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样一位把持权势、恐怖统治朝野的宦官,一心振兴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然想要把他处之而后快。魏忠贤也明白新皇帝对自己无比憎恨,于是在朱由检即位后,就上书辞职。
不过,朱由检没有批准,只是把明熹宗的乳母、所谓的“奉圣夫人”客氏轰出了紫禁城,然后把她安排到宫外的一处住宅监视起来。紧接着,朱由检接到了许多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疏。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劫,于是不停地请罪辞职,但是,年少的朱由检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他没有立即降罪,每次都明确地表示他是先皇帝的“顾命元臣”,自己对他的罪行可以不加追究。朱由检的这套心理战术,让魏忠贤的心里越来越没底,不知道自己究竟会得到什么结果。
终于,魏忠贤被这种压抑折磨得崩溃了。一天,早朝时他放声痛哭,希望新皇帝看在他多年服侍天启皇帝的情分上,允许他去安徽凤阳看守朱家的祖陵。朱由检微微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得到朱由检的应允,魏忠贤大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已经安全,忙着收拾行装去凤阳守灵。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由检对他发起了“总攻”。当魏忠贤刚到河北阜城,朱由检一道催他回京的圣旨就送到了他的手里。
当夜,他听到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十一月六日魏忠贤接到让他自杀的圣旨,于是他在一家客栈上吊了。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就正式开始整治阉党。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朱由检抓获阉党260余人,他们或被处死,或被遣戍,或被禁锢终身,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被清除一空。
朱由检以17岁的小小年纪,却在谈笑之间将阉党彻底整治,肃清了朝风,表现出了超高的机智,使群臣和百姓们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因此,他也被冠以“少年英才皇帝”的称号。当时明朝的老百姓,都把他当作唐太宗李世民转世。
的确,朱由检也是以历史上的成功皇帝来要求自己的。“这是一个对自己天子事业有着无限追求(甚至有点偏执狂)的敬业者”,大多数明史专家对崇祯这样客观评价。当时,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励精图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朱由检经常对大臣说:“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纵观明朝277年历史,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以及仁宣时代外,明朝的皇帝就像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有好大喜功,被瓦刺俘虏差点亡国的明英宗朱祁镇;有经常溜出宫门调戏良家妇女,近乎变态的武宗朱厚照;有替父母争名分,与大臣打了好几年口水仗的世宗朱厚熜;有几十年不任免官吏,不理朝政的神宗朱翊钧;有吞食红丸暴毙的光宗朱常洛;有沉迷于木匠活中不能自拔,还迷恋自己乳母的朱由校……
接着,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一时间,明朝的风气大为改善。就是对待自己,他也非常严格,朱由检带头穿洗过的旧衣服,因此身边的大臣常常看见崇祯帝已经磨破袖口的线头都已经露出来了,不仅如此,朱由检将自己的妃嫔限制在最少的数量,这和历代帝王奢侈的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由检还非常勤奋,常常不分白天黑夜批阅奏章,晚上工作累了就给太监几个零钱去买些夜宵充饥。完全称得上是勤俭自律,生活俭朴、清心寡欲,不耽犬马,不好女色,就连陈圆圆都不能令他动心,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少见。
对于被清军和大顺军夺取的土地,朱由检也表现出了十足的魄力,决心一举收回。他先后任用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熊文灿、陈新甲等人率兵分别同后金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在很多人看来,明朝的中兴指日可待。因此,他在民间也多了一个新的称号——神明君王。
最让百官与民众感到振奋的是,与之前的皇帝相比,朱由检敢于面对危机,敢于自省。他的一生,一共颁布了六次“罪己诏”。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中原数省范围内流窜奔袭经年的陕西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掘朱元璋祖辈之明皇陵并焚毁之,熊熊大火和漫天烟雾持续了数日之久。
这时候,朱由检站了出来,第一次向全天下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认朝廷的政策失误及天下局势的险恶。接着,在崇祯十年、崇祯十五年、崇祯十六年、崇祯十七年,他五次颁布“罪己诏”,对饥荒、失德、领土失守都进行了恳切的自责。
朱由检的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心,也有改变局面的毅力和勤政爱民的行动。倘若活在和平年代,也许他会成为第二个“李世民”,成就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誓死不迁都、遇难不逃避、以身殉国,这都体现了大明皇帝自成祖以来天子守国门的治国方略。然而,朱由检接受明朝时,朝廷内部的问题积重难返,外部又有清军、大顺军的夹击,加之连年的天灾,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真的已经回天乏术了。
尽管在位17年间,朱由检完全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但“生不逢时”,让他所有的努力与希望都化为了泡影。
悲情史
为什么朱由检理想远大,又甘心为此而奋斗,甚至是废寝忘食地打理朝政,却依旧难以阻挡明朝的灭亡?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所有皇帝,几乎都有“疑心病”,但像朱由检却是各个皇帝中“疑心病”最大的一个。在崇祯朝的17年里,朱由检一共任用过50位内阁大学士,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纪录。
六部和都察院的大臣更换也同样频繁:朱由检共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6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结果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一个让朱由检满意的官员来。
朱由检在位期间,死于他手下的高级官员共计有:辅臣(相当于总理)1人、尚书4人、总督和督师7人、巡抚11人,侍郎以下的官员更是难以计数。如此频繁的官员更替,朝野自然难于稳定。
对领兵在外的将领,朱由检同样表现出了怀疑。朱由检先后用过很多有才干的将领分别同后金军以及农民起义军作战,但这些将领却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
尤其是错杀袁崇焕,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朱由检初登皇位之时,深知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是清军。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诺大的一个朝堂上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元帅,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焕,这个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人物。
袁崇焕之前被阉党迫害,一直赋闲在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努力,光复大明江山。一经上任,他就把东北的防务布置得井井有条,一时间清军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清军自然不会就此放弃。足智多谋的皇太极深知朱由检心急、多疑,于是决定采用反间计。他率领清军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恰巧此时,袁崇焕率部回京面圣,正赶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地出现了。出于怀疑,朱由检下令,不准城外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进城。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既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但是他们还是成功打退了清军的进攻。当天夜里,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俘虏回城后,向朱由检作了汇报。
朱由检原本就怀疑袁崇焕,听俘虏如此一说,认定袁崇焕必是汉奸无疑,于是将袁崇焕诳进城内,打入大牢,并于数月后凌迟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名将袁崇焕的冤死,等于朱由检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朱由检的猜忌错杀了名将,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一切,都是朱由检咎由自取。不仅如此,在统治后期,朱由检竟然也走上了“依赖阉党”的路。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又重用了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
甚至,他还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就这样,原本逐渐明朗的明朝廷,又一次陷入了黑暗。
除了自己决策上的失误,连年的灾情,也让明朝的局势更加动荡。朱由检当政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旱灾。旱灾一旦形成,即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旱灾又引起蝗灾,灾难于是扩张到旱灾以外的地区,使千里之外的青青麦禾,数天之内就被吃个精光。
给事中马懋才给朱由检上的奏章当中,就说明了旱灾的可怕景象:“我是陕西省安塞县人,由于灾情,当地已经出现了父亲遗弃儿子,丈夫卖妻子,或挖掘草根吞食,或挖掘白石充饥的情形。我的家乡延安府,自去年到今年,一年没有落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乡民争着采食山中的蓬草,虽然勉强也算作谷物,实际上跟糠皮一样,味道苦涩,吃了仅能免死。到了十月,蓬草食尽,只有剥树皮来吃,所有树皮中唯榆树皮最为上等,但仍要混杂其他树皮同吃,也不过稍稍延缓死亡。”
民不聊生,势必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李自成的农民运动才会越掀越大,这更加促进了明朝的灭亡。
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能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1644年四月二十五日凌晨,在李自成大军隆隆的攻城炮声中,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而那份写满了遗书的衣带,最后一次表达出了他的怜悯之心:“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就这样,一个满怀抱负、勤政爱民的皇帝,在凄凉的夜色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34年人生。
不可否认的是,朱由检是一个积极勤政的皇帝,期盼着用自己的能力,让明朝迎来“中兴”,恢复对华夏大地的统治权。
但是,他登上皇位之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前几朝积重难返,给他留下了棘手的烂摊子。而在民间,天下饥馑、疫疾肆虐,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面对这样的形势,纵使诸葛亮再世,恐怕也难于扭转时局。
同时,朱由检自己也有不可规避的毛病。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兵临城下的危难关头,中了清军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冤枉了袁崇焕,误杀了领兵统帅,自毁长城,使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这一切朱由检都有着直接的责任。
总的来说,朱由检是个性格相当复杂的皇帝,在短暂的34年人生里充满了困惑、恐惧、孤独、倔强、矛盾、痛苦、无奈、绝望、嘘唏与眼泪,却较少见到贪婪、吝啬、暴虐、荒淫、无耻、妥协、卖国与投降。当然在他的身上,也有愚蠢、刚愎与昏暗的一面。但是,崇祯的人格是高尚的,可以说崇祯虽然具有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却没有其残暴的本性、恃强凌弱的流氓手段和驾驭战争的雄才伟略;崇祯虽然具有秦二世的亡国之命,却也没有其懦弱无能的本性和昏庸无道的行为;崇祯虽然具有隋炀帝的亡国下场,但是却没有其骄奢淫逸的贪婪、横征暴敛的残酷和穷兵黩武和凶残;崇祯虽然具备了李后主和宋徽宗的亡国征兆,却没有他们闲情逸致的兴致、温文尔雅的做派、沉迷书画词赋的嗜好和醉生梦死的太虚境界。崇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罕见的勤政忧民的亡国之君。因此,历史学家对他做出了如此评论:“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
历史学家孟森就曾经说过:“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而他的敌人李自成在《登基诏》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这正是对朱由检一生最准确的评价。
评说台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17岁登基,34岁去世,在17年的帝王生涯中,少有欢乐,可以想象眼看着一个历经近300年的王朝毁于自己手中,是何等的痛苦!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勤政爱民,这正是明君所具有的特征。可是面对已经日渐式微的明朝,他也无力回天。毕竟,明朝已是大厦将倾,岂是独木能支的?正是这一段历史,造就了这样一位让人又怜又恨的悲情皇帝!
李自成——闯劲十足,大顺政权难永昌
人物志
李自成(公元1606年~公元l645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杰出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643年,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大顺军被清摄政王多尔衮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此后,大顺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不得不屯守山西,后退至湖广地区。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神秘消失,从此下落不明。
风云榜
提及中国的农民起义,自然少不了“闯王”李自成的印记。李自成的传说、李自成的下落,化作了历史上永久的谜团。
李自成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是“闯”。在李自成的身上,这种霸气为他赢得了一世英名。而这份豪爽的气质,在他青年时期就表露无遗。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从小家境贫寒,被迫为地主放羊。21岁那年,他打伤地主,逃到银川当了一名驿卒。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全国各地不时有农民起义爆发。
年轻气盛、志向远大的李自成,自然也想加入农民起义军。彼时,他因为还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年底,李自成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又听说妻子韩金儿与他人通奸,于是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