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里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指有智慧而外表看上去愚笨,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指很愚蠢。春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文公、成公之时,武子在卫国辅助君王做事。文公这个人很重“文”,民风淳朴,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被治理得非常和谐、美好,武子的智慧看不出来,很无为的样子。但等到成公上台后,再也没有文公那般温和,成公非常无道,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成公把国家都丧失了。在如此的乱世,武子这个臣子尽心竭力,出面为成公周旋,不避艰险。一般人在这个时候避之唯恐不及,而他却能在这个时候保全自己还辅佐君王,孔子感叹说,武子的这种“愚”我们比不上。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我们现在一说“愚不可及”,意思是这个人的脑袋是榆木疙瘩,不开窍,太笨了,成了骂人的话。或者看上去挺聪明,其实最愚蠢。
印度有一则动物寓言说,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狐狸,偶然在一个书生的房外听他读《王论》,后来它一直听完,并领会了其中如何为王的道理,因而雄心勃勃起来,也想做动物之王。它先臣服了几个比它弱的狐狸,在它们的拥护下,又一步步征服了所有的狐狸,成了狐狸王。接着又依次使别的动物纷纷称臣,鹿们、狼们、虎们、大象们、狮子们也不知被哪个狐狸用什么花言巧语说服了,都尊它为兽中之王。这狐狸还不知足,想讨这个国家中美丽无双的公主为妻子,它便派手下向国王下战书,如果不把公主尽快送给它,它就率所有动物向国王进军。国王吓坏了,但他的相国足智多谋,劝国王应战,条件是让动物界先派狮子队打头阵。到了双方开战的日子,相国率领的军队都用棉絮塞上耳朵,个个手执火把,那只狐狸骑在一头大象上,挥手让所有的狮子们冲锋陷阵。狮子本是兽中王,它一吼叫,万兽惊畏,狮子们见了火把,一齐仰天狂吼,所有的动物都吓得纷纷狂奔。
那只狐狸听见狮王的怒吼,吓破了胆,从逃跑的大象身上掉下来摔死了。不用说,动物们不战而溃,人类大获全胜,狐狸自以为聪明,结果呢?可笑而荒唐!不是大智若愚,而是真正很愚!其所作所为无异于螳臂当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狐狸看上去最聪明,其实呢很愚蠢。孔子说,“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有的人聪明得不得了,整天患得患失,忙忙碌碌忙算计,到头来却还是一场空。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耍小聪明的人和武子这种愚人比起来,后者更值得尊重和欣赏。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反而是笨笨的,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不是有个成语叫什么大智若愚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老子还说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说话,他往那一坐,你就能受到感染。宋朝大知识分子范仲淹在《蒙以养正赋》中有云:“知我者谓我愚不可及,不知我者谓我智不足称。
”愚不可及,是怎么被演绎成贬义词的?不得而知,大概因为社会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后,聪明人比“愚人”更能“适者生存”吧。这不由让我想起另一个同样被异化的成语:风马牛不相及。我们现在理解成,风、马、牛这三者没有什么关系,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系。其实在古人那里不是这个意思。风,什么意思呢?牝牡相诱谓之风,公的和母的牛马,在一起互相引诱,叫做“风”,类似今天“风情”、“风骚”的意思,《诗经》中“国风”的“风”也就是这个意思,男欢女爱。什么叫及呢?就是碰到一块。在古书《国语》里,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是,“发情的马和牛是不会交配的”。春秋时著名霸主齐桓公在某一年的春天出兵侵蔡。齐国纠合了鲁、宋、陈、卫、郑、许、曹,连同本国共8个诸侯国家的兵力,南下攻打小小的蔡国,一举而将之击垮。然后,齐桓公命令联军继续南进,讨代楚国。部队进入楚国的陉(在今河南郾城县境)时,楚成王派出代表,到前线去向齐桓公责问道:“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我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这段责问的话,大意是说,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发情走失了,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到你们竟然兴师侵入我国领土,不知你们师出何名?这就是成语“风马牛”的出处。当时,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出来回答楚国的责问。当然,侵略的真正原因是说不出口的,便强词夺理,说了一通。楚国见对方人多势大,真打起来,未必能胜;齐国也只不过争个面子,并不想打败楚国。于是,双方便表示愿意结盟和好,事情就算这样结束了。这件事发生后,后世遂用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来比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没有关联。如汤显祖《南柯记》有文曰:“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类似容易被误用的成语还有“七月流火”这个词,是说天气转凉,而不是说天气很热。可是现代用这个词汇来描述天气炎热的,已经屡见各类报刊杂志。其他比如空穴来风、差强人意、每下愈况,等等被“反用”或者“误用”的情况也不少。单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该多了解传统文化,否则自己的母语都有被异化甚至弱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