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23

第23章 财富英雄,千金散尽亡命天涯——商贾篇(3)

有了左宗棠这个靠山,胡雪岩在生意场上更加如鱼得水。在左宗棠任职期间,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

表面上看,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左宗棠好,但事实上,胡雪岩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利益,在商界的信誉度大大提高。这样,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

除了创办胡庆余堂以悬壶济世的义举之外,胡雪岩还为左宗棠的西征举借洋款,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10多年的野蛮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书写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笔。

1866年,由于新疆地区出现叛乱,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当时,清朝国库已很吃紧,因此西征军的经费成了一件大问题。不得已,左宗棠只好奏请借洋款救急。由于左宗棠很少与洋人打交道,所以,具体经办借洋款事务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岩肩上。

得到了左宗棠的指示后,胡雪岩开始积极行动了起来。首先,他通过在上海汇丰银行任帮办一职的朋友古应春的安排,打算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胡雪岩与该银行经理首次面谈便因在利息、借款期限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不欢而散。

后在胡雪岩的精心策划下,自称中国通的渣打银行驻中国地区总经理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双方很快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细节达成一致。胡雪岩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此后,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6次向洋人借款,累计金额为1870万两白银,而利息至少占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高利贷。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借款举动是值得的,为他赢得了左宗棠的格外器重。

当新疆叛乱结束后,左宗棠更是对胡雪岩青睐有加。他向朝廷请赏,认为胡雪岩的资助,对于平定新疆叛军起了不小的作用。请求朝廷“破格优奖,赏(胡雪岩)穿黄马褂,以示优异”,朝廷竟然批准了左宗棠的这一请求。

清朝的“黄马褂”,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人员,或建有特殊功勋的大臣才能穿。而在清朝,富商捐官有戴“红顶”的,但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只有胡雪岩一人。由此可见,胡雪岩在政界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名气。

当然,胡雪岩是个商人,不会忘记打理生意场。同治十三年,他筹设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十余亩建成胶厂。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

凭借着“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他的名声越来越响,家资自然也是越来越丰厚。在1880年时,他的资本已达到280万两银子,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辉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这个时候的胡雪岩,已然成为了商界、官场最为瞩目的“明星”,他自己也是喜不自禁。然而,正是因为身处于政界,很容易惹上是非,加上生意场上又要和洋人抗衡,这让他很难有精力照顾到全局。他没有看到,一场大劫难正在等着自己。

悲情史

当胡雪岩到了50多岁时,已集财富与权力于一身,可谓人生最辉煌时期,成为一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然而,洋人的强势,让他在生意场上摔了个大跟头。多年来,洋人与胡雪岩的商场争斗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胡雪岩凭借官方“铁硬”的靠山,几乎收尽了江南上等生丝,洋人无处再买到一点货。这样,洋人不得不来找胡雪岩买丝,而达不到胡雪岩提出的价格,他是一段一节也不出手。总是一味被打压,洋人联合起来,一致不买胡雪岩的生丝。

时隔一年,眼看生丝变质,胡雪岩依旧不松口。这时,洋人又开始做别的丝行老板的工作,请求他们出售手中的生丝。有些丝行出于一己之利,开始“放水”,胡雪岩的陈丝遂成废品。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

“屋漏偏逢连阴雨”,生意场上溃败,在政界他也举步维艰。当时清朝的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却越来越激烈。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为朝廷立下那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胡雪岩在后面的支持,所以提出“倒左先倒胡”。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这给了李鸿章打击他的机会。因为,他的生意对手,此时已经成了李鸿章的属下。于是,李鸿章通过电报掌握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这就有了胡雪岩生意场落魄的那件事。

正当胡雪岩为生意场溃败大为恼火之际,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筹集的80万两借款也到了还款期。虽然这笔款是清廷借的,但经手人却是胡雪岩,外国银行只管找胡雪岩要钱。

通常,这笔借款每年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然而,由于李鸿章背后使计,盛宣怀在此却动了手脚,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同时,李鸿章又把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加利息的事情抖了出来,慈禧太后得知后大怒。此后,盛宣怀又串通好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

面对这样的情形,胡雪岩只好吃了哑巴亏,他从阜康银行各地钱庄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这个窟窿。他认为虽然缓发,但协饷不久后总归可以拿到。然而李鸿章和盛宣怀却给了胡雪岩致命一击,他们估计胡雪岩的阜康银行资金已经调空之时,就托人到钱庄提款挤兑。

由于盛宣怀在上海坐镇,所以上海地区的挤兑,声势非常浩大。胡雪岩再也坐不住了,这才想起左宗棠,赶快去发电报求救。然而,盛宣怀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左宗棠始终没能收到这份电报。

见到左宗棠毫无音讯,胡雪岩只好把自己的地契和房产押了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捱过挤兑风潮。但是,这次风潮竟是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钱庄早已经人山人海。胡雪岩这才如梦方醒,当他知道是盛宣怀和李鸿章有意算计时,明白自己这一回是彻底完了。

紧接着,左宗棠也病逝于福建,这让胡雪岩的处境更加艰难,各地钱庄纷纷破产。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入胡家的美妾们,一改往日争先恐后巴结胡氏的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

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入,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终于在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享年62岁。

表面上看,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但是对于政治斗争,他却显得有些“门外汉”。他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评说台

胡雪岩虽为商人,但却与我们想象中的“奸商”大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胡雪岩,赢了这样的一个词——“性情中人”。

的确,胡雪岩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未忘记他的发迹之地——杭州,为杭州百姓做了许多义举。他开设钱塘江义渡,方便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并设船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因此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

除了关心自己的家乡,他还极其热心于慈善事业,乐善好施,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捐款赈灾。到1878年,除了胡雪岩捐运给西征军的药材外,他向各地捐赠的赈灾款估计达20万两白银。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他利用自己的声誉活动京官,赞助钱财,为此案最终昭雪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借此案使他的义声善名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民族问题,胡雪岩同样也是决不退让。他曾经两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从这一切举动中可以看出,胡雪岩具有行侠仗义的仁厚之心和拳拳爱国之心。

当然,任何人都有好坏两面,胡雪岩也不例外。他未能摆脱商人以利益为第一位的俗套,且在生活方面极尽奢靡,这就是为什么他落魄后,曾经的那些美妾纷纷离他而去。但人无完人,胡雪岩能够从一贫如洗的小伙计,最终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富豪,这本身就已证明了胡雪岩的能力不简单。

更重要的是,通过胡雪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从中揭示出一个普通而又重要的道理:商人荣枯,系于国运。况且,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上主张“戒欺”、“顾客乃养命之源”、“真不二价”、“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这是值得当代经营者借鉴的一份经营文化遗产。对于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也许多一些胡雪岩这样的商人,中国会更加和谐,展现出更加昌盛的国力!

盛宣怀——游走于政商两界的红人

人物志

盛宣怀(公元1844年~公元1916年),字杏荪,清末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1870年,盛宣怀入李鸿章幕,深得器重,从一个军营文秘成长为掌握国家十几个垄断企业的实业界巨子。

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是洋务运动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发展中众多的“第一”与盛宣怀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于上海病逝。

风云榜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唐廷枢、徐润、李鸿章、周学熙……这其中,清末游走于政商两界的红人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盛宣怀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创办者,同时,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而他的一生,自然也充满了各种起伏。

相比较其他实业家从小的艰苦,盛宣怀童年时幸福了许多。盛宣怀的祖父盛隆是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

不过虽然成长在书香门第,但祖父两人都比较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对盛宣怀的“学历”教育抓得不是很紧,盛宣怀有时随父亲居住官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时回到老家盛氏府第,攻读经书,接受传统教育。其间,他也并非心无旁骛,而是经常参与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具体事务的规划。

一个不是特别爱读书的孩子,怎么可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所以,盛宣怀在1866年考中秀才后,乡试3次不中。然而,盛宣怀落榜不落志,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从此绝意科举,积极致力于“有用之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

要是换做其他人,这样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对于盛宣怀,这并非天方夜谭。毕竟,他的家里有一定背景,“找工作”并非难事。1870年经人推荐,盛宣怀来到湖广总督李鸿章幕府做了机要秘书。

一方面有贵人提携,另一方面盛宣怀也确有真才实学,所以随侍李鸿章期间,他“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联手推服。历练日深,声誉日起。”受到垂青的盛宣怀在亦官亦商的道路上,特别是洋务事业中如鱼得水,其匡时济世的抱负也得以施展。

1870年,盛宣怀开始协助李鸿章“防剿”回民起义。他十分勤勉,据说“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百里”而不畏劳苦。当然,正是这份勤劳,他的才华也开始崭露头角,据说草拟文稿有“万言立就”的功夫。不久,天津教案发生,列强陈兵海上威胁清廷,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调往直隶拱卫海疆。

盛宣怀亦步亦趋,随李氏赴天津。熟知军务的他很快被李鸿章任命为会办陕甘后路粮台,又在淮军后路营务处工作,往来天津上海等地采办军需。李鸿章见他做事牢靠,因此非常欣赏他,不断地提拔他的职位。结果,盛宣怀从军才一年多,即保升知府,升道员,赏花翎二品顶戴。

这个时候的盛宣怀,已经在政坛上初显锋芒,很多人也都认为,他会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官场上成就一番事业。李鸿章自然了解他的才能,于是给了他越来越多的权力,让他成为了洋务派的核心人物。

成为李鸿章集团的核心人物后,盛宣怀立刻开始了自己的政治与事业计划。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从这一年开始,盛宣怀的实业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快,而其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中国第一次开展的:

1875年,李鸿章委托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宣怀开始办理矿业;

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之,又命盛督办,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

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1892年起,盛宣怀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

1894年,盛宣怀开办华盛纺织总厂。随后,他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7年5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先后与比利时、英国、美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草约。1898年,盛开办萍乡煤矿,并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能够取得这么多的功绩,盛宣怀不愧为清朝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尤其是京汉铁路的修通,更是他的主要功绩之一。京汉铁路最早称之卢汉铁路,全长1311.4公里。甲午战争以后,清廷颁布上谕,要“力行实政”,修铁路被置于实政的首位。

1895年12月,清廷政府谕令卢汉铁路商办。但张之洞在募集商股的过程中多方受阻,不得不把修筑卢汉铁路的任务交给盛宣怀。盛宣怀承办卢汉铁路的款源主要是借洋债。比利时一举夺得了卢汉铁路的贷款权,1898年6月,《卢汉铁路比利时借款详细合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在上海签订,借比利时款112.5万法郎,息5厘,九扣,期限30年。卢汉铁路于1898年开始修筑,直到1906年全线正式通车,并改名为京汉铁路。2006年,正好这条铁路,也是中国铁路诞辰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