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21

第21章 财富英雄,千金散尽亡命天涯——商贾篇(1)

尽管人们欣赏挥金如土的仗义疏财之举,但却对商人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在他们的骨子里,早就灌输了“无商不奸”的偏激认识,“重农抑商”的封建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其实,有好多商人,不但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而且还从事了大量的公益事业,甚至还把毕生积累的财富重新还给社会。

可是,他们往往得不到社会应有的保护和评价,甚至成为官僚不断敲诈的对象,使得古代的商业运作一直在屈辱中蹒跚前行。因而,当这些商业巨子实在无法支撑下去的时候,只有以破财免灾的方法求得自保。可是,当他们将万贯财富散尽的时候,有时还搭上了生命……

沈万三——因炫富而闯祸的传奇富翁

人物志

沈万三(公元1330年~公元1398年),元末明初人,字仲荣,俗称万三,为当时的大富豪。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后又迁至银子浜。

沈万三在民间的传说有很多,例如“沈万三聚宝盆”。传说,沈万三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

风云榜

在中国历史上,沈万三是最著名的富翁,他“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

有人问,他的财富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明朝有“福布斯排行榜”,沈氏家族一定能雄居财富榜首位数十年。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沈万三年少时,全家都在苏州周庄镇生活。起初,沈家在周庄耕种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但他们勤于耕作,使之成了产量颇高的熟地,随即“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

苏州周庄原本是一个小村庄,沈万三在周庄安家后硬是把小村子建设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集镇。后来,明朝人将花钱买的官都叫做“沈万三官”;现在某些地方还有家长教育子女,“我家又没有沈万三,所以要勤俭持家”之类的说法。由此可见沈万三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个时候,沈万三已经扛起了家族的重要责任,在经营土地的事情上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而当时的苏州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

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

有了陆德源的这笔资助,这让沈万三在商界可以更加自由地大展拳脚。元朝时,中国海运发达,外贸畅通,来中国进行贸易的外国人不少。他看准了这个机会,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由于沈万三实力雄厚,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因此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了江南第一富豪。

沈万三究竟多有钱?让我们看看他的生活吧。发迹后的沈万三,常常在自己豪华的家里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还拥有三班女乐。杯觥交错之余,女乐们尽情表演音乐歌舞以欢娱嘉宾。她们既是歌伎,也是乐师,演奏的大都是沈万三与他的朋友们最爱听的昆曲音乐。观看的人们济济一堂。仅为华屋担任守卫、打更巡逻的更夫等就多达六十几人,每晚还供应点心酒肴,一个晚上要吃掉10瓮酒和30盘红烧蹄膀。如此排场,是当时的皇帝都很难做到的。

在民间,沈万三的致富起家显得更有“传奇色彩”。民间传说,沈万三贫时,见一农夫携蛙百余,他便好心买来放生。哪知第二天,看见众蛙聚在一瓦盆不散。沈于是将瓦盆带回家,用来洗手。

一次,他妻子洗手时不慎将一支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不可胜计,沈万三由是富甲天下。传说南京中华门(古称聚宝门)的名称也源出于此。

当然,“聚宝盆”的传说自然不是真实的。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沈万三的确富可敌国,否则老百姓怎么会编造出如此一则故事?也许在所有人的心里,都以为沈万三能拥有那么多的财富,自己奋斗绝无可能,那么就一定是通过某种神奇的手段得来的!

其实,沈万三能够迅速积累自己的财富,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经济环境造成的。元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带来水田种植发达,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逐渐蔓延。

沈万三这个家族,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粪治有方,潴泄有法”,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并进一步兼并土地而发家致富。

有了土地,这给了沈万三立足之势。由于当时北方所需的粮食都需从南方引进,而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因此,拥有田产数千顷的沈万三,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通过贩卖粮食,沈万三又一次积累了大量资本。

真正让沈万三富可敌国的原因,则是因为“通番”。当时,张士诚的政权所在地正在苏州,因此沈万三通过关系,和他成为了朋友。而张士诚自然也对沈万三大加关照,为他的海外贸易提供便利。所以,沈万三能够将中国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一去一回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就在此背景下,沈万三自然就有了“暴富”的机会。

然而,令沈万三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他的人生轨迹却呈现悲情的趋势。尤其是当他遇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这份悲情更达到了顶峰。

悲情史

中国素有“重农抑商”的习惯,即使在对外贸易十分发达的元明时期,这一点依旧没有改变。

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国库空虚,但要筑东南诸城。这时候,朱元璋想到了沈万三,想要得到他的帮助。沈万三听完,自然不敢反驳,并且他也想巴结一下这个新皇帝。

于是,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尽管一些“检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沈万三却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3天完成。

城墙顺利完工,让朱元璋很满意,封了他两个儿子做官。谁知到这个时候,沈万三“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竟提出代替皇帝犒赏三军的请求。朱元璋听到此,感到自己被驳了面子,就想要刁难他一番。朱元璋说:“朕有军百万,你能把所有军队都犒劳个遍吗?”沈万三听完,竟如此说道:“虽然我的钱不多,但是这点钱还是付得起。我愿每军犒金一两!”

朱元璋一听,立刻勃然大怒。朱元璋素来胸襟狭小,听到沈万三敢向自己炫富,加上犒劳军队说不定就是为了培养亲信以求谋反,因此立刻决定将他斩杀。后来经过他人的劝说,朱元璋这才作罢,将其充军发配至云南。

他的女婿,也被流放潮州。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到了洪武十二年,沈万三又受到了第二次打击。“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朱元璋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对沈氏家族下手,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沈万三的财富丰厚,倘若此人将来造反,那么规模一定不会小,严重影响朱家的大明统治;再有,朱元璋也很羡慕沈万三的那些财富,把他绊倒,这些不就都是自己的吗?

到了公元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终于对沈万三下了狠心。当时,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做了一个苏州府周庄的粮长。他财大气粗,终日跟凉国府里的凉国公蓝玉称兄道弟。走东窜西的顾学文,就那样待在南京,算来也有好长一段时间。当沈家众人发现,顾学文在南京攀到一个名震四方的凉国公,全家上下顿时欢欣鼓舞,总觉得沈家的巨额财富终于找到了一个政治靠山。

然而,沈万三不知道的是,蓝玉的亲家靖宁候正是“胡惟庸谋反案”的元凶,朝廷日夜撒网捕捉胡案同犯。对蓝玉昔日吩咐顾学文到周庄招兵买马之事,又让顾学文在周庄大肆炫耀张扬过一番。如此严重的举措,自然成了沈家“串通谋逆”的铁证。

果真过不多久,“胡惟庸谋反党案”还未结束,又引出了一起更大的叛逆案来。这起谋逆大案,就是明朝惊心动魄的“蓝玉案”。蓝玉的造反,让朱元璋大开杀戒,凡是同凉国公蓝玉有文字来往的人,一律牵涉在内。就是过去给凉国府画上题过字的书法大师,朱元璋也一律当做同党逆贼处死不免。

自然,沈家与蓝田走得很近,因此也难逃劫难。朱元璋不由分说,将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6口80余人满门抄斩,财产全部没收。就是沈家姻亲也都株连牵涉,没有一人幸免。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也被朱元璋全部收去。

然而,沈万三的悲情还没有结束。从洪武二十六年春到三十一年春,整整经过了5年,其间明政府对沈氏家族的刑追逼供依旧在继续,最后实在没有油水了,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等人也就被处以凌迟极刑。

即便在朱元璋死后,洪武朝为数极多的冤案还是长期处于禁忌之列,沈氏家族的真实故事就逐渐被淡忘。从此,沈万三成了一个传奇,民众很难再看到他的真实面目。

评说台

如果沈万三生活于现代,那么他一定是非常富有的人,在商界呼风唤雨。但是生活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他的命运只能如此,即使当朝皇帝不是朱元璋,他也难逃满门抄斩的命运,所以说,沈万三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折射出了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不彻底性。朱元璋夺位以后建立了明王朝,这是历史上一个进步,但他回过头来滥杀忠臣,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他对沈万三,始用终弃,害怕民富,特别嫉妒他拥有“聚宝盆”。一听说他是“财星下凡”、“左脚生金”、“右脚生银”,财势夺人,就更加不能容忍。朱元璋将沈万三定为欺君之罪,发配云南,还杀掉他的5个儿子,以灭其种。

老百姓对这种事情是非常愤慨的,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借助与传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他们给沈万三头上加上光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中国史书记载的汗牛充栋的历史事件中,朱元璋与沈万三的较劲故事可是唯一的一次大政治家与大商人的角斗。至高无上的皇权,必然地取得了胜利。

聪明的人,会从沈万三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得到许多启发,特别是在民间传说中,它曲折地反映出人们的理想愿望、心理状态、思想感情,有非常深刻的内涵。这些民间传说虽然受时代的局限,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意识,如迷信宿命的思想等并不足取,但只要我们能理解当时生活在贫困状态中的劳动人民对发家致富的强烈向往,也就瑕不掩瑜了。

虽然沈万三的结局很悲惨,不过在后世学者中,对他的评价却颇高。余秋雨先生曾说:沈万三是“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其实沈万三也该庆幸了,至少他还能同自己的偶像陶朱公一起,携手步入中国商业史的扉页,而为今人所仰拜。

并且,当年他亲手在全国编织的商业贸易网络还在,市场信息和特殊的人脉还在。他大力发展马帮贸易,在滇黔古道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至今,平坝的天龙屯堡依旧是当地重要的驿站,这更加凸显出了沈万三当年过人的商业头脑。

伍秉鉴——富不过三代的“国际巨贾”

人物志

伍秉鉴(公元1769年~公元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

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1801年,伍秉鉴怡和洋行被认为是当时的中国首富,财产有2600万银元。英国商人称赞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又说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在鸦片战争后,曾独自承担《南京条约》中外债300万中的100万元,同年在广州病逝。

风云榜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伍秉鉴和宋子文。而相对其他5个人,也许伍秉鉴会让我们感到一丝陌生。

其实,伍秉鉴正是清朝首富,是唯一一个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在国际上,伍秉鉴的地位要远比我们所熟知的沈万三和胡雪岩高得多。

伍秉鉴的起家,依靠的是对外贸易,以及广州这个世界著名的港口。从17世纪开始,广州就成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城市。

其中,广州——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非洲东海岸诸国航线,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每年来往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40多艘。

1686年,为了更好地管理本地商人和外商,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税。

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十三行则是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外商运来的货物要由十三行转卖给其他人,中国出口的货物要由十三行出口。

这就形成了“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的局面。国外进口的毛织品、棉花、香料等,以及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和土布,都要经过十三行之手。到19世纪初,往来的船只已达一二百艘,贸易量之大可想而知。当时,仅海关收入就达100万两白银之多,十三行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他们迅速致富。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伍秉鉴走上了自己的经商之路。1801年,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洋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

但是,行商的身份只是致富的机会而非发达的充分条件。十三行首次被官府指定的外贸代理洋行有13家,此后,因贸易形势的起伏而变动不定,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4家,可见这个行当的风险之大。

当伍秉鉴刚刚走上十三行的舞台时,潘振承创办的同文行是当时的总商。因为伍秉鉴的父亲也是靠曾在潘家担任账房,所以伍氏家族就与很多国外公司有联系,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有来往并在其扶植之下,他才创办了怡和洋行。而当伍秉鉴接手后,怡和洋行后来居上,取代潘氏成为行商总商,更让伍家的资产达到十三行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