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6323100000048

第48章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这是广为人知的一个成语。《新华成语词典》上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去做。现实中人们说话,经常说“凡事宜三思而后行”,“凡事必须三思而行”等,意思是,做事不要轻率,要多想想、多权衡利弊,然后再去做。一次两次的考虑还不够稳妥,要想了又想,把所有可能碰到的风险都要考虑到,要三思,把所有可能引起麻烦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到万无一失了,才去做。我们今天把“三思而行”看成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这个成语也成了褒义词,与之相反的词“鲁莽行事”则是贬义词。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古人的“三”,不是实数,意思是多。季文子这个人做事,向来多次权衡利弊,多次思考,然后再决定。

孔子怎么评价呢?孔子说,“再”思就可以了,想两次就够了,三次反而犹豫不决,最后可能导致什么事也干不成。朱子对这句话的注解是,“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图多次之为尚”。君子贵果断,不图多思。“三思而后行”,没有必要,两思就可以了。《易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在变,好坏、是非、善恶、利害、优劣等所有这些都是“相对”论,不是“绝对”论。相对总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两思将利与弊都权衡到了,如果一定要三思,那就成了矛盾的统一了,统一了之后还是矛盾。如此一来,没完没了,永远没有结论了。什么事也不敢做了。比如说,奥运会期间,报纸为了提升档次,编辑向一个知名作家约稿,能约到很不容易。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约来之后,值班领导一看,作家的文字天马行空,不少话说得不太对劲,发还是不发?不发,编辑约来名作家的稿不容易,但那是编辑的事,由他去解释好了,这是一思;在奥运会期间,发了就有可能挨批评,这是二思;不发一点问题没有,这是三思。三思之后,决定撤稿。于是约来的稿件就这么被“枪毙”了。过了一天,一看,这篇被“枪毙”的稿件在竞争对手的媒体上刊登了出来,于是,又想,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是不是过于小心了?所以,孔子主张,一件事情到手之后,考虑一下,再认真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再来个第三次考虑,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做了。谨慎从事非常应该,再谨慎也很有必要,如果谨慎,再谨慎,再再谨慎,那就过分谨慎了,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甚至神经质。过分谨慎反而容易紧张,忙乱出错。生活中,我们想想,你是喜欢同大器的朋友交往,还是喜欢同经常变卦、犹豫不决、过分小心的朋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