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18

第18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侠客篇(2)

终于,再次刺杀的机会被豫让等来了。有一次,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于是匿伏在他必经的桥下,待机而动。当赵襄子行至桥上,突然,马惊嘶鸣,他对左右说:“这必是豫让所为。”

赵襄子的手下听完,急忙下马开始寻找,果然在桥下将豫让抓出。赵襄子责问豫让:“你当初不曾是范吉射、中行寅的家臣吗?为什么智瑶灭掉范吉射、中行寅之后,你非但不去报仇,反而做了智瑶的家臣。如今智瑶已死,你却要一心一意地为他报仇,这是为了什么?请你说明白。”

豫让冷笑了一声,说:“我做范氏、中行氏的臣子时,他们都把我当一般臣子对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瑶,他视我为国中杰出的人物而厚待我,所以我也必须以杰出的行为来报答他,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豫让的舍生取义,打动了赵襄子。他叹息道:“豫让呀!你为智瑶竭忠尽义,名已经成了;而我也宽宏大量赦免于你,也做到了仁至义尽。今日,我再也不能再放走你了。”说罢,命令军士包围了豫让。

豫让环顾四周,只见身披铠甲的卫士手持刀戈,寒光闪闪,杀气腾腾。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紧张,而是缓缓说:“事到如今,我甘当服罪。但是,贤明的君主能够成人之美,忠诚的臣子应当舍生取义,请求您借我衣袍一击,也算了却我的心愿。”

赵襄子被豫让的大义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于是解下身上的锦袍,使人拿到豫让的面前。豫让高高跃起,使足浑身气力,挥剑向锦袍劈去,“咔”的一声,锦袍裂成两块,他再一次跳起来,用剑劈向锦袍……

终于,赵襄子的锦袍成了碎片。这时,豫让如释重负,神色庄重道:“我对得起智瑶了。”说罢,猛然将长剑深深刺入自己腹中。鲜血在桥上流淌,染得殷红一片。从此,此桥得名“豫让桥”。

赵襄子看豫让自刎,心里非常钦佩悲悯,就让手下把豫让给厚葬了。当手下把衣服拿起来给赵襄子看时,赵襄子发现锦袍上被剑砍的地方竟然有许多血迹,赵襄子一下子就惊住了。自此染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豫让是个很有才华的侠士,他本不应走上刺客的路。可就让他遇见了知己——智瑶,让他的人生出现了变化。

评说台

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比荆轲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

清代诗人陈维崧曾写下一首《南乡子?邢州道上作》:“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短短的几十个字,表达出了他对豫让的崇敬。就连他的刺杀对象赵襄子也曾说:“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在昔有豫让,他是义侠儿。”这是我国当代史学界和文学界泰斗郭沫若先生对豫让的最中肯评价。不仅是这些名人志士,民间对豫让的纪念也有很多。今天在太原市赤桥村西侧,仍然残留着千百年来人们祭祀豫让的祠堂——豫让祠。

并且,仍有一首纪念豫让的古诗流传在当地:卧波虹影欲惊鸥,此地曾闻手椹愁。山雨往来时涨涸,岸花开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径由。

从史书上来看,豫让没有什么官职,不过是智瑶的门客,只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智伯死后,他完全可以同别人一样一走了之,可他偏不,为报智瑶之仇,不惜自残肢体,舍弃性命,实在是义薄云天,气壮山河,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大侠。

他的行为,不能用是非曲直来衡量,那是忠义、责任与情感的范畴。有了这样的胸襟、胆识,小人物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可惜,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太少了,难怪胡曾发出“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的感慨。

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在于他的个人选择。时常听人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难就难在多了一种是生是死的选择。也正是在这样的选择中,说明世界上必然会有比生命更宝贵、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比动物更高贵,也体现在这种选择中。也许,在今天看来,豫让所甘愿献出生命的信条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但他不肯苟且于世、不避危难的这种精神,却应该看作是对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张扬,是对所谓宿命的抗争。也因为这样,豫让虽然在“四大刺客”中最不为人知,但却是人格最高、最能体现现代人性的一位侠士。

侯嬴——宝刀不老的英雄

人物志

侯嬴(?~公元前257年)战国时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宾。

公元前257年,秦急攻赵,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10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后自刎而死。

风云榜

说起侠士,很多人都会想起少年意气,然而,侯嬴,这个直到70岁时才崭露头角的老者,表现出了中国侠士的忠心。

侯嬴的前半生可以说非常普通,只是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直到70岁,他依旧干着这份工作。他虽然胸中充满韬略,但并不自我表露,始终以隐者自居,甘当看门小吏而无怨无悔。

当时,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正在充实自己的实力,因此广纳天下英豪。他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当他听自己的门客说侯嬴有过人之才,品行正派,同街的人非常尊敬,于是驾车往拜,亲自带着贵重的礼品,去慰问这个70岁的老兵。

信陵君原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加上彬彬有礼的态度,一定会让侯嬴感动,并投奔自己。谁知,当他谦恭地把礼物奉给侯嬴,侯嬴却说:“我几十年来修身养性,敦励品行,功名利禄已与我无缘,我可不会因为位卑家贫而接受君子这么贵重的礼物。”

侯嬴这种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态度,不仅没有让信陵君感到没面子,反而让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有一天,信陵君大摆酒宴,招待宾客。等客人们都坐好了,信陵君却不入席,而是带着车马随从,专程到夷门去请侯嬴。为了表示对侯嬴的尊重,他还把象征尊贵的左边的座位空下来,留给侯嬴坐。

侯嬴听闻信陵君邀请自己赴宴,于是也不推辞,听说信陵君请客,顾自收拾了一下他的破衣、破帽,毫不客气地坐在了信陵君空出来的左边的座位上。走到半路,侯嬴急忙让信陵君停车,说:“哎呀,市场里我有个朋友在那儿卖肉,就委屈你一下,随我一同去看看我的朋友吧!”

对于这个要求,信陵君并没有丝毫犹豫,亲自赶着车来到了市场。侯嬴的这个朋友名叫朱亥,是个卖肉的屠户。侯嬴也不管信陵君着急不着急,站在那里同朱亥唠得亲亲热热。随从信陵君一起来接侯嬴的随从们知道府上的宾客们早就等着信陵君接回侯嬴,又是信陵君亲自为侯嬴驾车,引得街上的男女老少都来围观,都在心里骂侯嬴看不准火候。但信陵君依然不恼不怒,十分谦恭地手执马缰在一旁等候。

聊了好长时间,侯嬴才回到车上。到了信陵君的府上,信陵君把侯嬴让到上座,并一一介绍给各位宾客。宾客们见等了半天等来的原是看门小吏,而且还坐了上座,个个都像被耍弄了一样,很不高兴,一时间信陵君也感到了一丝尴尬。

就在这个时候,侯嬴站了起来,对信陵君说:“刚才我难为了你,其实是想看看你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个样子。我不过是个抱门闩、看城门的人,本不配劳驾公子亲自驾车去接,而公子却去接了。所以我故意让你招摇过市,让人们围观,让人们进一步认识你这位礼贤下士的贵人。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

信陵君听完,立刻笑容满面,把他列为上宾。凭借着这一试探,信陵君的美名更加响亮了,自此,世人皆以信陵君“长者能下士”,天下贤者纷至沓来。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侯嬴的聪慧,初次登场就为信陵君赢得了美誉。此后,信陵君还问那位朱亥是怎样的人,侯嬴告诉他:“朱亥是位贤人,有勇有谋,只是世人还不了解他,才隐于市井之间。”有了侯嬴的介绍,信陵君就很想把朱亥也引为门客,便几次登门拜访,但朱亥却故意不回拜。这使信陵君觉得朱亥这个人很古怪,但还是经常拜会他。

所有人都以为,从这之后,侯嬴的仕途会越来越顺利,最终成就一番大事。然而殊不知,侯嬴虽然已年迈,但骨子里的侠义气概依然沸腾。

也正是这份“义”,让他协助信陵君的同时,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悲情史

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10万大军前去增援。

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我就要攻下赵国了,这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见到秦王威胁自己,魏王很是害怕,于是急忙收兵,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名义上,他还打着“救赵国”的口号,但事实上,他是采取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信陵君几次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

赵国的平原君与信陵君是好友,信陵君自然不愿看到被秦所灭,于是,他就自己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去援赵。

信陵君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去见侯嬴,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战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谁知道,侯嬴却如此说:“公子就努力前进吧,恕老奴不能跟你们去了!”

告别了侯嬴,信陵君闷闷不乐地走出了夷门。他边走边想:平时我对你侯嬴够可以的了,我此次赴死,你不随我去倒也罢了,怎么连句送别的话都设有呢?他越想心里越觉得别扭,于是便掉转马头,想回来质问侯嬴。

令信陵君感到意外的是,当他拐回去时,侯嬴已经在门前迎侯了。见信陵君回来了,侯嬴便说:“我就料定公子会回来的。公子重名士,世人皆知。如今遇到危难之事,不充分发挥名士们的作用,却要同秦军拼命,这同拿肉往虎口里填有什么区别呢?”

信陵君听出侯嬴话里有话,于是躬身下拜,请教当今形势。侯嬴辞退了左右,悄悄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用来调用军队的虎符就在魏王的寝室里,而魏王最宠爱的女人就是如姬,这个女人在寝室里面进进出出,必然有机会盗取虎符。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3年都没有找到凶手,如姬向公子哭诉,公子派人斩了仇人的头颅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为报答公子大恩,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可是一直没有如愿,如今公子有求于她,她必定帮助公子盗取虎符,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公子拿到虎符以后,代替晋鄙夺取兵权,向北援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军,此乃是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呀!”

信陵君听完,顿时恍然大悟,对侯嬴一拜再拜。接下来,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虎符,交给公子。

拿到了虎符,信陵君的底气更足了,决定立刻去营救赵国。这时候,侯嬴又找到了他,说:“将帅在外作战时,有机断处置的权力,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有利于国家。公子到那里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可是晋鄙仍不交给公子兵权反而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那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有了侯嬴的建议,信陵君再次拜访朱亥。朱亥笑着说:“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临行前,信陵君再次向侯嬴辞别,就与公子一起上路了。公子去向侯嬴辞行。侯嬴说:“公子,我本应随您一起去,可是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成行。请允许我计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这就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

信陵君到了晋鄙的大营,出示了虎符,晋鄙果然不肯交出军队。于是,朱亥便杀了晋鄙。信陵君指挥大军奔赴赵国,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便是历史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就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大营的那一天,侯嬴果然实践了诺言,面向北方自杀了。可惜一代老英雄,以这种侠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大诗人李白对侯嬴这种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侠客行》诗曰:“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评说台

侯嬴为何要选择自刎,这成了后世学者争论的焦点。有的人认为,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尚品德,正因为信陵君对侯嬴的礼遇之恩,所以才会有“为知己者死”的士人侯嬴。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哪怕是肝脑涂地侯嬴也会在所不辞。所以,他选择了“北乡自刭”方式。朱亥也是这样,当信陵君初请时,他连复谢之礼都没回报,而当信陵君有急事请他时,他慷慨领命并说道:“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关键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椎杀晋鄙,报答公子的恩遇之情,这种义勇之举,都反映了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信念。

再说,侯嬴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魏王而言,他出计谋盗兵符矫杀大将军晋鄙,这都采取的是欺骗手段,不正当的行为。欺骗魏王是不仁义的,犯有欺君之罪,从臣而言他又没行君臣之义,在道义与良心上都会受到谴责,这又是不忠的。作为一生修生洁行的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也会“北乡自刭”,这样对信陵君而言他尽了忠,同时又保住了自己的好名声。

侯嬴之死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与评判,可以认为他的自刎是“士为知己者死”;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报信陵君之恩,壮信陵君之行,激信陵君之心而自刎;又或者,作为隐侠,侯嬴懂得情与义的轻重。

信陵君对他有恩,他不能不报;可作为魏国的子民,他应该维护魏国国君的利益。在报恩与守义的两难选择中,他选择了先报恩后谢罪。于是,当窃符重任完成以后,他便毫不犹豫地以死谢君王、谢国家,完成了一个隐士侠客完美人格的塑造。

荆轲——孤单英雄身先死

人物志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今淇县)。

荆轲自幼刻苦好学,习文演武,智勇双全,卫人谓之庆卿。游历燕国,燕人叫他荆卿,亦称荆叔。燕太子丹闻荆轲贤勇,延为贵宾,尊为上卿。

公元前227年,太子丹遣其入亲,刺秦始皇报旧仇。荆轲携秦国逃亡将军樊於期的人头和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图,作为献给秦王的礼物。借献图想刺杀秦王。图穷而匕见,刺秦王不中,遂遭体解以殉,葬于朝歌邑。

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