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06

第6章 赤胆忠心扶社稷,肝脑涂地报君恩——重臣篇(1)

“狡兔死,走狗烹”,封建君主时代,一旦江山稳固,帝王往往会清除那些最有能力的功臣,尤其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控制政权的贤达,更是被帝王视为眼中钉。

封建社会要想保持高效运作,必须选拔最有能力者出将入相,并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可这同时意味着,有能力的人,抢占君主权力的比率也随之增加。所谓“伴君如伴虎”。如果帝王感觉不安全,就可能动用手中的权力,拿功臣开刀,轻者削职为民,重者断送性命。

历代王朝总是不断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幕。

吴起——一生颠簸的安邦定国奇才

人物志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

吴起在鲁国为将军,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武侯时为西河郡守。后由于与武侯不和,离魏奔楚。楚悼王以吴起为令尹,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此得罪了一批旧势力。吴起在位一年而悼王卒,一批旧贵族趁机作乱,将吴起肢解。吴起死于悼王尸体旁,肃王继位后,即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70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

吴起一生在军事、治国上颇有建树,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风云榜

吴起出生于卫国一个家庭殷实的人家,年少时便立下宏伟大志,每日闻鸡起舞,又博览群书。

青年时期,他已成为文武双全、胸藏百万甲兵的将才。为了步入仕途,他用家中的钱财到处“公关”,结果把家产折腾了个精光,也没有捞到任何职位,反被人耻笑。

一怒之下,吴起将耻笑他的人杀死。为了躲难,他决定到国外发展。临行前,他对母亲说:“我此去若不能名扬天下,食邑万户,誓不回家!”说完,就从自己的手臂上咬下一块肉,以表明坚定的决心。

逃亡后的吴起,也是一直如此要求自己。他首先来到鲁国,并拜孔子弟子曾参的孙子曾申为师,刻苦研读,后来又进一步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侍奉于鲁国国君穆公。在这期间,齐国大夫田居因欣赏吴起的才干,便嫁女于他。后来,齐鲁两国因疆域之争开战。

结果,强大的齐国把鲁国打得落花流水。危难时刻,吴起面见鲁国国君,主动请缨,要求统率大军抗击齐国。

鲁国国君穆公素闻吴起的才能谋略,因此便想把大将军的金印给他。然而就在这时,有人上奏:“大王,别忘了吴起的妻子可是齐国人,恐怕他不能全力以赴为鲁国效命!”顿时,鲁穆公有些犹豫,任凭吴起怎样解释,只说了句:“容寡人再考虑一下吧!”

这样的结局,吴起自然不甘心。他知道,凭借他的能力绝对可以在这场齐鲁大战中扭转局势,反败为胜。而这一仗,将是他名扬天下的一仗。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可是妻子却成了一块阻挡他名扬天下的拌脚石!

吴起到家后,还是没能从沮丧的情绪走出,便冷冰冰地对妻子说:“你作为我的妻子,就该为我的前程作出牺牲!”还没等妻子明白怎么回事,吴起便一剑砍去,可怜的妻子当时便身首异处。

第二天,吴起便提着妻子的头上殿参见鲁国国君。鲁国国君和群臣一看,都哑口无言,当即决定把军权交给他。就这样,吴起用妻子的头换来了一枚大将军的金印,终于打开名利之门。

果然,吴起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得以充分体现,短短几个战役,吴起便凭借其谋略把齐军打得落荒而逃。吴起也一战成名,如日中天。回到鲁国后,吴起被授予鲁国上将军之衔。

但这之后,暗箭便来了。大臣们因妒忌吴起迅速飚升的人气,便联合向鲁国国君奏本:“大王,吴起为求名利,可以杀死有恩于他的发妻,实乃是虎狼之人。这样的人,只要为了更大的利益,还有什么不敢做的?还有什么人不敢杀的?”紧接着又有人上奏:“吴起在卫国求官无门,散尽家财,被人嘲笑。吴起恼羞成怒,便拔剑杀人,被卫国通缉。可卫国是我们的盟国,如果我们重用吴起,必将会得罪卫国。”后来,又有人说:“齐强鲁弱,我们胜一次不能证明什么。说不定还会导致齐国更大的报复。还不如干脆把吴起交给齐国,向齐王示好。”

群臣的上书,自然让鲁穆公有些疑惑,于是削掉了吴起的兵权。虎落平阳的吴起,又怕被抓到齐国去,无奈连夜出逃。

这个时候的吴起,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他听说魏国文侯比较贤明,就前去投奔他。但魏文侯犹豫不决,就征询大臣李克的意见,问:“吴起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吴起是个人才,但也是个既贪恋功名又爱好女色的人,可是若论起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不是他的对手。”

急于想扩张的魏文侯对吴起非常感兴趣,但还想亲自了解一下吴起,于是便接见了他。魏文侯在吴起面前故意说厌恶兴兵打仗。可精明的吴起早就洞察了魏文侯内心真实的想法,便非常坦白地对文侯说:“据敝人观察,大王心里所想与口里所说的根本不一致。魏国一年四季都在宰杀牲畜,以剥制皮革,日夜不停地制造刀剑矛戟;官车造得结实耐用,用它来打猎显然不够轻便。这一切还不足以表明大王究竟想要干什么吗?”

吴起的话,令魏文侯大吃一惊,低下头沉默不语。吴起知道说中了要害,于是便继续说:“如果大王准备这些东西真的用于防御或杀敌,而不寻找一个真正善于使用它们的人来驾驭,那就无异于拿雏鸡与老猫相斗,以小狗与猛虎相搏,勇气再可嘉,最终都免不了失败。往日承桑氏国君只知讲修文德,最后终于亡国;有扈氏一味穷兵黩武,也免不了灭亡。可见善于治国的明主必须文武兼备,政治要修明,武备也要加强,两者都不可偏废。对来犯之敌不予痛击,就是对本国不义;怜悯敌人的死亡,就是对自己不仁。我相信大王必定会成为一代霸主,而吴起是能够帮助您成就梦想的合适人选。”

吴起的这番言语,表现出了他敏感的政治观察力,因此魏文侯对他大为称赏,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吴起果然表现不俗,一战便夺取了5座城池。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起还表现出了亲民的一面。他特别关爱士兵,在任主将时,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之时不乘车骑马,与士卒一样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徒步行军,完全和士兵们同甘共苦。甚至,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便放声大哭。

有人不解地问:“你儿子只是个无名小卒,吴起将军可是大名鼎鼎,可他却亲自替你儿子吸吮脓液,这是莫大的荣耀啊!您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感慨地回答:“你们有所不知。当年吴将军替他的父亲吸吮过毒疮,结果他父亲在战场上只顾勇往直前,拼死杀敌,最后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真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这位老妇人说得没错,吴起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获得军心。吴起的这些行为,令将士的斗志和热情得到了极大鼓舞,往往每战必胜。不久,吴起又率领魏军夺回被秦国占领的西河之地,并在吞并中山国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鉴于吴起逐渐上升的名气和业绩,魏文侯对他更加垂青,并委以他头号大将军的重任。吴起也果然不负众望,屡建奇功,在魏文侯时期,他达到了名利的顶峰。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吴起一共指挥魏国打了大小战役72场,竟然创造了62场胜利10场平局的军事神话。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辉煌壮举,吴起也因此被人称之为百战百胜的战神,而他的《吴子兵法》也被当时的各国将军广为传诵。

作为威风八面的大将军,这时候可以说是他人生最鼎盛的时期,上有君王的赏识厚爱,下有黎民百姓的无限崇拜,出巡万民伏首,入朝带剑上殿,家中良田万顷,豪宅巍峨,交往的无不是当时名流、各国显贵。一时间,他享尽了名利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不过,正是因为自己的地位过高,也让无数人得了“红眼病”,想尽办法排挤他。但由于魏文侯的倚重,旁人暂时无可趁之机。然而,把命运押在一个人的身上,还是给他最终留下了隐患。

悲情史

树大招风。当吴起威风八面、享受最高待遇的时候,也是别人最嫉妒的时候。

魏武侯继任后,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并不关心国事,因此,政治上颇有头脑的吴起竟无用武之地,逐渐走了下坡路。

于是,早就对吴起有想法的相国公叔便决定给吴起施以颜色。他对武侯煽风点火道:“吴起是个干大事的人,而我国与邻近的其他强国比起来,实在弱小。我担心吴起很难长久地留在魏国。”武侯连忙问:“这如何是好?”

公叔见武侯果然中招,就笑道:“这事好办,可以用嫁公主的话来试探他。如果他想长期留在魏国,必定会答应迎娶公主;若他无意久留,必定设法推辞。这样,就可以验证吴起的真实意图了。”

武侯想了想,认为公叔的话言之有理,便慷慨答应:“好主意,就这么办。”

可是,未等武侯和吴起见面,公叔就先将吴起邀请到他的家中作客。公叔的妻子也是公主,按照公叔事先的安排,她故意在吴起面前十分骄横,对公叔更是轻视之至。看到此,吴起不免内心窝火:“公叔是国之相国,而公主不过是魏王女儿罢了。竟敢以公主之贵欺相国之尊,实在有些过分!”

两天后,魏武侯便向吴起提起娶公主一事,吴起先是惊讶,可是一想到公叔妻子那飞扬跋扈的公主模样,心里就凉了半截,自然婉言谢绝。

就这样,这位手握百万雄兵尚能游刃有余的大将军,却糊里糊涂地中了小人的暗箭。武侯见吴起推辞,疑心大增,不久便撤了吴起的大将军头衔。那些对吴起心怀不满的人,便伺机报复。为了避免更大迫害,吴起只好跳槽,再次远走他乡。

吴起经过辗转,来到了楚国,凭借辉煌的经历,一眼就被楚悼王看中,并打破干部选拔任用的常规,立刻任命他做了相国。吴起认为,终于迎来了可以实现自己鸿鹄之志的那一天。

既然有了做大事的平台,就要干出一番事业。因而,他开始对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亲自重新制定楚国的官制,削减了数百名政府冗员;大臣的子弟,不得再凭借关系而做官,走后门被彻底杜绝;同时,他还削弱大臣的威权,禁止大臣间结党营私,奖励尽忠职守不越权的官员;废除或抑制贵族的特权,迁徙贵族全家去偏远的地区开垦荒地,以充实那里的人口和促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王族成员,凡是与王族的血缘关系超过了五代,一律让他们自力更生,而五代以内的,斟酌考虑他们与现在王族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裁减俸禄;用所省下来的钱粮遴选国中精锐的兵士,朝夕训练,依据他们的才能,以确定分配给多少食禄,勇敢善战的士兵,待遇最为丰厚。就这样,全国的士兵无不互相竞争,楚国的军力陡然提升,各个诸侯国听说后皆感到威胁与畏惧。

但是,吴起的这种改革,却触及到某些集团的利益。尤其那些被减少俸禄的王族和大臣,对他恨之入骨,把他视作眼中钉。一时间,吴起成了所有个人利益被损害了的王族、贵族、大臣、官员的共同仇敌,他们每天到楚悼王那里诉苦、告状,攻讦吴起的人不计其数。虽然楚悼王依旧很信赖吴起,但危险正一步步朝吴起逼近。

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吴起再次面临魏国遭遇的境况。就在吴起准备进一步改革时,提拔他、保护他的楚悼王不幸离世。那些早就对他心怀不满的人没等楚悼王安葬,就向吴起实行了疯狂的反扑。尤其是那些贵族纠集起了部队,冲入了王宫。

眼见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吴起急中生智,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趴在尸体上,他认为这样一来,那帮人就会收手,可那帮红了眼的追杀者并没有因此而犹豫,而是用乱箭射之。就连楚悼王的尸体上也被射满了箭支,吴起大喊一声:“我死不足惜,但你们竟然这样侮辱大王的尸身,这是大逆不道,一定会遭到报应的。”说完气绝身亡,终年60岁。

可怜的盖世英雄,竟然以这样的结局走完了他辉煌与壮观、凄美与悲壮的一生。

评说台

吴起,学儒学而能用法,习兵书而能问政。作为卫国人,能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展现了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只用法而不懂法,只学儒而不懂儒,以及太过看重名利,导致了他荣辱兴衰的尴尬人生。

作为将军,吴起能率领弱小的鲁国,击败强大的齐国,又统领同样处于弱小的魏国,把同样处于强大地位的秦国打得20多年不敢猖狂,这的确是他一生的荣耀。尤其是他所写的《吴起兵法》,堪称能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

在政治上,吴起作为一国的相国,能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改革陋习,使楚国迅速跻身强国行列。因而他在政治上的建树,可以和后来的商鞅相媲美。但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军事天才、政治精英,却是一位性格裂变的人,其性格残忍、暴虐程度甚至可以用道德败坏来概括。这几乎颠覆了中国历史上的善恶评判标准。

因而,两千年来,人们在称颂他丰功伟业的同时,也强烈鄙视他的为人。尤其是在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年代,他过分的叛逆性格却为他的政治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或许正是这一点,才最终注定了吴起失败的政治生涯和悲剧性的个人结局。

事实上,吴起的才华,绝对胜过孙子。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极富才干的政治家。他智慧过人、胸怀远大,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但他也同时因为母丧不归、杀妻求将等劣迹而在品德上浸染了巨大污点。

吴起这种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虽然使他名扬天下,但也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虽然后世的史学家都认同吴起的能力,却鄙夷其人品,不愿宣扬他的事迹,这也正是吴起的名声远远不如孙子的原因。

商鞅——改写历史的变革英雄

人物志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本姓公孙氏,名鞅,因是卫国公族后代,又称卫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巩固了变法的成果。在秦国当相国10年,他推出了一系列政治变革举措,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身亡,商鞅被贵族诬害,秦惠王将其车裂处死。不过,他的变法依旧取得积极效果,实现了秦国的社会变革,确立了封建制度,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风云榜

如果要说一个国家怎样从饱受欺凌到称雄世界,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在年轻时受李悝等法家思想熏陶,并发誓要干一番事业,可卫国却极为弱小,不利于个人成长,于是他便跑到魏国,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手下做了一名门客,公叔痤很快便发现商鞅的才华,便想把他推荐给魏王。

后来,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来探视。公叔痤便趁机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他说:“商鞅年少有为,是个罕见的治国奇才,可以担当相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