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多形容教育得法。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这段感慨的话,后人据此有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循循善诱”,另一个是“欲罢不能”。我们在此单说“循循善诱”。上述这段话的大意思是:颜渊突发感慨,赞叹他的老师孔子说,我们老师啊,太崇高了,太高大了,你如果抬头看看看他,那是越看越高,简直就看不到他的头顶。他这个人不仅人格高尚,高风亮节,学问也非常深厚,你越钻研老师的学问,越觉得他厚实。你站在前面、后面看他,无论怎么研究他,总是琢磨不透。实在不知道他到底读了多少书,学问有多大,总之,他很博学。颜渊简直把老师神化了,他非常崇拜。他接着说,老师总是有办法巧妙地引导你,“循循然善诱人”,遵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性和道理,把你带上求学之路。
他广征博引,总是有办法引导到人文道路上,并且用礼来约束,听他讲学,让我们有“欲罢不能”的感慨。我颜回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着他学习,然后感觉收获很大,好像自己也建立了一套理论,觉得可以“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用靠老师了,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差得远哩。虽然跟着老师指点的路走,按照老师的精神做,但茫然无头绪,最终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的道德境界,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赶得上。做家长的都有体会,两岁左右的孩子靠的是形象记忆。比如说“打碎”这个词,孩子脑海中记忆的就是打碎东西的画面、形象,同样。“尿床”这个词,孩子的记忆也只是床上有潮湿的水这种形象,所以家长如果对两岁左右的孩子着急、甚至使用暴力,那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如果你告诉他,孩子,你今天晚上千万别再尿床了,再尿就没有衣服换了。他偏偏就尿了。父母应该循循善诱,鼓励孩子说,孩子,有尿就哭好吗?如果你告诉孩子,把那个茶杯拿过来,递给爸爸,千万别摔碎了,偏偏就摔碎了。你应该说,孩子,把那个茶杯递给爸爸,抓紧了,抓紧了,慢慢地,哎,就这样,递给爸爸,孩子果然就抓紧了。
做家长的老埋怨孩子逆反,其实不是逆反,是你在强化孩子的形象记忆,是你方法有问题。孩子幼儿园时期,自律性自觉性和控制力差,就需要慢慢地培养,道德方面的教育,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一生为人的准则。所以平时大人的行为要格外严谨,榜样更重要。智力方面的教育以讲故事为主,读书也采用智力玩具,以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为主,不强制。因为只有孩子喜欢并采纳,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在孩子遇到困难或缺乏自觉性的时候,以鼓励为主,并举出孩子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小孩的自尊心也很强的,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变化,在爱的前提下,尊重其情绪和对事物的选择,如不能同意或满足孩子的选择和要求时,应将原因向他讲明白。总之,多些耐心,少些简单粗暴。平时更不能以大人的心态和情绪,反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艺术的精髓。“循循”讲究教育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由浅入深的状貌,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
“循循”呼唤教育的预设,没有事先精心的准备、精密的思考,哪来“循循”的魅力?“循循”要关注人的成长规律,如果教师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哪来“循循”的魅力?“诱”者,启发引导之意也;“善诱”指善于启发,擅长诱导,体现了教学艺术之境。循循善诱可谓教育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教育者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不是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自我展示,浮躁跟风,花拳绣腿,而是因材施教,真心加耐心。有位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时候,叫学生读课文,一学生把“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
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怎么办?老师没有责怪学生粗心大意,而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拨草寻蛇”这个词,让读错的同学上台分别表演“拔草”和“拨草”动作,然后告诉学生,“拔草”,一般是用双手去拔,而“拨草”一般是手拿来棍去“拨”,因此,“拨”比“拔”字多了一根木棍,右边是“发现”的“发”字。接着,老师让学生想象林冲“拨草寻蛇”的招式,然后和洪教头“把火烧天”的招式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洪教头“把火烧天”招式是打对方的头盖骨,欲置人于死地。而林冲“拨草寻蛇”招式是打对方的小腿骨,是点到为止。通过“拨草寻蛇”和“把火烧天”的比较,突出林冲比武点到为止的高境界,由词之义达人之品之境地。反观这一教学案例,就很好地体现了“循循善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