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着力于改革之外,田因齐还尤其重视发掘和重用人才。而这些人才当中,有两位我们是不能不提的,他们也是孙膑在齐国将要遇到重要人物。
一位名叫淳于髡(kūn)。
淳于髡先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他了。齐国想要拯救孙膑时,他就被派作齐国到魏国的使者,给禽滑打掩护帮助他救走了孙膑,
而淳于髡真实的身份其实是稷下学宫的老师,史书上称赞他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也就是说淳于老师脑子灵光,口才一流,是优秀的外交人才。
不过,这样一位外交人才,他的出身并不是很好。“髡”在古语中是指一种剃光头的刑罚,用来惩罚和羞辱那些干过不光彩事情的人。淳于髡以“髡”为自己的名字,说明他和孙膑一样是罪犯出身,过去应该干过偷鸡摸狗之类的事,被施以髡刑而被登记在册。所以,淳于髡年轻的时候是属于无赖混混之流的人物,是蹲过班房的。
淳于髡过去不仅品行不佳,而且还是个穷光蛋,全部家当凑在一起,估计只够吃几顿饭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他去偷东西了)。幸好他后来改邪归正,终于有人家看上了他,招他做姑爷。但是这个“姑爷”不是普通的姑爷,而是上门姑爷,入赘的。当上门女婿在当时是相当让人看不起的事情。因为在男权社会,有点钱的男人都想着三妻四妾,让女人围着自己转,谁会愿意低三下四地“嫁”到女方家去呢。所以,去入赘的男人会被周围人看做是无用、低贱的人,遭到鄙视,社会地位低下。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稳定边疆,就曾把中原许多入赘的男人连同罪犯一起发配到南方的偏远地区居住。
去入赘会让人看不起,但是淳于髡没有法子,他很穷,但他也需要能讨老婆,有女方看得上自己已经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他还能奢求什么?于是,淳于髡答应了这门婚事。
当了上门女婿,还有过不良前科,淳于髡却并没有因此而自卑。相反,他更加地勤奋好学,热心奉献社会。通过了层层考试,他终于有幸进入了稷下学宫,加入了教师队伍,被人尊称为“先生”。
淳于髡学问高、口才又好,所以在被国君询议的时候表现突出,获得了较高的评价。田因齐父子都很信任他,经常听从他的谏言。田因齐做昏君的那段日子,向田因齐询问“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这个问题的人,正是淳于髡。
田因齐即位的第八年,楚国出动大军攻打齐国。齐军不敌,田因齐便决定向赵国求援,而求援使者的这个任务便交给了淳于髡。
淳于髡领受这个任务后,去查看了田因齐要他带给赵国的谢礼,发现不过是黄金百斤、车马十乘。淳于髡便仰天大笑了起来。
田因齐感到奇怪,问淳于髡说:
“先生认为寡人的礼物太少了吗?”
淳于髡回答说:
“不敢。”
田因齐又问:
“那先生笑什么?”
淳于髡说:
“臣刚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却祈求神灵保佑他来年能五谷丰登,粮食堆满家。我觉得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却很多,所以就笑话他了。”
聪明的田因齐一听就明白了,淳于髡是在暗讽他送给赵国的谢礼太轻了。只是由于淳于髡想给国君留面子,故而没有明说。
田因齐便将礼物加到了黄金千斤,白璧十双,车马百乘。淳于髡带着这些礼物去赵国游说,成功地请来了救兵。楚军只好撤退了。
淳于髡完成了使命,田因齐高兴地在宫中摆宴席请他喝酒。在酒桌上,田因齐问淳于髡:
“先生的酒量怎么样?”
淳于髡回答说:
“臣的酒量是视情况而定的。君上赐酒给我喝的时候,身边有执法的官员,我喝不到一斗就醉了;父辈的客人亲自来我家,我向他们敬酒祝寿,也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很久没见面的朋友来访,高兴地聊天,大约喝了五六斗就醉了;参加乡里的聚会,和大家下下棋,玩玩投酒壶的游戏,哼哼歌,喝了八斗也就醉了;如果一直到夕阳西下,主人将我留下送走客人,我脱下衣服,闻到女子的香味。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最高兴,可以喝一石酒。所以有人说酒极生乱,乐极生悲,什么事都是一样。”
田因齐从淳于髡拐弯抹角的话里听出了其中的含义,知道这个家伙又是在劝谏自己,劝他不要沉迷酒色,贪杯误事。于是田因齐下旨不再举办长时间的酒宴,减少喝酒的次数。
淳于髡历经齐桓公、齐威王和齐宣王三代国君,都获得了三代君王的尊重。而他在稷下学宫兢兢业业,培养了许多学生,桃李满天下。相传他去世之时,曾有三千多名弟子为他送葬。
第二位名叫邹忌。
学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邹忌这个人。课本上有一篇选自《战国策》的文言文,题目叫《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事说的是邹忌是个身材高大模样俊秀的大帅哥。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臭美地问他妻子说:“我同城北的美男子徐公比,谁更帅?”
他妻子回答说:“您简直帅呆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但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帅?”
妾说:“徐公怎么能能您比呢?你是天底下最帅的”
第二天,邹忌接待了一位远方来的客人,在闲聊的时候邹忌又忍不住臭美起来,问客人说:“我同徐公比,谁更帅?”
客人说:“徐公没你帅。”
后来,邹忌碰见了徐公,他仔细地看了一下对方,觉得自己并不比徐公帅气。他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得远了。
邹忌就开始琢磨这件事了,到了晚上不睡觉,躺着还想这件事。终于,他悟出了一个大道理,认为:“我的妻子说我帅,是偏爱我;妾说我帅,是害怕我;客人说我帅,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第二天上朝拜见了国君,把这个道理分享给了田因齐,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他们一定会奉承您,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由此看来,大王您会受到很深的蒙蔽!”
田因齐对邹忌分享的道理表示赞同。不久,他就下了一道旨意说:“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寡人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寡人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批评国君还能受赏赐,这个好处大家都愿意拿。所以这道旨意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了,宫门前的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田因齐根据他们提的建议,一一耐心做了改正,使政策和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渐渐减少了。几个月以后,虽然不时地还有人偶然来进谏,但已经比往常少了。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因为田因齐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
考虑到《战国策》经常夸大史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田因齐主政达到毫无可批评之处的程度,这是不合常理的)。但是田因齐能从谏如流、知错就改,这个优点还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邹忌身上的一些品格。首先,我们肯定他是一个爱琢磨的人,思想很有见地,能向国君提出正确的建议;其次,我们也看出他是一个相当自恋的人,一个没事就问身边人自己帅不帅的人,他的自恋和骄傲真不是一般的高。而邹忌自恋的性格后来给孙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个我们后来会说到。
课本在选取这个故事时候,并没有交待邹忌当时的身份。邹忌能如此随意地向国君分享自己的心得,他必然是和田因齐的关系是极好的。
而邹忌的身份是田因齐的国相。
而他当上国相仅仅是源于他为田因齐弹了一次琴。
说是田因齐即位之初,还在当昏君的时候,邹忌和许多有责任心的大臣一样,想方设法向田因齐劝谏。
一天,邹忌称自己是高明的琴师,进宫求见田因齐。他对侍臣说:“听说君上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来为君上抚琴。”
侍臣禀报了田因齐,田因齐一听很高兴,便立即召见邹忌。
邹忌走进了内宫先是听田因齐弹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
“好琴艺呀!好琴艺……”
田因齐便问道:
“寡人的琴艺好在哪里?”
邹忌回答说:
“臣听君上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臣听君上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君上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臣叫好呢!”
邹忌接着又说:
“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
田因齐说:
“先生,你的道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通晓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
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
田因齐见邹忌如此这般,生气地说:
“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
邹忌答道:
“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君上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臣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君上要三思。”
田因齐高兴地说:“说得好!”
不久之后,田因齐便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始认真处理政事。而他对邹忌借弹琴来劝谏一事印象很深,觉得此人是个栋梁之才,便将他提拔为国相。
在齐国,邹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中,他是说话最有分量的一个人,田因齐的许多国家决策都与他有关。
不过,邹忌高高在上的地位却因为孙膑的到来而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