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看上去是言辞巧妙的意思,往好处理解就是能言善道,往坏理解就是花言巧语。令色呢,往好处理解就是懂事,会看人脸色;往不好处想就是虚伪讨巧,钻营拍马。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成语”巧言令色“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慎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虽然短,字不多,但是也很值得好好地分析一下。巧字大部分是指高妙、聪慧、灵巧、美好之意。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甚至和言在一起时,诗经:巧言如簧。亦是指言辞巧妙动听,犹如笙中之簧。这些都是指好的事物。令字亦是指好的、善的。诗经: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郑玄:令,善也。所以令色亦当指美好、和善的神色态度。巧言、令色这两个字面上都是好的辞,为何在此180度大转弯,成了孔夫子批评的行为了呢?学过中文的大概都知道”巧言令色“是个带些贬义的成语。巧言令色,关键是”巧“、”令“。非不言,不巧言;非不色,不令色。
巧言,必修饰太多,离心音(意)必远,即所指飘浮得太远。令色复如是。巧言,是花言巧语的意思,其本质是伪,毫无诚意。这里的”巧言“可不能理解为巧妙的语言,巧妙的语言,是有诚意的且具有很高艺术技巧的语言,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或沁人心脾、感人至深,其本质是真。”令“本义是美好的意思,我们从恭敬的角度出发称别人为”令“。如称他人之父为令爱,称他人之母为令堂,称他人之子为令郎,称他人之女为令嫒。而”令色“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一副讨好谄媚的脸色。巧言令色其实是一种与人沟通的习惯性方式,现代流行的所谓成功学、演讲与口才、销售技巧之类的培训课程,不就是要巧言令色吗?如果你是领导或者客户的话,你是喜欢表达能力强而且能善于理解你意图的人呢,还是喜欢拙于表达,或者不屑表达,缺乏沟通而自行其是的人呢?现在社会如果你不巧言令色,就很难建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你不成功地推销你自己,推销你的思想,推销你的品格、推销你的产品你的才能,你就很难在事业上走向成功。
怎样处理好这一矛盾呢?有必要说一下这句话产生的背景,也就是说,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宰予经常跟夫子抬杠,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予问孔子:有仁者告诉我说这口井有仁义所在,那我是否应该拜它为老师呢?孔子回答:怎么能这样提问题呢?君子可能会一时被你耍弄,但不会永远被你陷害,可能一时被你欺骗,但绝对不会永远被你愚弄。)所以夫子对他的印象很不好,便说宰予”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在另一场合又说宰予”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这是《论语》中很少见的重复。其意大概为:如果一个人常说些好听的话,摆着讨好的笑脸,他很少真能做到”仁“。宰予刁难夫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夫子只是反问宰予,不服三年之丧”于汝安乎“?宰予答以”安“,夫子喃喃曰”汝安则为之“。宰予得意而去,夫子痛心曰”予之不仁也!“”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这不是仁不仁的问题了,简直是不齿于人了。
宰予既曾从夫子于陈、蔡受厄,自然为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弟子中还有所谓的”十哲“,宰予也位忝其中。夫子曾于回忆中感慨地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以这样说宰予得到了作为夫子弟子的所有荣誉,怎么会从鲜仁到不仁,最后变成了朽木粪土?不就是”巧言令色“、”利口辩辞“吗?孔子的意思是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内心不一定善良,要警惕。事实上,孔子的话即使在今天也很有警示意义,甜言蜜语的人往往不太可靠,一点也不诚恳。因为这样的人很可能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表面上做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这样的人当然是小人。所以孔子才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谄媚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义道德的。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如此阿谀奉承,就不是仁的表现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心怀叵测,君子不齿。君子往往和气谦恭、不卑不亢、以诚为本。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他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如何做到在巧言令色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是溜须拍马,不是毫无原则地顺从讨好,这就是中庸的学问了。既要掌握语言技巧,又要把握说话的时机。巧言令色并不是教人孤高自傲,巧言令色并不代表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巧言令色的人一样可以有品。
如果巧言令色只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可以让你获得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圈子,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政府机关做事,如果你没有熬到一定的地位,没有身居高位的亲朋故友,又做不到巧言令色的话,那你的前途也不好办了。如果是在家庭内部,夫妻两个都是拙言逆色,那么也不太好,只要有一个人能巧言令色的话,创建一个和谐家庭应该就问题不大。茅于轼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花言巧语的人往往心怀不良。这句话真正是经验之谈。可是遗憾的是还有另外一句话,与其相对,也是经验之谈。这句话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话说的是假话总要戳穿的,但是拍马屁的假话却例外。因为人都喜欢听好话。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看,虽然大家都知道,花言巧语的人并不可靠,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听花言巧语。而对大实话却不喜欢。有些人因为说了大实话,被一顿痛骂。
但是他们却”屡教不改“,还是在说实话。因此也就继续挨骂。就群众自己的利益而言,不应该光听好话,不顾事实和道理。这样的群众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把社会推入危机。到头来大家要自己承担听从花言巧语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我这里强调的是要会听,不要上当受骗。要懂得忠言逆耳,更要防止受花言巧语的骗。尤其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官员,围绕在其身边的人更是从他的发迹学了乖,知道升官发财的唯一道路就是拍马屁、讲好话,领导的缺点错误是万万批评不得的。既然当了官,那就不是人而是神,神怎么会有错误呢?有人评论说,古往今来,那些清官良吏,爱讲真话实话的仁人志士,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于是巧言令色,投其所好,即使开展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得学会明贬暗褒,假批实扬,使被批评的人如”醍醐灌顶“,一舒服就舒服好几天。于是,人们只好将假话、空话说得漂亮些,”巧言令色“成了裹上糖衣的砒霜,一直到那些喜欢听好话的官儿们吃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