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17

第17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侠客篇(1)

中国是崇尚英雄的国度,国人对那些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的侠士更是推崇备至,因为那些英雄人物不但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豪情,也有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壮举,往往让人感慨不已。

为了人间正义,他们总是用血肉之躯冲锋陷阵,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报答某一个人的恩情,就能置生死于不顾。无论他们的最终结局成功与否,人们依然愿意把最热烈的掌声奉送给他们,因为他们更接近普通百姓的喜好,更能代表普通百姓的一腔热血。

专诸——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客

人物志

专诸(?——公元前515年),春秋时期吴国人,以勇义闻名。

伍子胥见专诸体格雄伟、相貌奇特,知为勇士,遂与结交。伍子胥逃亡吴国后,将专诸荐于吴公子光(吴王阖闾)。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专诸将短剑藏入鱼腹中,乘进菜之机,出剑刺死吴王僚。专诸也当场被卫士格杀。公子光即位后,为念专诸功劳,封其子为上卿。

风云榜

专诸是刺客,更是一位集孝顺、忠义、英武、智慧为一身的大英雄。

专诸是屠户出身,长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是个整天打架滋事、惹是生非的人,而且天不怕地不怕,不过他却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有一次,专诸与一大汉撕打,众人久劝不止,其母一唤,他便收手而回。

恰巧这个时候,伍子胥从一旁路过,看到专诸的英武和孝顺极为敬佩,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以图大业。而当他接受公子光所托时,唯一的困难是:“诸有老母在堂,未敢以身相许。”由此可见,专诸绝非一般的粗鲁莽汉,而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伍子胥和公子光都对他格外器重。

说起专诸,就不得不提及伍子胥和公子光这两个人。伍子胥为楚国大将,因父亲伍奢、兄长伍尚皆被楚平王枉杀,背负着血海深仇逃亡到吴国。到吴国后,伍子胥谒见吴王僚,企图用伐楚之利来游说吴王出兵。

然而,他的这一要求却被吴国拒绝了。吴国公子光说:“伍子胥父兄皆被楚所杀,吴伐楚,这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吴王遂打消了攻楚的想法。

吴王的拒绝,让伍子胥一时有些难堪。不过后来他秘密得知,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于是心中暗自思量:“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应当先帮助公子光继承王位,当我有恩于他时,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原来,公子光一直想要继承王位,但事实上他却没有机会。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3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昧,三弟季札。诸樊知道三弟季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3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札手里。

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昧。夷昧死,当传给季札,季札不肯受国,隐匿不知去向,吴王便立夷昧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假若以兄弟为次,则季札当立为王;若以儿子为序,则我光当是继承人,当立为王。”

所以,在公子光的心中,只有以勇士伺机抢夺,自己才能得到王位。而伍子胥将专诸推荐给他,无疑给他带来了一名英勇无畏的刺客。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即以上宾礼待之,对他的母亲也恭敬异常。

无功不受禄,面对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专诸坦然接受、安之若素。为了报答伍子胥的知遇之恩和公子光的上宾之礼,他开始为刺杀吴王僚做准备。专诸说:“凡事轻举无功,必图万全。欲刺吴王僚,必先投王之所好,乃能亲近其身。”于是,当他得知吴王僚好吃鱼时,便主动前往太湖,学习烤鱼技术。

不到3个月,他的手艺日渐高超,所有尝过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当然他也明白,刺杀吴王僚,这要以自身最为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但他骨子里的侠士义气告诉自己:要以死相报伍子胥、公子光的知遇和款待之恩!

假扮厨师,这是专诸为了成就大事而做的一种妥协,更是一种侠士的表现。正如章太炎所分析的:“天下乱也,义士则狙击人主,其他藉交报仇,为国民发愤,有为鸥枭于百姓者,则利剑刺之,可以得志。”

然而,当他的手艺学成、楚平王身亡,他的悲情之路也愈发清晰了。

以厨师的身份对自己乔装改扮,这体现出了专诸能屈能伸的侠义气质。

当然,他自己也明白,刺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他又开始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勤练那一刺的威力,等待暗杀的时机。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这年春天,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

其时的吴国,外被楚国围困,内无正直敢言的忠臣。

这时候,公子光觉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对专诸说:“此时机不可失也,若不去怎能得到?且我光是王位的真正继承人,本当掌国,季子虽回来,也不会废掉我的。”

专诸说:“吴王僚可杀。现如今他母老子弱,且两弟帅兵伐楚,被楚断了后路。当下吴国外被楚困,而内无栋梁之臣,他们又奈我何?”公子光忙起身叩头说:“光的身,就是您的身啊!”

就这样,专诸的刺杀行动拉开了帷幕。这场刺杀行动,不仅是专诸的悲情,更是专诸母亲的悲情。

悲情史

专诸是个大孝子,虽然抱着必死的心态决定报答公子光,但是却牵挂自己的母亲一旦自己死后没有照顾。临行前,专诸回家探望母亲,不言而泣。母亲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告诉专诸:“我们全家受公子光恩养,大德当报,忠孝自古就难以两全,你能成此大事,名垂后世,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作名垂青史之事,不要因为家庭小事而遗憾终生!”接着,她对儿子说自己口渴,要专诸去取清水来喝。当专诸取清水回来时,发现母亲已经吊死在后堂了。他的母亲以死断绝了儿子的犹豫之心,免除了专诸的后顾之忧。

将母亲安葬后,专诸擦去泪水,开始进行周密的计划。四月丙子日,公子光预先在地下室里埋伏甲士,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接着,他自己去入见吴王僚,说:“有庖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尝鱼炙。”

吴王僚素爱吃烤鱼,因此欣然允诺。但他也知道,公子光对自己继承王位早就心怀不满,恐怕在宴会中有变,故作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他自己穿了3层铠甲,并且在宫中至公子光家的道路两旁及室内布满手持长戟短剑的侍卫,同时为防止献食品的人身藏武器,要求他们在门口脱光衣服检查后,才能改换服装膝行进入。面对如此严密的防守,公子光一时也觉得自己没了机会。防守如此严密,且看专诸如何动手。

可是箭已上弦,怎么能够收回?酒过数巡,公子光托言足疾发作,脚痛难忍,需用帛裹紧,退席躲入地屋令专诸进献烤鱼。他让专诸把匕首(即“鱼肠剑”,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两把小型宝剑之一。)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没过多时,专诸手托菜盘,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进献鱼炙。

或许是公子光的突然退席让吴王僚顿起疑心,或许是武士们一贯的高度警惕,在专诸进献烤鱼的时候,专诸的身后,吴王僚的武士举着利刀架在他的肩膀上。然而,专诸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紧张,还泰然自若行至吴王僚座前。专诸的烤鱼手艺早已出神入化,所以,吴王僚被鱼的鲜香醺得昏昏然忘乎所以,哪里能想到顷刻之间会有杀身之祸。

在吴王僚趴下身子准备接近专诸的瞬间,专诸掰开鱼,迅疾拍出匕首猛刺他。当时吴王僚身着3层重甲保护胸膛,专诸一刺之下,鱼肠锋利的刀刃竟然穿过甲胄,力透脊背,顷刻间血溅三尺,吴王僚大叫一声,当场毙命。

顿时,吴王僚的手下大为混乱,他们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可怜满身侠义的专诸,一声没吭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公子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齐出,将吴王僚卫士尽数扑灭。

吴王僚的死去,给吴国带来了一段新的历史。公子光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便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并根据专诸希望葬在泰伯皇坟旁的遗愿,从优安葬专诸,至今鸿山东岭仍有“专诸墓”存在。而那把刺杀吴王僚的“鱼肠剑”则被函封,成了吴国国宝,永不再用。

评说台

专诸的侠义,让他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被司马迁收入《刺客列传》之中。

司马迁是这么评价他的:“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这份褒奖,对于其他刺客是很少见到的。

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唐雎也曾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对他表达出了无尽的崇敬之情。

后世的普通民众,更是把专诸看作是一个大英雄。甚至在苏州,也有一条以“专诸”命名的街巷,表达了当地人对这位侠客的尊敬。

专诸的行刺,给后世更多的野心家提供了成功的蓝本,也给那些庙堂之上的帝王发出了警醒。就连荆轲,也采用了“鱼肠刺杀”的方式,把匕首藏于书卷之中。然而能够成功行刺的,恐怕只有专诸一个人了吧!如果专诸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那么他的勇猛、他的隐忍、他的大孝、他的冷静,也许会让他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

豫让——为报恩,不辞赴汤蹈火

人物志

豫让,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风云榜

豫让,这个不声不响的“刺客”身上,有一颗赤胆忠心。

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刺客的涌现。这些刺客之所以能在当时留下自己的侠义之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关系。

当时,晋国公室衰弱,晋侯已经成为傀儡。晋国四卿智、韩、魏、赵,合力瓜分范、中行二卿的封地,智氏势力迅速膨胀,智瑶的气焰也日益嚣张。

晋敬公五年(公元前447年),欲壑难填的智瑶起兵讨伐早年的合作者赵襄子,把赵氏困在晋阳孤城。他们掘开堤坝,把汾水灌进晋阳城,想要一举扫灭赵氏。然而,由于晋阳城历经董安于、尹铎的精心建造,苦心经营,又一直被赵简子视为重要根据地,屯积甚厚,城高池深,所以三家久攻不下。

这时,韩、魏二人见讨不着便宜,再加上又是慑于智氏的恐吓出兵,害怕赵氏被灭之后,自家也难逃厄运,于是起了二心,暗中与赵襄子合谋,要里应外合灭掉智瑶,瓜分他的领地。

就这样,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韩、赵、魏三家的内外夹击下,智瑶兵败,被赵襄子斩杀于晋阳城下。更令人惊骇的是,赵襄子竟然用智瑶的颅骨做了喝酒的饮器!

赵襄子的这种侮辱,激起了一个人的愤怒,那就是豫让。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智瑶死后,他豢养的诸多家臣纷纷各奔前程、另投新主,唯有豫让一个人独自逃入山中。在空寂的山谷中,他仰天长叹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拼死也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瑶对他有赏识之恩。豫让早年间,先投范昭子,当时范昭子坐在酒席正中,笙歌管弦,觥筹交错,以一种蔑视的眼神问他:“你有什么能力可以让我用你啊?”

豫让一言不发,右手抚胸,骤然翻起,五指朝天,手不离身。范昭子哈哈大笑,连叹高人高人。豫让成了范门食客。然而日久见人心,范昭子并不明晓其才志,只是觉得他的姿势可笑,之所以留下他来一是为了开心,二是不想坏了爱才的名声。豫让长叹一声,夜行而去。

离开了范家,豫让继而投奔中行文子府邸,结果还没待上一年时间,豫让发现中行与范家不过是一丘之貉,就再次离开了中行家。就在豫让以为自己的才能永远也碰不到可以赏识自己的人的时候,他遇到了智瑶。

当时智瑶的话令他感动万分:“荀瑶欲结识天下豪杰,不意得先生惠顾,实乃平生之幸也!”从此,豫让拥有了一份新的人生。智瑶非常敬佩他,让他做了自己的家臣。所以,豫让曾在心里发下誓言:要用自己的能力,一辈子报答智瑶!

智瑶的死,让豫让从此有了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复仇。他当然也知道,倘若复仇不成功,那么自己的性命也会白白丧去,但是为了报答智瑶的知遇之恩,他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死!由此可见,豫让这样的“杀手”、“刺客”,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介莽夫,以杀人为快乐。

在豫让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侠士的精神,一种忠心耿耿的义气。然而,正是因为选择走上复仇的路,豫让的悲情史也逐渐拉开帷幕。

悲情史

因为豫让拥有那腔热血,所以把“复仇”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大事,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死。

平心而论,即使智瑶真的有恩于自己,豫让选择另投他主也不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但是对于豫让这样的侠士,另投他主就是“大逆不道”,自己宁可去死,也不能走这样的一条路。

为了能够接近赵襄子,豫让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把自己扮作一个犯罪受刑的人,悄悄潜入赵襄子的宫中粉刷厕所,欲借机进行刺杀。这天,赵襄子入厕方便,发现一个刑徒劳役神色异常,目露凶光,形迹可疑,便派人捉来询问。

此人正是豫让。面对赵襄子的询问,他大义凛然地说:“我乃智瑶家亡臣,今主公死,我特来报仇!”听完他的话,赵襄子的左右侍从立即要把豫让推出去杀掉。

不过,赵襄子念其忠信有义,摇摇头说:“豫让真是个有义的人啊,今后我注意防备他就是了。况且,智伯全族被我灭掉,已经没有了后人,他的臣子要为他报仇,真是贤人义士之举。”

就这样,豫让被释放了。但是,“复仇”的火焰并没有从此熄灭。过了些时候,他又刮掉眉毛和胡须,来改变自己的面容;通过吞炭,让自己的嗓音变得沙哑,使别人辨不出自己的声音;将含毒素的漆涂抹在身上,使身体脓肿长癞疱,来改变自己的形体,然后沿街乞讨,连他的妻子从他身边走过都认不出他来。

有一天,他的一位好友从路边经过,意外认出了他,于是惊讶地问:“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是我。”其友见他的样子,痛心疾首地说:“以你的才干和本领,如果到赵襄子门下做事,必然会得到他的宠信。先混到他身边,然后再找机会杀掉他,岂不非常容易吗?何苦要这样自残身体,损毁容貌,想一个这么难的方法呢?”

这个时候,豫让表现出了侠士的铮铮铁骨,他说:“既然脱身投靠人家,做了人家的臣子,又要图谋人家的性命,岂不是怀着二心服侍君主?我若这样干,不正败坏了天下人臣之义,这和贼寇之行还有什么区别呢?我现在这种残身苦行的做法,自知极为艰苦,而且不易达到目的。然而我这样做,就是要使后世做臣子而对君主怀二心的人,看了我的榜样而感到羞耻惭愧。”说罢,便一个人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