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童谣与儿童发展
6862000000014

第14章 童谣与儿童认知发展

任何一个作为个体的人,自从产生自我意识起,就自觉地把自己和世界分成两部分:我——世界……人类的一项宿命就是努力缩短“我——世界”的距离,甚至完全弥合,当然绝对的弥合是不可能的,否则人类自身也就走到了尽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成为“我”的永恒的人生进路,而走上这条路的第一步就是格物致知,进入对世界的认知……

毫无疑问,人类认知世界的通道有千千万,而童谣无疑是所有通道中充满乐趣的一条:唯其有趣而特别有效……儿童在自己或与他人(父母、老师或伙伴等)或念、或唱、或玩童谣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展开对世界的认知……

认知的第一步就是为世界命名……当然,对于任何人而言,世界的出发点是他自己,在任何年龄段,人都将发挥命名的主动权,建构属于他的自我世界的新名物……但对儿童来说,他的首要任务不是建立自己的一套命名系统,而是融合到他所在的语言集团中,识记早已被命名了的世界……

我们随便举一首浙江童谣:

斗斗虫,嘟嘟飞,

飞得麻雀要肚饥;

小麻雀,管屋里,

大麻雀,含食起……

含来给小麻雀吃,

刮洁哩!刮洁哩!

——岱山《斗斗虫》

这是舟山岱山的一首童谣,只要是听得懂岱山方言的当地儿童,一听到这首童谣,就会立刻随着童谣所唱的歌词认知一些最基本的动物命名(如“麻雀”、“虫”……)、动作命名(如“飞”、“管”、“含”、“吃”……),还包括形态命名(“大麻雀”的“大”和“小麻雀”的“小”等)以及声音命名(“嘟嘟”、“刮洁哩”等)……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准备,儿童立刻可以展开认知操作,构拟本首童谣所描绘的事件:飞来飞去的斗斗虫惹得麻雀肚子饿,大麻雀为小麻雀抓来斗斗虫,小麻雀吃得不亦乐乎……再进一步,儿童可以分明感受到这首童谣所分泌出来的浓浓亲情——尤其是最后小麻雀“刮洁哩,刮洁哩”,吃得如此之欢快——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岱山儿童只要念过这首童谣里的“刮洁哩,刮洁哩”这一象声词,就会终生难忘……

当然,识记命名的任务在认知中只是基础性工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童谣的广阔天地里,儿童何以扩大自己的认知圈,增添自己的认知量,为一生的认知进程汲取来自童谣的资源……

第一节 由童谣认知植物

“自然界中的草木鸟兽,是儿童日常耳目所接触的东西,因之有许多儿歌是将草木鸟兽之名联缀而成的……这种联缀而成的歌词,论理是很容易失掉文艺的风趣,成为记账式的文字,但是事实上却大出我们的意外,不仅思想新奇,而且句调流利,这种艺术手段真令人佩服……”【1】由这种“艺术手段”创设的童谣世界为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向自然的密门……我们不妨将植物列为第一门……唱童谣,认植物,各地均有……拿花来说,有杭州市江干区的《季花香》为证:

正月里梅花阵阵香,

二月里杏花暖洋洋,

三月里桃花喷喷香,

四月里蔷薇竞开放,

五月里石榴红如火,

六月里荷花香满塘,

七月里凤仙是七巧,

八月里桂花满园香,

九月里菊花堆得高,

十月里芙蓉小阳春,

十一月山茶满树开,

十二月腊梅黄灿灿……

这首童谣为儿童展示了一幅一年四季的花谱:上面明明白白地标注出什么季节开什么花,而且告诉儿童每种花各有什么特质:或形态,或颜色,或香味,或激荡在人们心头的温馨美好的感受……童谣的歌词句句通俗上口,儿童边游戏,边念唱,仿佛走进了一个美丽大花园,一朵朵花,自然地绽放于儿童心灵的花园里了……

当然也有比这复杂的“花歌”,如江山县的《十二月花名》:

正月里来梅花香,古人春调大家唱,

十二月花名真好听,请君听我唱分明……

二月里来杏花淡,甘罗十二为宰相,

周瑜十三为都督,太公八十遇文王……

三月里来桃花红,百万军中赵子龙,

文武全才关云长,连环巧计是庞统……

四月里来牡丹扬,辕门斩子杨六郎,

百岁挂帅杨令婆,桂英破阵坐中帐……

五月里来石榴红,蒙正落难爬窑洞,

买臣泼水把妻休,方卿见姑拍琴筒……

六月里来荷花香,磨房产子李三娘,

别妻从军刘智远,箭射白兔咬脐郎……

七月里来凤仙妙,鲁班起造洛阳桥,

观音大士来作法,四海龙王来早朝……

八月里来桂花香,莺莺小姐烧夜香,

张郎月下偷交情,红娘丫头园粉场……

九月里来菊花金,萧何月下追韩信,

霸王乌江自刎死,杀死韩信是妇人……

十月里来小阳春,潘金莲戏西门庆,

王婆贪财来牵马,药死武大命归阴……

十一月里来山茶开,唐僧西天取经来,

悟空保驾前头走,除妖灭怪见如来……

十二月里来腊梅新,巧判阴阳包文正,

张龙赵虎马前行,狸猫换子断假真……

相比上一首《季花香》,这首童谣糅合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这些典故和传说虽然与四季之花并无必然联系,只为押韵之需,却可使儿童在游戏中唱玩童谣时获得对自然花事和历史传说的双重认知……

相反,非常简单的也有之,如唱最常见的各种蔬菜开花的:

油菜花开黄如金,

萝卜花开白如银,

茄子花开满天星,

蚕豆花开黑良心……

——杭州市江干区《油菜花开黄如金》

春天的田野或菜园里,油菜花、茄子花触目皆是,这首童谣总共才四句,有三句唱花色,而且都用了隐喻手法:黄如金,白如银,黑良心;有一句唱花开的形态,而且也用了隐喻手法:茄子花开满天星……

也有极有趣的花事童谣,往往以花喻人,或以花事喻人事:

三月三,

荠菜开花结牡丹……

牡丹姐姐要嫁人,

石榴姐姐做媒人……

桂花姐姐来梳妆,

荷花姐姐做衣裳……

梅花姐姐做伴娘,

兰花姐姐送嫁妆……

鸡冠花,抬花轿,

紫荆花,放鞭炮,

牵牛花,吹喇叭,

凤仙花,敲锣鼓……

花轿抬到哪里去?

抬到白果树下结亲家……

——杭州市上城区《三月三》

每一朵花就是一个人啊,他们正在忙着娶亲结婚呢……生活中如此平平常常的花,被这首童谣这样一渲染,被赋予了多少童趣啊!如果孩子们边唱边演,可将一个百花世界演绎出多少浓郁而生动的人情!

拿花事来做游戏,在童谣中比比皆是,如余姚和相邻的慈溪两地都有《荷花荷花几时开》,安吉则有《六月荷花蓬蓬开》……安吉的这首童谣的歌词较长:

侬朵荷花几时开?

我朵荷花正月开……

正月勿开几时开?

正月勿开二月开……

二月勿开几时开?

二月勿开三月开……

三月勿开几时开?

三月勿开四月开……

四月勿开几时开?

四月勿开几时开?

四月勿开五月开……

五月勿开几时开?

六月荷花蓬蓬开……

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歌谣卷》所收录的这首童谣的附记文字可知这是一首游戏歌,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游戏时,小朋友手牵手围成圆圈,中间蹲着一位小朋友……圈中小朋友唱道:‘侬朵荷花几时开?’拉圈的小朋友齐声答道:‘我朵荷花正月开……’一问一答把歌唱完……然后,圈中小朋友站起来向一对手牵手的小朋友(代表锁)问:‘这把什么锁?’被问的小朋友随便回答:金锁、银锁、稻草锁、****锁……圈中人立即开锁,一直把锁全部开了,才算胜利……”这首童谣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题只有一个),而且采取一次次否定的过程,最后才给出正确答案,仿佛儿童一边玩着童谣,一边等着荷花开——正月不开,二月总开了吧;二月还不开,说三月开;三月又不开……在游戏的一路上,蹦蹦跳跳地等来了荷花的开放……在游戏中认知,在认知中游戏,真是乐淘淘,知悄悄……

秋天到,百果熟,孩子们开始念《百果谣》:

青果两头尖,宁可买荸荠,

荸荠干窄窄,宁可买甘蔗,

甘蔗节打节,宁可买果桔,

果桔青啊青,宁可买生姜,

生姜辣牙齿,宁可买桃子,

桃子一点红,宁可买蒂红【2】,

蒂红麻舌头,宁可买老菱,

老菱剥出象元宝,买来买去买呒告【3】……

——舟山市定海区《百果谣》

宁波唱的水果谣,与舟山相类:

正月里客多又多,赚来铜钿【4】买青果;

青果两头尖,宁可买荸荠;

荸荠扁窄窄,宁可买甘蔗;

甘蔗节打节,宁可买广桔;

广桔八瓣生,宁可买桃子;

桃子半边红,宁可买水菱;

水菱两角弯,宁可买钓红;

钓红大舌头,宁可买石榴;

石榴象牙齿,宁可买梨头;

梨头呒吃头,宁可快快走……

——宁波市江东区《正月买水果》

尽管最后“宁可快快走”,似乎什么水果都没吃到,其实这首童谣把各种常见水果的外形特征都描摹得栩栩如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水果博览会”,可大大扩增儿童对水果的认知界面……

第二节 由童谣认知动物

动物是儿童的最爱,对儿童来说,在唱玩童谣中认知动物、亲近动物更是一项乐不可支的精神事件……较简单的动物童谣有:

斗鸡鸡,鸡鸡啼,

斗虫虫,虫虫爬,

斗鹅鹅,鹅鹅飞,

斗蝴蝶,蝴蝶嘟啷嘟啷飞过溪……

——义乌《斗鸡鸡》

鸡鸡、虫虫、鹅鹅与蝴蝶,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鸡啼,虫爬,鹅与蝴蝶双双飞,这些也都是动物世界的最基本的风景,而一旦放入童谣里,却变得逼真而可爱,就有特别的韵味,低幼儿童听过一遍就可能牢记于心了……

有唱小羊的童谣同样逼真:

年纪不算大,

胡子一大把,

头上两只角,

身上有白毛,

见人妈妈叫,

最爱吃青草……

——长兴《小羊》

儿童一听到这首童谣,可能马上会说:小羊真的就是这样的耶——下巴上有长长的胡子,头上有两只尖尖的角,满身都是白白的毛,还有那咩咩咩的叫声——这太符合儿童对羊的认知了!儿童唱唱玩玩,边唱边玩,俨然成了小羊的化身……

下面一首唱的简直就是鸡的生命史:

母鸡下蛋团团圆,

公鸡养大叫五更;

二十零天孵出仔,

双眼迷迷头低低……

头上尖锥带一把,

下身爪耙带两支;

硬地碰着教子啄,

软地碰着教子披【5】……

做鸡(来)时怕竹狗【6】,

又怕老鹰打半天;

好心主人相照顾,

三顿粮草来充饥……

——平阳《鸡》

有一首唱虫的童谣,更可谓“虫子大聚会”了:

正月梅花带雪开,螳螂摇船叫姨娘,

红冠蜻蜓中舱坐,蚂蚱弟弟把篙撑……

二月杏花白如银,铁胡蜂出外叫郎中,

叫得少年蚂蝗就驾到,螟蛉子姑娘要看病……

三月桃花处处红,蜜蜂开出茶馆亭,

“梁山伯”哥哥来洒水,“祝英台”妹妹把客迎……

四月蔷薇朵朵开,车水虫出门客人请,

今朝来个姑娘灰蟞虫,明朝来个嫂嫂是虻蝇……

五月石榴一点红,洋蝴蝶歇在花当中,

蟋蟀弟弟双脚跳,黄知它狂徒笑发狂……

六月荷花透水长,蜻蜓寡妇哭青天,

灶壁鸡独自困,蝉娣哥哥树上蹬……

七月鸡冠紫笃笃,田鸡贪色进房门,

癞蛤蟆婆婆亲眼见,吓得媳妇落了魄……

八月里桂花阵阵香,有意听蝈蝈偷婆娘,

蟑螂虫喊了呒介事,私情搭识纺织娘……

九月金菊连地黄,出兵打仗蚂蝗忙,

蜗牛背壳来布阵,千万个蚂蚁逃进城……

十月芙蓉领小春,青壳田鸡要嫁郎君,

今有乌鸦来做媒人,萤火虫小官来拎灯……

十一月麝香开不完,蠼螋吃酒豁拳赢,

红头百脚来咬一口,灰老虫跑来捋头颈……

十二月腊梅冷清清,壁虱白虱要开店堂,

店里潮虫上柜台,壁虱白虱强往铺上蹬……

——长兴《三十六个虫》

儿童唱玩这首童谣,仿佛唱着走进了一个虫子动物园——在不同的季节里,动物园里开放着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虫子爬出来,扮演一出出精彩的“人间喜剧”:撑船看病开茶馆,请客狂笑树上蹬……怎能叫儿童不欢呼雀跃?尽管篇幅较长,但对儿童来说,玩唱这首童谣真是其乐无穷,获益良多……

第三节 由童谣认知日常事物

日常事物,特别是日常生活用品,是童谣吟唱的经常性内容,也成了儿童认知的普通而有益的资源……如龙游的《谜面歌》:

高高山头一蓬老芥菜,

千年万年噎勿畏【7】……

高高山头一只破蒲笼,

千年万年端勿动,

灌汤挂面桶……

高高山头一个小后生,

放污【8】放得满脚杆,

一头癞子满天星……

高高山头一块白石塔,

坐又坐不得,立又立不得……

这首童谣名为《谜面歌》,让儿童猜四种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第一个,“高高山头一蓬老芥菜,千年万年吃不完”——说的肯定不是“老芥菜”,那“永远吃不完”的像“芥菜”一样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噢,对,是茶叶——孩子们在这样的肯定、否定中进行着猜谜活动,在意趣盎然的游戏中对世间万物获得新的认知路径和认知体验……猜谜尚在继续,余下的几则谜语的谜底分别为灶头、蜡烛和豆腐……

奉化有一首《连环猜谜歌》,也是通过猜谜的方式,使儿童获得对日常事物的认知,其新颖之处在于猜谜是连环的……

大小一尊菩萨,

辫子短撮撮,

跳到半空,

连翻打滚……

听这四句,儿童很容易猜出谜底是“炮仗”(或“鞭炮”)……不过歌词还没结束:

炮仗,炮仗,

二头会响……(铜鼓)

铜鼓,铜鼓,

全身白肤……(冬瓜)

冬瓜,冬瓜,

二头开花……(双连枕)

枕头,枕头,

气通二头……(火管)

“两头会响的炮仗是什么?”——不是炮仗,是铜鼓!

“全身皮肤雪白的铜鼓是什么?”——圆圆的身材像铜鼓,长着白白的皮肤——原来是冬瓜!

以此继续推进,可长可短,这就是连环猜谜歌……儿童正是在一环紧接一环的猜谜活动中,对谜底所指称的事物有了更有趣从而也更深刻的认知……

与上述猜谜歌不同,类似于下面衢县的这首问答歌则在一问一答中将儿童对日常事物的认知视野大大扩充:

“树上嘎里【9】东西叫?”

“知了叫……”

“知了为嘎【10】会叫?”

“知了是有钳的……”

“蟹有钳为嘎勿叫?”

“蟹是在水里的……”

“蛤蟆在水里为啥会叫?”

“蛤蟆嘴大……”

“畚斗嘴大为嘎勿叫?”

“畚斗是毛竹做的……”

“箫是毛竹做的为嘎会叫?”

“箫洞多……”

“米筛洞多为嘎勿叫?”

“米筛是圆的……”

“大锣是圆的为嘎勿叫?”

“大锣是铜打的……”

“锁是铜打的为嘎勿叫?”

“锁是有心有翼的……”

“公鸡有心有翼为嘎会叫?”

“公鸡是碗菜哇……”

“番蒲(南瓜)是碗菜为嘎勿叫?”

“番蒲是圆滚滚的呀……”

“窟臀是圆滚滚的为嘎勿叫?”

“窟臀是两爿的呀!”

——《没完没了的问答》

问答的形式似乎最能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在问答的来往里,似乎什么都可以问,而回答未必科学,却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开了儿童的眼睛、耳朵,为他们注入鲜活的认知之源……这样的例子很多,而问答所涉范围之辽阔,江山的《十八对》似乎可算作一个典型代表:

什么天上三分白?天上下雪三分白……

什么天上一点红?日出东方一点红……

什么天上颠倒挂?北斗七星颠倒挂……

什么天上金色笼?祥云遮日金色笼……

天上珊瑚何人栽?天上珊瑚王母栽……

地下黄河谁人开?地下黄河龙王开……

哪个骑驴桥上过?张果老骑驴桥上过……

哪个游玩月中来?唐明皇游玩月中来……

洛阳大桥何人造?洛阳大桥鲁班造……

何处看见祥云走?洛阳桥上祥云走……

何人千里京娘送?赵匡胤千里京娘送……

何人推车陷桥头?郑子明推车陷桥头……

何人能知天上事?玉皇能知天上事……

何人能知万家人?阎王能知万家人……

哪个能知山中鸟?凤凰能知山中鸟……

哪个能知水中鱼?龙王能知水中鱼……

什么先生堂中坐?教书先生堂中坐……

什么先生登高山?地理先生登高山……

什么先生走四方?算命先生走四方……

什么先生卜凶吉?神汉巫婆卜凶吉……

什么开花节节高?芝麻开花节节高……

什么开花结两条?豇豆开花结两条……

什么开花上结下?花生开花上结下……

什么开花水面生?莲蓬开花水面生……

实际上,《十八对》并不是刚好十八个来回,而可以触景生情随意提问,回答也无一定,可以说,这样的问答歌是儿童认知日常事物的大宇宙……

第四节 由童谣认知数字

儿童从开始记事起,父母亲就扳着指头教他们数1、2、3……他们也慢慢地认识了3个指头、3颗糖、3个人……表示的都是3——自此,儿童开始萌发数字的概念……但从萌发数的概念到对数形成完整而正确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儿童如果只是一味地接触某些数字的堆积,而不和其他充满吸引力的事物结合一体,他们对识数的兴趣就会顿然大减……童谣中的“数数谣”是数学和文学的结合体,是一种用文学的样式来表达数字概念的特殊童谣……依赖于文学的禀赋,数数谣就成了一种特别符合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数字认知资源……正如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所说的:“数数在儿歌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说是目的,指的是数字一旦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便由抽象或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引起幼儿兴趣,并把它们识记下来,从而达到学会数数的目的……说是手段,指的是数字也可用来组织游戏,给幼儿带来快乐,并可以将各种事物、各种知识串联、汇集起来,以达到识物启智的目的……”【11】

在浙江童谣里,数数谣非常丰富……有一类是教幼儿认识数字的书面形体的,如:

1字像根大扁担,

2字像鸭游水塘……

3字弯弯像花瓣,

4字像旗插山岗……

5字像钩挂秤上,

6字像梨挂树上……

7字像把大锄头,

8字像个大葫芦……

9字像个捕虫网,

0字圆圆像鸡蛋……

——东阳《数字谣》

这首《数字谣》通过象形的方式,把0~9共10个数字的“长相”用日常习见的事物进行像形比拟:“0”像一个鸡蛋,“1”像一根大扁担,“2”像一只在水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7”像一把大锄头,“8”像一只大葫芦……多么形象生动!这首童谣找到了数字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内在相通性,为儿童开凿了一条认识数字形体的引人入胜的通道……

有的数数谣是将数字和蔬菜瓜果结合一体,如武义的《对数谣》:

我说一,谁对一,什么菜叶扁又扁?

你说一,我对一,韭菜茶叶扁又扁……

我说二,谁对二,什么菜儿有香味?

你说二,我对二,香菜、芹菜有香味……

我说三,谁对三,什么菜叫马铃薯?

你说三,我对三,土豆也叫马铃薯……

我说四,谁对四,什么菜儿象个球?

你说四,我对四,花菜圆圆象个球……

我说五,谁对五,什么菜儿圆又长?

你说四,我对四,茄子菜儿圆又长……

我说六,谁对六,什么瓜儿带有刺?

你说六,我对六,鲜嫩黄瓜满身刺……

我说七,谁对七,什么菜儿甜又大?

你说七,我对七,三伏西瓜甜又大……

我说八,谁对八,什么瓜儿长又鲜?

你说八,我对八,条条丝瓜长又鲜……

我说九,谁对九,又脆又甜有没有?

你说九,我对九,又脆又甜莲花藕……

我说十,谁对十,什么红红绿绿最好食?

你说十,我对十,番茄红红绿绿最好食……

这首童谣并不是特为数数而用,数字只是起兴,以引出所咏之物……但这首数数谣采用对歌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中将数字的序列配上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瓜果,将数字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对接,引领儿童在朗朗上口的吟唱中自然习得数字符号……

我们发现,绍兴县的数数谣特别丰富,现举三首为例……第一首:

一品果,

二粟蒲,

山(三)里果,

水(四)【12】蜜桃,

五香干,

绿(六)豆糕,

七巧果,

八仙糕,

酒(九)浸枣,

实(十)在好……

——《数字歌》

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吃食,但孩子们在念唱上首数字谣的时候,在精神上“大快朵颐”,同时将数字(有的通过方言谐音)巧记于心……可能我们的先民太缺吃了,同样是将数字吃食结合在一起,还有第二首更绝:

一只蹄膀,

两碗冷饭,

三个馒头,

四瓶糟烧,

五个大饼,

六股油条,

七个粽子,

八块印糕,

九只艾饺,

十个面包,

外加三升米饭都吃槁【13】,

伊话肚皮还要刮心(病字头下面一个禾)……

——《吃食大王》

天哪,世间哪有这样大的肚皮?——孩子们最乐意听到的恐怕就是将吃食大王的饭量予以数字化,正是在一片惊讶声中,一个个数字自然就成了孩子们的一个个兴奋点,成为他们念唱和记忆的源泉……

将两套数字序列杂糅在同一首数数谣里,则是一种新的创造:

一姑娘,偌【14】到阿里去?

我到凤仪(贰)桥去……

凤仪桥在啥地方?

三埭街……

偌到三埭街作啥去?

借副四盒担挑到吴家去……

吴(五)家去寻阿谁?

去寻六太太……

寻六太太作啥?

七少爷做八十大寿……

倻【15】做寿有偌啥事体?

吃寿酒(九)……

酒有啥吃头?

还有十碗头……

嗬!一些事体,

二不楞登,

三转四回头,

五马翻六羊,

七颠八倒,

九九归原,

实(十)在是轻骨头……

——《数字歌》

在这一首童谣中,第二套数字序列接着第一套顺势而下,似乎天衣无缝,儿童读了,忍俊不禁:天下竟有这样的“轻骨头”——一些事体,二不楞登,三转四回头,五马翻六羊,七颠八倒,真是太好玩了!

数数谣不仅有数字的序列,还有乘法口诀:

一一下得一,打铁打勿歇,

二二下得四,滚龙滚狮子,

三三下得九,农人攀茭手,

四四一十六,吃鱼又吃肉,

五五二十五,后生偷苹果,

六六三十六,和尚掼便勺,

七七四十九,丝线绕洗帚,

八八六十四,树头挂红箸,

九九八十一,扫帚靠板壁……

——椒江市《乘法歌》

这首童谣可被视为童谣版的《乘法口诀》,只是每句多了后半句,前后两句押韵(依据方言发音),儿童念唱这样的乘法口诀,显然比起数学课上的《乘法口诀》要生动得多……

第五节 由童谣认知时序

在童谣家族里,有一种“时序歌”,也叫时令歌,指用优美的旋律来引导儿童根据时序的变化去初步认识和了解自然现象的传统儿歌形式【16】……儿童唱玩时序谣,自然会加深对时序和自然现象的多重认知……

时序歌通常依照一年四季或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融合不同时间里出现的不同景物、人们从事的不同的农事活动和其他带有时序性的事件,所以,儿童在唱时序谣的过程中,不但能认识时序,还能把上述事物或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

时序可分几类:第一类是四季顺序,第二类是月份顺序,第三类是节气顺序,第四类是贯穿一天的时间顺序……

下面这首绍兴市越城区的《十二月谣》,就是一首典型的以月份为序的时序谣:

正月灯,二月鸢,

三月上坟看娇娇,

四月青蛙田鸡叫,

五月端午雄黄烧,

六月车水戴笠帽,

七月牛郎织女会鹊桥,

八月中秋月儿好,

九月重阳去登高,

十月莲蓬叠得半天高,

十一月穿棉袄,

十二月里裹粽舂年糕……

正月元宵闹灯会,二月里来放风筝,三月清明去上坟,四月青蛙田鸡叫……一直到十二月,雪花飘,年糕香……一月有一月的风光,一月有一月的标志性事件,儿童自是沉醉其中……

与上述绍兴《十二月谣》相比,天台的《五月童谣》虽然只唱了5个月,但更多地结合了农事活动:

正月灯,二月鹞,

三月拔麦叫;

四月纺车响,

五月麦上场……

下面这首杭州市江干区的《节气歌》则是以节气为顺序的: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籽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簪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水仙阵阵香……

大雪寒梅迎风开,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节气,作为一个天文学概念,是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的若干个点,每一个点就是一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民谣……对儿童而言,完全理解有关节气的理性知识为时尚早,但通过节气歌,可以初步了解气候的变化以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农事活动和农作物的轮替……

第六节 由童谣认知地名

大多数孩子栖居在生之养之的故乡,脚下的土地是他生命和生活的背景和依托,从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或者从认识自己故乡的地名开始,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均具有非凡的意义……浙江各地均有以当地方言来唱玩的地名童谣,为儿童对地名的认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绍兴县境内的地名歌似乎特别发达,此举四例:

一修桥,

倪(二)家浦,

三家村,

四路巷,

五池头,

陆家坂,

七里港,

八字桥,

九墩赵家埭,

石(十)浮大西庄……

——《地名歌1》

这一地名歌将地名和数字极富机趣地结合在一起,音韵协和,生发出别样的乐趣,让儿童由此发现方圆数里的村落原来如此有趣,几遍下来,自然熟知……比这复杂的有:

大麦小麦罗汉豆,

蔡家下岭山南周,

漓渚小步杨家溇,

九板桥曹家马岭头,

东双桥夹斗门头,

漓渚下面洞桥头,

义桥高头烧钵头,

桃园阮江逍遥溇,

任家畈夹姨婆溇,

娄宫下面华家溇,

亭山下面蒋家溇,

对徐山夹杨家溇,

徐山下面大汇头,

跨湖桥外钟堰头,

南门外有个江家溇,

隔墙还有廿亩头,

琶山(上面一个鸟字,下面两个鸟字)坞做舅舅,

稽山门外沙梗头,

西廓门外汤家溇,

秋湖西闸彤山头,

容山迪埠茅山头,

陡山对落新桥头……

——《地名歌2》

当地地名以“头”和“溇”煞尾的居多,这首地名歌就将几乎所有带“头”和“溇”的地名连缀成一个系统,因其朗朗上口可一气到底……

绍兴县内有很多带“泾”字的地名,又有一首《绍兴十泾》:

泾口,

湖里泾,

孟家泾,

黄墩泾,

三湖泾,

鲁家泾,

朱家泾,

塘里泾,

南岸泾,

江岸泾……

也有将桥连缀成一首《绍兴十桥》的:

大木桥,

凤仪(二)桥,

三脚桥,

螺蛳(四)桥,

鲤鱼(五)桥,

福禄(六)桥,

蕺(七)望桥,

八字桥,

酒(九)务桥,

日(十)晖桥……

以上四例,足证绍兴县内地名歌之富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一方歌谣唱一方水土,儿童顺着这些童谣走进故乡的山水和生命的摇篮……

不独绍兴,其他地方亦然……再举杭州为例,如《杭州十城门》:

正阳门头马保儿,

北关门头鱼担儿,

坝子门头茧担儿,

螺蛳门头粪担儿,

草桥门头菜担儿,

侯潮门头包裹儿,

清波门头船盒儿【17】,

涌金门头划船儿,

钱塘门头香担儿,

太平门头盐担儿……

——杭州江干区

古时的杭州城,多立城门,号称“十大城门”,是由城里通往乡下的必经之道,出了城门就是乡下了……每道城门,各有风物……据历史记载,如“凤山门,俗称正阳门……南宋时,是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凤山门外万松岭一带,是连接江干一带和游览西湖的交通要道,风景优美,是达官贵人们骑马踏青的好去处……清朝在此地建‘大马厂’,为战马的蓄养地和训练场……到了民国时期,兵营尤在,只是此时的马匹已非驰骋沙场的战马,而成了商家圈养用于出租给游客踏青赏景之用的娱乐工具……马匹由马保儿一路牵着,悠然城景……”【18】所以有“正阳门头马保儿”的古童谣……再如“钱塘门外的香市,闻名江南……一个观世音的圣诞,就有三期香会:第一期二月十九;第二期六月十九,第三期九月十九……其中,三月三是玄天上帝的诞辰,七月初一到十六是东狱大帝的朝圣,七月十五又是中元节……香会不断……香会的日子里,城里的人从陆路去出,要走钱塘门……松木场下船的下三府(杭嘉湖)香客进城,也要走钱塘门……城门下整日人如川流,热闹非凡……”【19】所以,一说起钱塘门,古时杭州人立刻就会和香市、香会相沾染,故称“钱塘门头香担儿”……这些童谣为杭州留存了历史的风韵,也为儿童认识古杭州的地名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音……

第七节 由童谣认知文化风俗

浙江各地有各地的文化风俗,自然就有各地的风俗童谣……如:

正月正,麻雀飞过看龙灯,

二月二,煎糕炒豆儿,

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

四月四,杀只鸡儿供灶司,

五月五,粽子过端午,

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七月七,七样水果由我吃,

八月八,大潮发,

九月九,老菱过老酒,

十月末,水刺骨,

十一月十一晴,泥鳅晒成钉……

——杭州下城区《杭州十二月风俗歌》

正月看龙灯,二月炒豆子,三月上灶山,四月供灶司,五月过端午……杭州每个月有每个月的风俗,而且几乎每个风俗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单就“二月二,煎糕炒豆儿”来说,根据西湖民间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20】儿童吟唱这样的童谣,浸润在杭州文化风俗的空气里,建构并不断填充其文化心理结构,为其精神成长和终身发展打下“民间文化”的底子……再如梁祝的故事经过岁月的积淀已成为杭州的文化符号,余杭童谣《十二月花名唱梁祝》以特有的方式记录了这一美丽而感伤的传说:

正月梅花是新春,

梁山伯读书上杭城,

草桥巧遇祝英台,

错将女子认书生……

二月杏花叶儿红,

结拜金兰称弟兄,

二人进了书房内,

认作同胞把书攻……

三月桃花红飘落,

日同桌来夜同宿,

只为英台多留意,

未露真情三年多……

四月蔷薇花儿香,

花园里面去乘凉,

狂风吹起英台衣,

露出三分女儿妆……

五月石榴端阳跟,

山伯说与英台听,

看你好似女裙钗,

今朝露出女儿影……

六月荷花伏中生,

玲珑女子古来闻,

园中难答山伯话,

打定主意转家门……

七月凤仙巧营生,

收拾行李要动身,

师母跟前真情说,

要伊做个月老人……

八月桂花是中秋,

二人各自苦伤心,

山伯难别英台女,

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九月菊花重阳中,

英台路上言打动,

比人比鹅比鸳鸯,

只恨山伯听不懂……

十月芙蓉小阳春,

长亭分别各回程,

英台见过双亲后,

就到高楼换衣裙……

十一月水仙盆里青,

山伯也要转家门,

心想先到祝家去,

探望贤弟结拜人……

十二月腊梅冷清清,

山伯到了祝家门,

楼台会见英台女,

口吐鲜血命归阴……

十二月花名唱完成,

英台许配马家门,

坟前啼哭梁兄长,

山伯鬼魂掀开坟,

变成一双花蝴蝶,

飘飘荡荡上天庭……【21】

花为人开,花为人谢,这首童谣将花开花落与梁祝的凄美爱情同构一体,美轮美奂,亘古流芳……杭州的儿童传唱此童谣,无疑是一次构筑文化心理的重要的“精神历程”……

“生肖文化”作为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之一,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布空间,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极为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儿童尤其对自己的属相(生肖)寄寓了很多的好奇和想象,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生肖文化在儿童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各地广泛流传着各种生肖歌、生肖谣,如天台的《生肖谣》和象山的《生肖歌》:

老大吱吱声(鼠),老二牵根绳(牛);

老三名头大(虎),老四钻柴亨(兔);

老五会上天(龙),老六倒路边(蛇);

老七性更犟(马),老八本姓杨(羊);

老九勿会斯文(猴),老十开天门(鸡)

老十一客来汪汪声(狗),老十二杀倒咿咿声(猪)……

——天台《生肖谣》

第一细丁丁,第二拔根绳;

第三呒头大【22】,第四钻柴哈【23】;

第五过东海,第六困田岸;

第七跑校场,第八孝敬娘;

第九勿象人,老十报天明;

十一吃勿饱,十二扣扣好……

——象山《生肖歌》

儿童一念这样的童谣,首先就会找到自己的属相,念唱不已,乐此不疲……

因为儿童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而生肖以动物为文化载体,所以唱着这样的生肖谣或生肖歌,儿童对生肖的兴趣和想象就会油然而长,对生肖文化也会有更多的体认……

我国民间对指纹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权且称之为“指纹文化”……浙江几乎每一地区均有类似《手螺谣》这样的童谣:

一螺穷,

二螺富,

三螺开当铺,

四螺卖豆腐,

五螺手上过,

六螺浇粪杓,

七螺七败,

八螺见怪,

九螺九,做太守,

满手螺,做骆驼……

——淳安《手螺谣》

一罗穷,

二罗富,

三罗磨豆腐,

四罗造酒醋,

五罗劳碌,

六罗吃猪肉,

满手罗,有得驮,

满手箕,有得嬉……

——临海《箕罗谣》

手上的“罗”和“箕”居然连接着人的命运,或者说,人的命运居然可以在手上的指纹上表征出来,这是各地的“指纹歌”要表述的文化现象,也是儿童颇感兴味的“事体”……儿童通过“指纹歌”,对于指纹的认知也因此脱离了科学的意义而被赋予了民俗的神秘感……

各地民间历来把过年看做大节,其文化风俗也特别丰富……其中对儿童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可以穿新衣,可以有压岁钱等……在旧时,不少地方的儿童还要完成一件大事,就是和屋前屋后的毛竹或小树一比高低,以求来年越长越高……各地均有类似的童谣,现举遂昌的《毛竹歌》为例:

摇摇毛竹公,

摇摇毛竹婆……

我跟你一样高,

你跟我一样粗……

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遂昌县卷》辑录者附记说:“遂昌西乡一带山区儿童,在农历除夕,要到村边、屋旁或上附近山上去摇毛竹,边摇毛竹边唱《毛竹歌》,是当地从古相传至今的一项风俗活动,《毛竹歌》过去是人人会唱的一首儿歌……”附记表明了《毛竹歌》的普及程度——唱童谣,比高低,儿童在这样的习俗里,真的长高了,长大了……

有些早年的民间文化生活而今已飘逝成风了,今天的儿童再听听这些童谣,或许可以穿越岁月的阻隔,目睹旧时的风影……如浙江各地的《戏谣》(以江山市为例):

平地起高楼,

男扮女人头;

夫妻各铺床,

爹娘各祠堂;

将军无力气,

拜相无文章……

红的上,

绿的下,

黄的做太婆……

老寿郎瞅拜相,

小伲鬼瞅打仗,

小后生瞅挂帐……

对于处于21世纪的儿童而言,听戏、赏戏等艺术活动已淡出他们的视野,而听听这等《戏谣》,相当于用耳目进行“民间文化采风”,其乐、其益均在其中……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分类梳理了童谣为儿童认知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童谣的何种表达方式能更好地契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其一,谜语歌……周作人对于谜语歌推崇备至:“(谜语歌)皆体物入微,情思奇巧……幼儿知识初启,索引推寻,是以开发其心思,且所述皆习见事物,象形疏状,深切著名……在幼稚时代,不啻一部天物志疏,言其效益,殆可比于近世提倡之自然研究欤……”【24】将谜语与自然研究相提并论,可见谜语歌对于儿童的独特魅力……

其二,问答歌……在问答歌这种表达方式中,一问一答,一来一往,“或给幼儿一定知识,或帮助他们悟出某种事理,或使他们获得快乐满足”【25】,而且“它形式活泼,句式简短,便于幼儿自编对答,自由延续”【26】……问答歌之所以成为童谣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它适合组织游戏,“有问有答,一般会有两人以上参加歌唱,游戏就容易开展”【27】……在问答之间,推进游戏情节,增添游戏趣味,所以问答歌特别受的儿童欢迎,成为能够满足儿童认知和娱乐双重需求的“趣戏”……

其三,颠倒歌……颠倒歌“常常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原则,引导儿童从悖逆事理的现象中去辨别是非真伪,从而在表面的荒诞中揭示事物的本质”【28】……如永康童谣《倒唱歌》就是一首典型的颠倒歌:

倒唱歌,反唱歌;

先生弟,后生哥,

记得娘舅生外婆,

我在房中端洗盆;

记得阿爹接媳妇,

我在轿前敲大锣;

当我生落第一天,

我便会唱古怪歌;

唱得太阳西边出,

唱得石头滚上坡;

满天月亮星一颗,

天下奇事多又多……

这样的童谣形式就是通过对日常事理的背离、错位或强烈的夸张制造出强烈的幽默效果,把现实世界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事理唱得有板有眼,仿佛确有其事,催生出无穷的奇特、滑稽感,使得儿童在欢欢笑笑中获得对正常事理的体认……

注释:

【1】褚东郊:《中国儿歌的研究》,见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86页……

【2】蒂红:意为柿子……

【3】呒告:意为没有什么……下文的“呒”同……

【4】铜钿:意为铜质硬币,泛指钱……

【5】披:闽语,意为鸡爪在地上找东西……

【6】竹狗:即黄鼠狼……

【7】噎勿畏:意为吃不完……

【8】放污:意为拉屎……

【9】嘎里:意为什么……

【10】为嘎:意为为什么……

【1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3页……

【12】水:在绍兴话里,水和四读音相近……

【13】槁:意为完……

【14】偌:意为你……

【15】倻:意为他……

【16】方卫平、王昆建主编:《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17】船盒儿:竹木制的提盒,可装果品、菜肴……清明上坟祭祖常用……

【18】选自《杭州十城门儿歌故事》,见“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zhijin-585-2922964.shtml……

【19】选自《杭州十城门儿歌故事》,见“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zhijin-585-2922964.shtml……

【20】选自《二月二龙抬头》,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320.htm……

【21】见《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第377 -378页……

【22】头大:意为头脑……

【23】柴哈:意为柴堆、柴丛……“哈”为代音字……

【24】周作人:《儿歌之研究》,转引自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60页……

【25】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4页,35页……

【26】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4页……

【27】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4页……

【28】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