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对该成语的解释是,泛指为正义或理想而献出生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格言。意思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有高尚志向节操与道德的人,没有为苟且求活命,而拋弃操守,损害仁德;只有牺牲生命而成全正义和仁德。按照孔子的说法,志士仁人把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为了“仁”,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牺牲生命。朱子解释说,“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孔子以“仁”为最高伦理原则,自汉代以来,“仁”居“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又以“仁”为诸种美德的概括,赋予恭、宽、信、敏、智、勇、孝、悌等多方面的内容。仁的含义很广,“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以“仁德”处人。我们所熟知的“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皆出于这个“杀身成仁”的义理和超道德的伦理概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为理想和正义不惜生命而“杀身以成仁”,体现不屈的人格和坚韧的民族气节。南宋的覆亡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统治集团为了保持苟安享乐的生活,不惜对金称臣割地,步步退让,最后更把锦绣河山俯首帖耳地送给元人。但是,江西吉水人文天祥为了挽回覆亡的命运,寸土血战,百折不挠,直到战败被俘,仍然誓死不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出不和元统治者妥协的精神。
文天祥在《即事》一诗中写到“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国破家亡之际,他毅然地负起了“存亡国,继绝世”的艰难责任,用他的诗来说,就是“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自叹》)。他赴北营议和,不仅敢于和气势汹汹的元丞相伯颜作面对面的斗争,“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纪事》)而且在敌营里痛骂了投降元人的南宋大臣贾余庆、刘巴等,然后从容就义,临死前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三国演义》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里,描写刘备部将张飞入川,经过激战,终于擒获巴郡太守严颜将军。严颜面对张飞全无惧色,威武不能屈。张飞见严颜立刻改变态度,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最终义释严颜。严将军投降以后,利用他的威望号召他镇守各地的手下也投降,让张飞得以飞速进军,并且深得刘备的欣赏。
后来严颜老当益壮,在汉中大战中协助另一位老将黄忠,败张郃,斩夏侯渊,大破曹操军,立下赫赫战功。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严颜将军没有投降。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四句诗分别讴歌了四位古代著名的忠义烈臣(相对于文天祥的年代),为首的就是严将军严颜。历史上的严颜在战败被俘后,毅然以身殉国,完成了他“断头将军”的誓言。文天祥为此写诗表达其敬仰之情。志士仁人在生死关头,不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宁愿牺牲自己。有人说,这个“仁”,很不好,叫人去求死,去自杀,不尊重生命,藐视人权。这样理解就误会孔老夫子的意思了。“杀生成仁”没有这个意思。南海先生解释得很好,“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其实是点出了圣人此句的精髓。仁者有心,杀身不足惜,可次之,皆为成其“仁”。“志士仁人”中的“志”古解作“知”,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孔子这里所说的“杀身”并不是盲目地牺牲情绪,而是一种有所为的自觉行为。需要注意的,儒家在这里提倡的,不是“杀身”,而是“成仁”,孔自要强调的就是“仁”的至高境界。“杀身”的目的,不是作秀,而是自觉地实践“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