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孙膑投效的齐国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他将遇到哪些人呢。就让我从头说起,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生的齐国。
田氏代齐的初期,因为人心未定,政权不稳,所以那个时候齐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睦邻友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齐国都是尽量和邻国维持和平。再后来,田家在齐国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动用齐国强大的国力争霸,与新兴强国魏国之间摩擦就多了起来。
但是,由吴起训练出来的魏军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公元前380年后的七年间,齐国和魏国发生了三场大战,全部失败。魏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七雄之首。
改革求发展,成了齐国的当务之急。
而这个重任最终是由田午和田因齐父子来完成的。
田午,谥号齐桓公。但此齐桓公非彼齐桓公吕小白,两者只是用了相同的谥号而已。田午是在公元前374年靠发动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田剡(yǎn)上台的。
田午的事迹记载较少,但他却干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那就是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校——稷下学宫。
那个时候,由政府来开办学校,尤其是这种讲授高等知识的学校,还是非常前卫的。以往传授知识,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贵族家里请老师到家里给自己的儿子上课,另一种就是私人办的私塾,招收弟子学习。而由政府来开学校,这在当时还是第一次。
稷下学宫都请过那些老师呢?太多太多了,几乎当时著名的学者,诸子百家各派人士都来这里任教过。我只要说两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个学府有多牛了。
一个是荀子,另外一个是孟子。尤其是荀子,他曾经三次当过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校长),主持学校的工作,总结学术成果。
把这么多学者和专家请到稷下学宫来,他们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凑在一起免不了要吵架斗嘴皮子。高雅一点说,就是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田午在这当中绝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更不会因为哪一方抨击了自己,就把那些人给哄出去。田午办学校的原则就是“学术自由”。只要你有本事到稷下学宫来,无论你的流派、观点、思想倾向,也不管你的国籍、出身、年龄、长相、高矮、胖瘦,都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任何人都不得阻止。
谁肚子有点看法不希望表达出来呢?所以这个办校原则一出台,对全天下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富吸引力的。各个学术流派,不管张三李四,三教九流,有点思想的都愿意到这里来发表见解,与人辩论或是交流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学术观点更加丰富。
所以,稷下学宫在整个战国时代都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天下最优秀的学府。它极大地促进了“诸子百家”各流派的繁盛。宋代的司马光就评价稷下学宫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那么田午设立稷下学宫的目的是什么呢?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培养人才。以往诸侯任用一般是“招募”,到社会上去招聘。但这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招聘来的人才往往在数量或是质量上差强人意。这好比是到野外摘野果,山上今年自然生长了多少果子,不管优劣,你也只能摘多少果子。
而田午开办高等学府,等于是在自家种了一片果园。他请了天下最优秀的学者来当老师,为齐国培养批量的人才,相当于是请了最好的果农,来为自己培育大量的果子。这样一来,齐国任用的人才就能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自己的要求了。
这个学校还有另外一个用处,那就是为国君提供政策上的咨询。说简单点,就是给国君当智囊团。国君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为难的地方,找稷下学宫的老师咨询一下,或许就豁然开朗,知道国家的政策方针该怎么制定了。
公元前457年,田午去世,儿子田因齐即位,他就是历史上闻名的齐威王。孙膑来投效齐国时就是他在当国君,孙膑是在底下打工。
田因齐是一位很特别的君主。说他特别,不仅是因为他颇有作为,还因为他有一段与楚庄王一模一样的经历。
什么经历呢?
做过“昏君”。
我不知道是不是史书记载的错误,还是历史上的惊人巧合。田因齐刚当上国君那会儿,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然后有大臣来劝谏他,问:“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田因齐回答:“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就重新振作了起来,把朝政处理得滴水不漏。
这和楚庄王的经历实在是太像了,就连这“一鸣惊人”的问答都几乎一模一样。
我这里就不对先人的记述妄加怀疑了。也许田因齐君臣都了解楚庄王的事迹,便在自己身上重新“翻拍”演绎了一遍,来了个齐国版的“一鸣惊人”。
不过,田因齐玩了一回“翻拍”,在其后又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那就是搞改革。按历史课本的说法,便是适应战国初期列国改革的潮流,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从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去除奴隶制弊端、完善封建制法律……一些枯燥而又重复的东西我就不说,这里就说一说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改革措施。
第一个,就是田因齐派出了不少亲信到各地暗访调查,切实掌握每个地区治理情况。齐国的朝堂历来有一个弱点,就是造谣小人很多。他们是见钱眼开,只要有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会在国君面前不停地说好话,或者是不停说某个人的坏话。当初,晏子就吃过他们的亏,自己在阿城做官做得好好的,硬是被一帮小人说得一无是处。
如今,相同的情况又出现在了田因齐的面前。身边的人老是在说即墨地区的长官不是个好官,贪污受贿、不懂治理;他们却夸赞阿城的长官政绩卓越,是个百年一遇的良才。但田因齐没有相信。
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派去暗访的亲信向田因齐报告,即墨地区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发,百姓生活安定,政治清明。相反,阿城土地荒芜,百姓贫困,而且防务松弛,经常被赵、卫两国侵扰。田因齐又让人对此细细调查,结果发现,即墨的长官因为不愿向中央的人行贿,所以被人诽谤;而阿城的长官因为买通了国君身边的近臣,所以被这些人大肆吹捧。
得知真相的田因齐大怒,他连忙下令召集全国72县的长官到临淄来开会。在会上,他当场下旨重赏了即墨的长官,称赞他刚正不阿,能力突出,是为官的典范。然后田因齐下令将阿城的长官和那些经查证受贿的近臣全部逮捕,公布了他们的罪状,对他们施以最严厉的烹刑。
此举一出,齐国上下为之震动。再也没有哪个地方长官敢做官做得马虎了,因为他要提防着自己辖区是不是被有国君的人暗访。而那些朝廷的近臣向地方索贿的现象也大为减少。齐国的吏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个,便是田因齐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田因齐曾将《司马法》作为齐军的规范教材,用以提升将士的军事素质;此外,他还增加军费开支,为军队提升装备。而在军队改革当中,他颁布过最最重要的一条措施,便是奖励军功,规定士兵在战斗结束后可以凭自己斩杀的敌人人头数来领取相应的赏钱。三条措施齐下,齐军在素质、装备和士气上,再次获得了极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