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的军事战功,让韩信跻身军事家的行列,成为继孙武、白起之后最卓越的将领,尤其是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更是战争史上的杰作,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战争经典。由此可见,韩信是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功高至伟的大英雄,更是当之无愧的汉室元勋。
然而,当他帮刘邦打下天下后,他的悲剧命运也一点点上演了。
悲情史
当韩信为刘邦扫除政治障碍的同时,也渐渐引起了刘邦对他的警觉。
早在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刘邦便对他有所疑忌,不动声色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夺池,为汉王朝开创基业;另一方面,又用自己羽翼渐丰的实力一步步地排挤、贬低、蚕食韩信。
在楚汉战争时期,当韩信在北线破魏平赵、收燕伐齐之后,刘邦为安抚韩信,便设虚职,封他为齐王;等汉军兵围楚军于垓下,并最终彻底消灭项羽后,刘邦认为天下已定,就旋即又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旨在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这对韩信来说,无疑是“发配”。
后来有人密告韩信收留了楚将钟离昧,有蓄意谋反之心。这正好为刘邦惩罚韩信提供了口实,刘邦听说后,就命令韩信交出钟离昧,但韩信认为自己光明磊落,就没有理睬。
但此时的刘邦确实气得发狂,就想发兵征讨,但又苦于不是韩信的对手,就采纳了谋士陈平的计策,以“伪游云梦”为名准备突袭韩信,但韩信却还蒙在鼓里。
此时的韩信,也确实想见一下快到楚国的刘邦,又怕被擒,有人就献计说可杀掉钟离昧再去见高祖刘邦,高祖必定高兴,韩信就将此告诉了钟离昧,以便商议对策,钟离昧顿感大祸临头就自杀身亡。韩信无可奈何地拿着钟离昧的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便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的副车上。
到了这一步,韩信也只能仰天长叹道:“看来真如人们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已定,我等就该殉葬!”
可刘邦哪里还听这些?就以“有人告你谋反”之名,让人给韩信戴上械具,将韩信带回洛阳,实施软禁,但年轻时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心态倒变得十分平和,竟然利用软禁之际,和张良一同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182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
后来,刘邦因为查无实据,便将韩信做出处理,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但仍控制在京城。韩信深知刘邦嫉恨他的才能,就谎称有病而不上任。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就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的韩信推脱自己有病在身,就没有一同前往。实际上,此时的韩信对刘邦已经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早晚要死在刘邦之手,如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他暗中与陈■秘密约定,准备里应外合,由韩信做内应,准备在某一天的深夜假传圣旨,释放囚在牢里的所有奴隶和犯人,再干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然后共取天下。
然而,这个计划却不慎被吕后知道了。吕后闻之大慌,和萧何秘密商议,由萧何出面,设计骗韩信入宫。因萧何是韩信仕途的引领者,韩信自然对他未加防范,便跟着萧何来到长乐殿拜见吕后。
谁知宫里早已埋伏着刀斧手,吕后一见韩信,便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尽管韩信高呼萧何,但萧何早已避开。
吕后就尽数了韩信如何与陈■暗约谋反,如何欲害她和太子等罪,也不容韩信申辩,便令人用布把他兜起来,用竹签刺死。
就这样,一代名将就此殒命。但吕后并未就此收手,而是下令将韩信三族诛杀,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传荡千古,成为历史惨案。
评说台
韩信的悲情,正是封建时代的缩影。一个手握重兵又功勋卓著的人,自然会成为靠兵权起家的汉高祖的心头之患。
汉高祖之所以能君临天下,就是因为他手下“武有韩信,文有萧何,谋有张良”这样的“黄金组合”。
可当大汉已立,高祖当家,庆功宴的欢呼声还没有消失的时候,靠武力征服天下的高祖就开始考虑下一步棋的布局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在刘邦的心里,韩信最让自己放心不下。因为,韩信文韬武略,无人能及;手下雄兵猛将,战无不胜。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的韩信总爱居功自傲、讨价还价,不但具有抗衡的实力,还有抗衡的智慧,这才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最大隐患。
可政治上幼稚的韩信哪里知道,与高祖这样的政治家玩政治,那无异于自寻绝路。表面上看,韩信是死在吕后的手下,其实高祖是怕担上迫害忠臣的恶名而用的借刀杀人之计。对于韩信这样的元老级帝国元勋,没有刘邦的默许,吕后怎敢下手?所以,韩信的死完全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虽然韩信的结局并不好,但后世在评价他为建立西汉王朝所作的杰出贡献时,观点可说是几乎一致的。自汉迄今,两千余年,人们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汉司马迁说:“(韩信)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宋司马光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清人王鸣盛则更加肯定地说:“汉得天下,皆韩信功。”
时至今日,对韩信的评价依旧以肯定为主。霍印章先生认为:“观韩信的一生,他忠于西汉王朝的统一事业,对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追求王位,站在分封制的立场上,这是历史的局限,根据当时的条件,亦无可厚非,其被害冤死是值得同情的。
韩信杰出的军事天才和用兵艺术,是我国军事史上很珍贵的一份遗产,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研究,继承发展。”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状元丞相
人物志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3年),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1256年,文天祥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文天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文天祥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被元军囚禁时,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风云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文天祥20岁时参加乡试,获得了庐陵乡校第一名,使其父大受鼓舞,在第二年就让他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并在同年考中吉州贡士。
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他战胜病体,挥笔写下一篇《御试策》,语言犀利、切中时弊,文中提出了改革方案,并展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不幸的是,主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宋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时,看到这份卷子,对文天祥的才华大为吃惊,最后决定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连声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这段传说还有这样一个版本:因为卷子是密封的,宋理宗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便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文天祥的字。
就这样,文天祥成为权相贾似道的门生。但遗憾的是,还没有等文天祥进入仕途,他的父亲就在他考中状元的第四天不幸病故,文天祥便归家守丧3年。后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九月,忽必烈包围鄂州。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惊。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以避兵锋,这显然会影响到军心和民心。
文天祥这时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妖言惑众,罪大恶极,应斩首示众,挽回影响,并同时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可惜文天祥由于人微言轻,被理宗一口回绝,而南宋的朝政也逐渐变得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由于皇帝不听群言,又重新起用了奸佞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职,但朝廷认为文天祥是难得的人才,便将他降职到条件相当艰苦的瑞州任职。当时的瑞州曾因蒙古兵的蹂躏,几乎是一片废墟。文天祥到任后,采取一系列安民优惠的政策,筹集资金建立“便民库”,使得遭受战火洗劫的城市逐渐恢复了元气。
他还修复了一些如“碧落堂”之类的古迹,以发扬先贤的民族正气,鼓舞人民的爱国精神。就这样,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已逐渐显得生机盎然。
随后几年,文天祥又经历了数次政治沉浮,直到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又被委任为赣州知州。文天祥依然显示出他高超的治理才能,很快就将赣州的经济和民生状况提高了一个层次。
然而好景不长,元军大举南侵,致使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便紧急下诏,让各地官衙务必紧急行动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二话不说,便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并发动当地富翁集资,招募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迅速开赴临安。
宋朝廷大喜,便立即委任文天祥为平江知府,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令他驰援独松关。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沉浮,踏上戎马征途。但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然英勇作战,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发动的一次又一次冲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文武百官纷纷出逃。为了挽救衰败局势,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举行谈判,旨在与元军讲和。谁知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虽然占领了南宋首都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被宋军掌控。于是,伯颜就变换花样诱降文天祥,想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可文天祥宁死不屈,任凭伯颜口舌费尽、条件讲完,文天祥依然断然拒绝,伯颜无奈之下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可行至镇江,文天祥又利用敌人的细微疏忽,冒险出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景炎元年(公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任命为右丞相。
不过,虽然另立新王,但文天祥对一手遮天的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并且与同是重臣的陈宜中意见相左,于是便愤然离开南宋小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开府,指挥部队抗击元军,并先后与汀州、漳州、龙岩、梅州等地的抗元义军取得联系,共同坚持斗争。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对部队进行整顿,随后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
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全面展开。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先后夺回了会昌、雩都、兴国等地。文天祥的名声大震,分宁、武宁、建昌三县的英雄好汉,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也都纷纷前来主动接受文天祥的领导。文天祥就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其弟弟赵■继位后也移驻崖山,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但由于张世杰等人从中作梗,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
同年冬天,由于文天祥的声威,成为了元军进攻南宋的心头大患,于是元军便调集主力部队大举来攻。遗憾的是,文天祥在率部进行运动战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突袭,兵败被俘。文天祥便抱定以死殉国的念头,吞下了二两龙脑,但由于药力失效,而致自杀未遂,被押往崖山。
文天祥的被捕,由于其爱国思想的驱使,就注定了他人生的结局,他不会为了贪图权力和富贵而背弃自己的国家。也是这份大义,让他注定会走上一条悲情的道路。
悲情史
无论哪一个朝代,当权者都会对气节硬朗的忠臣无比钦佩,元朝也不例外。
当元兵擒获文天祥后,元朝非常想得到这位贤士。在文天祥被押往崖山后,元将张弘范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但是,文天祥义正辞言地说:“你的想法实在是荒谬,我自己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吗?”
虽然碰了钉子,但张弘范依旧没有放弃,多次给文天祥做工作,要其给张世杰写信。文天祥于是便将自己前不久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当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也大受感动,从此不再威逼文天祥。
不久,南宋在崖山海战中惨败,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跳海而死,南宋自此灭亡。张弘范便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感慨说:“哪个国家没有忠臣?”并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务必要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软禁在会同馆,再慢慢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后,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希望其认清形势、顺应潮流。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勃然大怒、连声呵斥,留梦炎只好尴尬离去。随后,元世祖又让早已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
文天祥双膝跪地,痛哭流涕,对赵显施礼后,说:“圣驾请回!臣万死不从!”赵显也无话可说,只得离去。元世祖得知后大怒,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枷锁,并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半个月,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个月,才给他褪下枷锁。
因为元朝对文天祥比较敬重,因此,审问文天祥的任务,交给了当朝丞相孛罗。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挺立,出于礼貌,只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这让孛罗感到受到了侮辱,便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至死不从。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作为囚徒,还如此狂妄,也太瞧不起本丞相了,难道你还看不清目前的形势吗?你到底想怎么样?”
文天祥昂首大笑,回答说:“天下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文天祥一臣不事二主,只求速死!”
孛罗听罢,不禁大发雷霆,说:“你想死?很简单,但我偏不让你死。我要一直关押你!”文天祥凛然正气,大笑一声,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你关不成?”
从此,文天祥便在狱中度过了3年。在狱中,他也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知道了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也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自然知道女儿的来信分明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改变立场,家人即可团聚。尽管文天祥心如刀割,但也不愿因妻女而丧失气节。
在狱中的这段日子,文天祥苦中作乐,写出了不少豪迈的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荡气回肠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完成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八月,元世祖在朝廷议事,突然问道:“在南方和北方丞相中,谁最有才能?”群臣皆回答:“北方耶律楚材天下第一,南人文天祥绝无第二。”于是,元世祖便下了一道命令,准备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将此信息告知文天祥,并劝说文天祥改换门庭,但被文天祥断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