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更有机会接触上层统治阶级。
杨修9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沏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开玩笑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
孔君平听罢,立刻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他意识到,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果然,随着杨修的阅历不断增长,他的才华也越来越被人熟知,成了当地无人不知的大才子。建安年间被举孝廉,任郎中,正式踏上了政治生涯。而他的身世显赫,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当时,曹操赤壁战败归来,四处张榜招贤,希图东山再起。他久慕杨修贤名,特意屈身请他出山。杨修也有此意,决心投靠明主,成就一番伟业,见曹操如此谦卑盛情,于是欣然答应,担任主簿一职。
杨修的才智机敏,很快就在曹营中传播开来。有一年,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个字。
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臼,是‘承受辛苦’的事。‘承受辛苦’合成一个‘辞’(■)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30里。”
在古代,主簿的职位很低,换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书”。那么,杨修为什么愿意接受这个职位?以他的才智和家族背景,完全可以做到军师级别。
杨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明白,曹操新败,军马粮草奇缺,这个时候,在这个曹操最为渴求,也是最感棘手的事情上大显身手,这才能越飞越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是杨修聪明过人之处。
杨修上任后,向曹操举荐孔文岱为助手,接着四处出击买马购粮。孔文岱历尽千辛万苦,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动各地客商前来许昌贩货。与他们谈判的,正是家中坐等的杨修。
虽然客商正在眼前,但是杨修又面临一个大难题——战败后的曹操财力濒临枯竭,杨修手中可支配的资金极为有限,无力购买大量物资;而半年之内按时如数配备军需,是杨修向曹操立下的军令状。此时,杨修的绝顶聪明再次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