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26

第26章 辞章传千古,悲壮志难酬——文豪篇(1)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想以仕途为依归,以此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因为他们身上都洋溢着清高与自负,即使遇到甚至拥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空间,也往往终无建树;有的虽然满腹经纶,但却因和拥有权力者的政治主张产生分歧而和权力擦肩而过,逐渐成为政治边缘的落魄群体。

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有的知识分子就拿起手中的笔作为利器,得以风云际会,成为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智士或颇有建树的政治家。但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大多途殊同归,缺乏判断时事的深刻洞见与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胸襟,等等,往往使他们以梦碎的结局而收场。

屈原——投江自尽的中华诗祖

人物志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创立了“楚辞”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风云榜

屈原的一生历尽磨难,曾先后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阶段,主要活动则是在楚怀王时期。

当时,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驾驭当时的政治情势,诸侯各国纷纷另立门庭,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几乎一样,但由于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鲜明的政治主张,而迅速发展成新兴大国。

经过连年的征杀,当时的诸侯各国并最终形成了秦、楚、齐、燕、赵、韩、魏七雄并峙的局面,其中又以秦、楚最为强大。

屈原辅佐楚怀王之时,正是七雄角逐的关键时刻。七国之间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不断。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就立志报国为民,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

当时的屈原也踌躇满志,他凭借自己对各国局势的剖析以及对楚国政治嗅觉的敏锐把握,再加上他强烈的以振兴楚国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博得了楚怀王的垂青与赏识。而屈原本人也自感天降大任,要伸出援手挽救楚国于衰微,其政治理想也不仅仅满足于内政外交的常规治理,而是在他的脑海里还有更宏大的“美政”计划,并把此作为终生努力的目标追求。

屈原凭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等超人才华而被楚怀王委以重任,并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并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合抗秦。当时的楚怀王也发誓想做一番大事业,可当时的秦国最为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主张用多国力量共同对付秦国。

楚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获得巨大成功。经过屈原的巧妙斡旋,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联盟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也因此更加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由屈原作主。

正是因为得到了楚怀王的青睐,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的才华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污蔑屈原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楚怀王一开始并不相信,但挑拨的人越来越多,楚怀王也渐渐对屈原开始不满起来。

而此时秦国的间谍又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秦王,因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是碍于六国联盟,不敢轻易动手,可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喜出望外,连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议对策。张仪分析认为六国联盟中,齐楚两国最为强大,只要离间这两个国家,联盟就会自动瓦解。然后张仪再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进一步嫁祸屈原,拆散六国联盟便指日可待。

秦王听了张仪的分析十分高兴,就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张仪便将相印交还秦王,假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张仪到了楚国的国都郢都,首先拜访屈原,向屈原说明了秦国的强大程度以及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可屈原却一口回绝张仪,说:“楚国不能为了自己的好处而背信弃义,更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见拉拢屈原不成,就暗中与反对屈原的政治对手公子子兰联系,并对子兰说:“屈原之所以在楚怀王面前吃香,就是因为有了六国联盟,假如拆散了联盟,屈原便丧失了许多值得炫耀的地方。”子兰听了,豁然开朗。

于是,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结成了联盟,随后子兰又带领张仪拜见了楚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并献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郑袖看到白璧后眼都直了。于是郑袖当场答应,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

随后张仪、子兰等人分析认为:“如要促成秦楚联合,就要首先废除六国联盟;而要拆散联盟,就先要楚怀王丧失对屈原的信任。”为了破坏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子兰苦思冥想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对付屈原的毒辣之计:诬陷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再由郑袖在楚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

张仪将一切都安排井然有序后,就在公子子兰的引荐下拜访楚怀王。他力劝楚怀王绝齐联秦,并列举了很多实际的好处。张仪见楚怀王有些动心,就进一步诱惑道:“只要大王同意联合条件,秦王就将早已准备好的600里土地献给楚国作为礼物。”

楚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得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白捡600里土地便十分高兴,回到宫中便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在向他道喜的同时,又双眉紧皱:“听说屈原向张仪讨要一双白璧未成,怕他要反对这事呢!”楚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楚怀王大摆宴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之事,屈原果然强烈反对,并与子兰、靳尚等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屈原慷慨陈词:“放弃六国联盟,就等于背信弃义,而楚秦联盟更是荒谬,这不但给秦国可趁之机,还等于把楚国推向绝路!”

不仅如此,屈原还痛斥张仪、子兰、靳尚等人,并走到楚怀王跟前大声说:“大王,现在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您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啊!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使不得!”

这时,楚怀王突然想起郑袖的话,果然屈原如她所言,出来竭力反对秦楚和好,再加上自己又贪图秦国的土地,顿时怒从心头起,大声呵斥道:“难道楚国的600里土地还抵不上你一双白璧?”说完不容屈原辩解,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屈原满腹委屈,站在宫门外面久久不愿离去,期盼着楚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从而避免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当他从中午站到晚上,却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欢笑着出宫门,才彻底绝望。他无奈地自语道:“楚国啊,你又要蒙难了……”

屈原回到家中大病一场,可他一想到楚国的前程就感慨不已。替他看家的姐姐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就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可屈原却说:“作为楚国人,就是搭上我的命,也不想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

屈原坚持认为楚怀王终究会醒悟,也一定会分清是非。只要楚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救了。可是楚怀王却不再召见他,屈原越来越愁,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在巨大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驱使下,他就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感受全都写了进去。

在《离骚》中,屈原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离骚》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也因此而赢得了中华诗祖的美誉。

但同时,也因为《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统治集团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为他最终被统治阶级彻底边缘化埋下了伏笔,也为个人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悲情史

当子兰、靳尚等人获悉屈原写了直抒胸臆的力作《离骚》后,就如获至宝,立即将此作为攻击屈原的最新材料,并添油加醋地在楚怀王面前胡说一通,谎称屈原把楚怀王比作桀纣。楚怀王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便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公元前304年,张仪在重金收买的靳尚、子兰、郑袖等内奸协助下,并以“献商于之地600里”为诱饵,诱骗楚怀王与齐断交。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就把相印授予张仪,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

当楚怀王终于看清“赏地600里”只不过是张仪等精心设置的一场骗局后,便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但均遭惨败。这时楚怀王稍有醒悟,才后悔当初不采纳屈原之策,于是屈原又被重新起用,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

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士气大振,但获悉屈原出使齐国的消息,也怕齐、楚复交,便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但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可张仪却胸有成竹。

张仪到楚以后,再次用贿赂郑袖、靳尚等人的手段,让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花言巧语一番,糊涂的楚怀王不但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婚姻关系。等屈原从齐回来陈述利害,楚怀王再次后悔,想追回张仪早已晚了。就这样,楚国对齐国再次失信,令屈原尴尬不已。

公元前303年,楚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并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屈原因反对而被流放到了汉北地区。随后,齐、韩、魏三国因楚违约而发动攻楚,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结果楚太子杀掉秦大夫逃回楚国。秦就以此为借口,先后数次联合齐、韩、魏攻楚,给楚国造成重创。同时,秦昭王还对楚怀王发出“邀请”,让其在武关相会。

在楚怀王去与不去的犹豫之间,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楚怀王务必前去。楚怀王回到后宫,又听了郑袖一番劝说,便打定了主意,马上写了回信,同意去武关会谈。楚怀王经过几天的准备,便和靳尚带了500人马动身。可离开郢都不久,就在途中碰到了骑一匹快马人的拦截。

骑马人从马上跳下,伏在车前,大声痛哭。楚怀王一看,原来是刚刚被流放返回的屈原,只听到屈原哭着说:“大王啊!秦国如虎口,万万去不得!你要替江山社稷和黎明百姓考虑啊!不能偏信小人的谗言!”10多年不见,屈原明显憔悴许多。

楚怀王看到他这般光景,又想起这10多年来国家颓废的形势,心里也十分伤怀。在楚怀王沉思之时,靳尚却恶狠狠地对屈原说:“今天是大王出门的好日子,你说这些倒霉话是什么用心?”

屈原气得浑身发抖,颤声对靳尚说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国人,怎么不替楚国想想,怎么能把大王往虎口送啊?”

靳尚大怒,连声大骂屈原,让其让开。屈原双手抓住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便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着楚怀王走了。屈原从地上爬起来,疯了一般地骑马狂追。可靳尚却怕楚怀王心里动摇,也快马加鞭。屈原追了一段,眼睁睁地望着向西而去的人马不见了踪影。

果不出屈原所料,不到半个月,只有靳尚一人一马逃回郢都。而楚怀王和500人马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留,并送往咸阳。

噩耗传来,震惊全国。为了安定人心,郑袖便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而自己则掌握国政,并同时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

屈原赶到郢都,要求顷襄王恢复六国联盟,再用强大的实力向秦国讨回楚怀王。但子兰等人是劝楚怀王去秦国的,怕楚怀王回来问罪,又怕得罪秦国,因此不但不听屈原的主张,还立刻将屈原驱逐出郢都。他们将屈原赶走后,过起了醉生梦死的日子,3年后传来楚怀王的死讯。

当秦国把楚怀王的尸骨送回楚国后,楚国百姓都感到是奇耻大辱,这件事把屈原的心也击碎了,他本来一直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楚怀王的身上,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他就回到郢都,在楚怀王灵柩前痛哭,并向顷襄王建议,趁现在各国都在怨恨秦国的机会,组织起来一同对付秦国,但顷襄王不予理睬。屈原就日夜在宫门前痛哭,期望打动顷襄王。但他的这个举动却惹恼了郑袖,叫顷襄王立刻革掉屈原的职位,把他流放到江南,永远不准过江。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阳地方,整天心烦意乱、度日如年,就这样,他在陵阳住了9年,既没有回郢都的希望,又不断听到楚国越来越坏的消息。一日,他突然想起楚怀王是因为拒绝割让黔中才死在秦国的,就决意到那块地方去看看,来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来。爱国的火焰在他心里熊熊燃烧,可自己又无能为力,他只能每天将满腹的忧愁愤恨都写成诗篇。

屈原的年龄虽然越来越大,但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从天而降的消息把他击昏了:秦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了郢都,楚国快要灭亡了!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回到郢都去,即便是死也要死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就这样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来到了汩罗江边。

屈原在江边踱着步,回想起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虽然爱着这片脚下的土地以及天下的百姓,可是他的才华却无法施展,后来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热忱。

于是,他解下衣服,抱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捆绑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很快便沉了下去。就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走完了他一生凄美又悲壮的一生。

这一天,是五月五日,后来就成了祭奠屈原的永恒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百姓们都会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包上粽子,祭奠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根植在了中国人民心中。

评说台

屈原充满坎坷的一生,是伟大爱国者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更是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彻底失败了。但他的理想和事业、信念和追求,却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成为与日月同辉的中华诗祖。他忧国忧民、高风亮节的人品被誉为后世的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艺术精品,他所创造的“楚辞”文体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作为才华横溢的智者屈原,当政治前程彻底毁灭之后,不是还有诗歌楚辞相伴吗?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这种方式?甚至还可以离国出走,到他国高就。但屈原毕竟是屈原,他一生虽然艰难坎坷,两次被流放,但却无法撼动他的爱国热情,因为他的骨子里已经灌输了爱国爱民的坚定信念,绝非等闲之辈所能品味出他的绝世情操。不要说叛国求荣,就是苟且偷生,像蝼蚁一样活着,对较高情操的屈原来说也是一种耻辱,因而他选择了毁灭生命,旨在警告无耻的卖国者和唤起百姓们对国家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