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6323100000044

第44章 三纲五常

《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泛指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一套伦理道德标准。这个故事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世“,30年为一世,引申为朝代,十世就是十代。唐朝之后,佛教进入中国,于是有了”三世“这一说法。什么叫”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儒家则称为”十世“。子张说,老师啊,以后十代的事情,可不可以预测到?孔子说,别说十代,一百代以后的事情都能够知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商朝沿袭的夏朝的礼;周朝,沿袭的是商朝。有的改变,有的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叫”经“,改变了的叫”权“。”经“就万古不变、天经地义的东西,比如生老病死等,”权“是什么?秤砣。称东西时为保持暂时的平衡,才移动一下,这叫权宜之计。圣人当然懂得经权之变的道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解释,他认为”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夫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三纲“为绝对领导权。汉·王充《论衡·问孔》中说:”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此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礼记·乐记》中有一段话:”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孔颖达对此作了如下注解:”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者,按礼纬含文嘉云,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董仲舒并且认为,王者能够认真实行这五常的道理,就一定能够得到天的保佑、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统治扩大到遥远的地方,使百姓享受安乐和幸福。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有人总结说,这叫三条纲领、五项永恒原则。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孔子曾经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们看《水浒传》中描写的好汉们一般都不爱女色,提到某人喜爱习武,往往同时附上一句”不爱女色“之类的话。如晁盖”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体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可怜那些女人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之流都是出身草根,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想有爱却被描写成不守妇道,寡廉鲜耻的淫妇,她们的被杀是替天行道,维护道德的必然结果。无论自己遭遇多么不幸的婚姻,即使像潘金莲嫁与了”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爱“的武大,也必须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必须奉行三从四德。三从四德的最早的雏形出现在东汉时代的《女诫》,其作者为汉朝文学家班彪的女儿班昭。《女诫》有《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七篇。在《妇行篇》中,提出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四德;其他篇章中也提到了了夫父舅姑叔妹等姻亲之间的相处之道。什么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潘金莲们所有的反抗都落得悲剧的下场。

”三从四德“是后世的儒者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上进行的规范要求。于是,有人把”三纲五常“清算到孔子的头上,天地良心,孔子从来没有说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是乱扣帽子。孔子不是三从四德的发明者。五四时期,把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作为打倒孔家店的两大罪状,实在冤枉了孔子。这样说,是不是就意味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一无是处呢?不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等封建死板观念,使得妇女的地位异常低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妇女却只能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这样的悲剧至今发人深省。但封建社会人伦纲常也并非全是糟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所体现出的长幼尊卑的秩序也不该一概否定。现在社会进步了,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伦纲常了?不是的!社会再进步,经济再发达,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说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等,都不能丢。孝顺为齐家之本。这个观念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别以为有了自由,便可肆意任性。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都管不住了,便以为可以追逐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了。那样的”自由“只能让我们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