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6323100000028

第28章 见危受命

《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指在危难关头,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说,子路问孔子,老师,什么样的人才能叫成人--也就是全人,全才?孔子说,全才,这样的人太难找了。第一要有臧武仲那样的聪明才智,那样高的智慧;第二,要有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意气平和,不发火;第三,要有卞庄子那样的勇敢,连老虎都敢刺杀,做事异常果断,富有大侠之风;第四,要有冉求那样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境界,文章写得也漂亮,还要有高度的礼教修养,这几样都具备,也勉强可以算是全才了。但是现代的时代不同,人心不古了,国家大才、全才的标准呢也不一定要求那么高了,我看今天的人,只要能做到三点,也可以成为全才了。

即: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能够多想想这事是否违背义;接受任务和派遣的时候,碰到危险,宁可牺牲自己;无论过去多长时间,无论经受怎么样的考验,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兑现,这样的人,也可以算全才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厚,有味则馨;言不在多,醒世则经。有人说,西方现代很多杰出领导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曾经在企业危急时力挽狂澜。1999年为美国最大的经济繁荣期,可雅芳的股票一落千丈,下跌50%,公司很不景气。这个时候,钟彬娴见危受命,她果然不负众望,公司在她的改革下,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当记者们问到她为什么有如此决心的时候,钟彬娴认真地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她念四年级的时候,钟彬娴非常渴望拥有一盒120色的画笔,父母亲与她达成协议:如果她考试成绩全部得A,父母就给她买一套120色画笔。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温习功课,错过了不少生日派对和观看网球比赛的机会,那年年底,她向父母交上了一分全A的成绩单,她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画笔。钟彬娴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事。

父母亲早早就在我脑海里灌输了要取得完美成绩,就必须努力奋斗的道理。我希望获胜,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都希望取得成功。”《财富》杂志记者评述说,一个在孩童时代已经会为了一盒画笔而放弃一年玩乐时间的女性,她为了公司的成功,还有什么不可以付出的呢?见危授命,人臣之职。在美国首都市中心的宪法大街上,矗立着美联储大楼。在格林斯潘上任之前,这个机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从未有过今天如此重大的影响。危难之际不辱使命,他运筹帷幄,刚柔并济,冷静应对,泰山崩而色不变,麋鹿兴而目不瞬。他说,人生旅程的种种变动,都会给你的财富带来大的冲击,应该把这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总能化险为夷。他认为无德必亡,惟德必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格林斯潘屡战屡胜,成为一名处理世界危机的真正管理者。格林斯潘这一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他连任美联储主席十几年,以其前任从未有过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左右着美国证券业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的运行,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轨迹。有“金融君主”、“经济沙皇”之称。

格林斯潘的投资理念是公认的成功经验。格林斯潘不仅在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且是金融证券业的“超人”。格林斯潘的投资哲学中特别强调理性。以他的观点来看,赚钱的秘密不在于冒险,而是要避免风险。耐心等待,宁静致远。格林斯潘的投资哲学中特别强调理性,他曾说中庸之道是唯一使他感到舒服的投资策略。具体来讲,就是投资时;受他人的影响而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实质价值而非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基础。“格林斯潘总结他自己的哲学是:永远不要损失。”南怀瑾老先生的书中曾经讲过隐士的品格。相传历史上的隐士,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物,大多都是“视富贵如浮云”,所谓:敝履功名,薄视帝王而不为的角色,同时,又说他们的学问、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浮云富贵,敝履功名,所谓“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们历史上所推崇的圣帝明王,如尧、舜、禹、汤等人,都为之礼敬景仰有加;换言之,凡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无论为政为人,最顾忌的,便是隐士们的清议和轻视。

到了秦汉以后,司马迁作《史记》,特别点处隐士一环的重要,把他和谦让的高风合在一起,指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因此他写世家,便以《吴太伯世家》作点题;他写列传,便以《伯夷列传》作点题,尤其他在《伯夷列传》中,借题发挥,大发其历史哲学与人生、世事哲学的议论,比他的自序,还要进一层,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学的观点,强调隐士思想的背景,与其崇高的价值。南怀瑾还讲到了隐士们“见危受命”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如汉高祖时代的商山四皓。所谓皓是头发都白了的老头子。从秦始皇时候就当隐士不出来的四个老头子,学问很好,名气很大,道德很高,可是不出来。到了汉高祖的时候,年纪很大,须发都白了,被尊为四老。汉高祖当了皇帝,礼请他们出来,他们不答应,后来刘邦要立太子传位时,宫中发生了一个大问题,汉高祖想把吕后所生的孝惠帝--当时的太子废掉,改立他所喜欢的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几乎成了事实,结果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就告诉吕后,除非孝惠帝--当时的太子把商山四皓请来,汉高祖就不敢废太子了。

吕后果然叫孝惠帝以卑辞厚礼把商山四皓请来为上宾。汉高祖见到了这个情形,就告诉戚姬,太子党羽已成,连自己请不到的商山四皓都请来了,改立如意为太子的事免谈了。以汉高祖这样的英雄人物,却被四个老头子摆布了一下。为什么呢?难道以他流氓的态度,还真怕这几个老头子武功高吗?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隐士的巨大力量。一直到近代袁世凯想由总统变成皇帝,也是受过这种影响的。在那个时代,也有类似的“商山四皓”,如南通的张状元,开始当袁世凯老师,后来袁世凯要当皇帝,他是不同意的,当然中间的过程还有很多,所以隐士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政权上,勉强等于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就是不同意主义,既不反对,又不赞成,就站在旁边看。诸葛亮也曾经是隐士,在南阳隐居种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选择明主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选择到一个不好的主子,那是很难过的事,就像一个女人不小心嫁了一个中山狼那样。诸葛亮后来出山选择了刘备,而没有选择曹操。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有云:“受任于败军之间,奉命于危难之际,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诸葛亮投靠刘备时,可以说刘备还是家徒四壁。刘备寄人篱下,又被排挤,到边防“下乡”。后来遇到曹操趁势而下,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才华充分发挥出来了。先是关羽意用事,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也不听诸葛亮苦劝,后来兵败白帝,老本几乎亏干。诸葛亮只好暗中叹息:“大汉数已尽,不可挽矣”。五虎将先后过世,外有魏、吴虎视眈眈,内有东州集团、益州集团并不是太服他们,就算是刘备的荆州集团也未必都听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一个知识分子,用以前的话说,知识分子一般是需要附着在统治阶级的皮的,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独立为侯。他受刘备重用和重托,作为一个忠诚的知识分子,他的确是有理由感激不尽,这是他的命。诸葛亮的一生其实是操劳的一生,他只能鞠躬尽瘁了。其实诸葛亮已经知道蜀不能撼动大魏。他六出祁山,其实也是以攻为守,对刘备有个交代。很多人主张防守土,不要征伐,因为力有限,而且会使生灵涂炭,诸葛亮搁国不下三顾茅庐的面子,“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在诸葛亮身上充分体现了。魏延由于不知道虚实,一味地认真进取,让诸葛亮的老脸没搁,结果中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