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全鉴
6846700000072

第72章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原典】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①,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陈馀怒曰:“张黡、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馀。陈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②,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馀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馀、张耳遂有郤③。

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④,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国。

陈馀客多说项羽曰:“陈馀、张耳一体有功于赵。”项羽以陈馀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而徙赵王歇王代。张耳之国,陈馀愈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馀乃使夏说说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扞蔽⑤。”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馀。陈馀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陈馀已败张耳,皆复收赵地,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⑥,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陈馀乃遣兵助汉。汉之败于彭城西,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

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⑦,谥为景王。

【注释】

①壁:营垒。这里是驻扎、安营扎寨的意思。

②印绶:印信,象征权力。

③郤:缝隙。这里比喻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怨恨。

④雅:一向,素来。

⑤扞蔽:用来遮挡和保护的屏障。

⑥傅:辅佐。

⑦薨(hōnɡ):帝王死叫薨。

在这篇列传中,主要记述了张耳、陈馀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的故事。

当初,张耳、陈馀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等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真诚地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态度是那样乖张、暴戾呢?

作者通过这种前后不一的处世态度,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性格转变过程,发人深省。造成这种结局的真正原因是,两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利益才走到了一起。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是择友的最高标准。如果只是为了相互利用,终究不可能长久。真正的友情,很少被本能的欲望与利害权衡所驱使,因为它是心与心亲密地接触相撞而产生的,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强烈的共鸣,它是一种摒弃了其他任何目的的纯信赖的感情。朋友当然有许多种,亲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真正的朋友,是能够互相理解、信赖的朋友。假如我们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即使只有一两个,那也将是人生巨大的财富,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不朽的力量与最大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