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6323100000008

第8章 《论语》中的成语·教育学习篇(一)

《论语》中有不少说明行为原则和方法的成语,被后人总结为成语,广泛地使用和传播。所谓成语,指的是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和短语,特点是约定俗成,意思呢?往往不局限于字面。很多成语的形成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我们口语中经常使用,但有意无意地曲解其的意思,忘记了它的本意。比如说,三教九流,现在一说这个成语,想到的就是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物,或者各种行业。“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和道教。“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

看电视、报纸,越来越多的传媒以谐音来做标题,广告商更是喜欢,如此一来,泛滥的谐音成语标题或者广告,混淆了很多中小学生的视听,诸如什么“咳不容缓”、“首屈一纸”、“酒负盛名”、“一网情深”、“默默无蚊”、“百闻不如一键”、“一戴添娇”,当报纸的编辑从电视广告上模仿来这种糟蹋汉语的做法,并把它用于做编稿件的标题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制止,相反还得到了来自报社领导的肯定,语文老师听了,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了!当成语在哭泣的时候,任何对传统文化、对我们“母亲”负责的人,都不该再做推波助澜的事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我们也不要糟蹋成语了。正本清源,让成语回归原来的意义,已经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

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你是否通读了《论语》,《论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别的不说,就说我们在口语中经常使用的诸如“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等,皆来自《论语》。怎样让《论语》变得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稳,宁静才能致远,要默默地在心里记,在心里领会,不要心存外务、好高骛远。做学问的志趣在于永不厌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孔子很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处处留心、事事留意,默默地观察和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说的对我有用的话,我随时记下来,我求学问就是这样,永不厌倦。

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懂。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学习永远不满足,形容好学上进。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终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个谦虚的人,谨慎的人,从来不骄傲,不自以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低调,但唯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是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赞赏,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可以这么说,在“好学”方面,孔子自信再无第二个人能够与他媲美了。对孔子而言,学习是他一生中一种“不亦悦乎”的快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孔子的子贡这样说他的老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论语·公冶长》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予不过睡了个懒觉而误了听课,孔子就骂他是烂木头一块。

现在理解了,大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好学,一个不好学的人,能有出息吗?《大戴礼·劝学》里有句话:“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孔子太好学了,他受不了学生自由散漫,吊儿郎当。《论语》开篇就是谈为学,谈求知。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为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乡党》),别人笑他既然博学晓礼为何还要“每事问”,他回答说,好问正是“礼”呀(《八佾》)。按《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孔子的学问表面上似乎仅是“博学多识者也”(《列子·仲尼》),然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学问就是靠日积月累学来的。有一次,我和两个朋友聊天。看到一只蟑螂,一个朋友问我:知道蟑螂另外一个名字叫什么吗?我说不知道。朋友说,叫小强。

蟑螂为什么叫小强呢?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我孤陋寡闻,说不上来。另一个朋友说,蟑螂在东北话里叫“老张”。我笑了。方言真有意思。聊天中,就见出了真学问。在《论语·子张》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夫子燕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后来,“学无常师”就成了一个成语,意思是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善于向各种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就是了。古人有句话说,“学无常师,惟德所在;恩无所私,唯德所亲。”孔子就像可爱的小学生一样,什么都好奇,都留意。关于学习和学问,孔子讲得很多,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好学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做学问的道理,不是死守书斋,不是去死读书,而是要注重现实人生的做人与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住的房子也不必太安逸,总之不要把精神过多地用在物质享受上,要学会给精神生活留一片芳草地,做事要“敏”,不要拖延;说话呢,则要“慎”,言多必失嘛,这样的人才是“有道”,这才叫正,才是好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