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间女子最相思
6863200000012

第12章 鬓云欲度香腮雪(2)

如果说,天生丽质,是女子此生最大的幸事。则身为普通的芸芸众女,亦无须为此而黯然神伤。只因了这世上总有一些事物,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普通的女子,亦焕发出令人目炫的美丽。这,便是化妆品。

古时女子的化妆品,绝不亚于今时的都市丽人们。香粉与胭脂已是寻常之物,一如我们今天的粉饼与腮红。而这两样化妆品的品种与制作方式,亦呈繁复之态,如春花盛开般,绚丽于无数画堂与绣楼之间,将古代闺阁女子们的容颜,妆点得格外娇艳美丽。

淡妆盈

粉面盈盈,向是女子妆容中最重要的环节。若无这晶莹洁白的粉面,则一应涂脂画眉均没了依托。而莹润白嫩的肤色,自然亦是每个女子心心念念所期望拥有的。因此,面上的妆粉,自古以来,便是闺秀们妆台上必备的事物。

以粉饰面的历史,而今已不可考。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说的是秦穆公之女弄玉,烧制水银为粉末用以敷面,面色莹白如雪,因此,这种粉便被称作“飞雪丹”。而弄玉及其夫君萧史,便成了历史上真有其物的“水银粉”的首创者。

传说虽然没有依据,但闺秀们粉匣中的妆粉,却是自北魏起便已有的。彼时的女子,已经知晓以米粉饰面,《齐民要术》里也有专门的章节讲述这种米粉的制作方法,其繁杂细致超乎想象,制作出来的妆粉亦颇受欢迎。

不过,以米粉饰面也是有缺点的,一是容易脱妆,需时时增补;二是粉质不够散,易成结块,且增白的效果亦不佳。如此缺憾,自是为女儿家们添了不少烦恼。好在,没过多久,便有一种更好的妆粉现身于世了,这便是“铅粉”。

铅粉的产生,应是源于秦汉时期炼丹术的盛行。彼时的贵族流行炼丹、烧丹,冶炼技术亦有了很大进步,于是便有人发现,以铅化粉,其妆面的效果比米粉更佳,且不易脱妆。因此,这种含铅的妆粉便成了女子饰面的主要粉妆。

铅粉的形制分固体与糊状两种。固体状的铅粉常被制作成锭子的状态,因此又有人名之为“锭粉”;而糊状的铅粉,则称“胡粉”或“水粉”。

将铅化而为粉,妆成女子粉面盈盈、如霜似雪。因此,铅粉又有了一个别名—“铅华”。而在秦汉以后的历代诗歌中,这个名谓也常常出现,成为女子妆容的一种指代。

金阁惜分香,铅华不重妆。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

哀弦调已绝,艳曲不须长。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

铅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女儿家妆台边的爱物。它的优点是附着力强,且具增白的效果。缺点自然也是有的,就是含铅量高,久用后脸色会发青,于人体亦有害。

然而,闺秀们爱美的心却是任谁也挡不住的,便有人将铅粉与米粉合于一处使用,或是制作时以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减轻铅对人体的伤害。《事林广记》里便有一种胡粉制作法,是将铅粉填入空的蛋壳里,用纸封口上火蒸。据说,以此种铅粉妆面,可以久用,且脸色不会发青,却不知是否真的有效了。

因粉妆为女子饰面的首要条件,故历朝历代的妆粉可谓花样叠出,而其中声名最响者,恐怕要属“珍珠粉”了。

初闻此名,大约许多人会以为,珍珠粉定是以珍珠制成的。若如此想,可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珍珠粉,却是盛行于明代、以紫茉莉花种为原料提炼而出的一种妆粉,是彼时闺秀们于春夏两季最喜用的妆面之物。若到了秋天,则以玉簪花为原料制成“玉簪粉”,作为秋冬妆面之用。

说到这里,倒想起怡红院里的富贵闲人来。关于紫茉莉花种研制的妆粉,最爱调弄脂粉的宝玉公子,可算是精于此道了: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由此可见,这种妆粉直至清代时,依旧颇为女子所喜爱。

至于真正以珍珠制成的妆粉,则是于清代盛行的“珠粉”,又名“宫粉”,是宫廷里非常流行的一种妆粉。著名的慈禧太后便很爱用珠粉敷面,她至年愈六旬时肌肤依旧细腻润泽,当是长年以珍珠粉美容所致。

妆粉中比较著名的,除了上述几种之外,尚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妆粉,也是各有奇效。

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暗砌匀檀粉,晴窗画夹衣。

袖红垂寂寞,眉黛敛依稀。还向长陵去,今宵归不归?

诗中所言的檀粉,便是将铅粉与胭脂融于一处,令妆粉变成一种极娇艳的粉红色。敷于面上时,能使面色匀净齐整。虽此粉不似先敷粉、再施脂那般,可令妆容有错落之感,却可使整体容颜都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粉红色,有一种温雅安静之美。

此外,前文所说的弄玉涂面的水银粉,也曾是闺阁女儿们妆台所备之物。以此种水银粉敷面,轻盈白腻、效果显著,因此,它又被称为“轻粉、”“峭粉”、“腻粉”。

不过,与铅粉一样,此粉亦对人体有害,不宜多用、久用,偶一为之却是可行的。因此,不少女儿家,亦会将这种妆粉置于妆台,偶尔拿来一用,既不会伤身,其莹润白腻又比其他的妆粉更好,而那一番洁净白嫩的美丽,亦足可令人惊艳了。

晓露痕

朱漆雕栏外,天青似水,洁净得不带一丝尘色。几树紫薇正灿灿地娇艳着,嵌着一角晴空,是宁静里无声的灼烈,却又安于这寂静与沉敛。

那凭栏独立的女子,广袖轻衫,身姿袅娜,似有出尘之姿。而她白腻匀净的面容上,微染了两抹粉色,如晓露红霞,又似酒晕朱颜,刹时间,便令仙子回落凡尘,化作人世间的女儿家,对着一方青天、几树娇花,兀自想着那不可知的心事。

胭脂若红霞,染作女子面上红妆,宛若春色陡生,令那贞静的女子,亦有了几分生动的意韵。而以朱色妆面,亦是古来已有,《登徒子好色赋》中那句:“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证明了早在先秦时期,女子便有以红色妆面,以使容颜更娇艳的风俗。而胭脂的由来,想亦是源自于此吧。

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

诗中所谓“胭脂”,实是指的一种花,名谓“红蓝”。这种花的花瓣富含红色素与黄色素,是古时人们拿来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汉武帝时,红蓝花被带到中原,因其产地在胡语名为“焉支山”,因此,人们便将以红蓝花制成的红色妆面之物,取胡语之音叫做“焉支”,后来又被写作“燕脂”、“燕支”、“胭脂”等等,这便是胭脂的由来了。

以红蓝花制作胭脂,主要有两个步骤,大略说来,制作胭脂的第一步,叫做“杀花法”,用这种方法可将红蓝花中的黄色素滤净,只余纯净的红色素。其后,便可进行第二步,也就是制作胭脂了。

在经过一系复杂的工艺之后,所制作出来的胭脂,其形制如饼,呈粉状。这便是彼时女子所常用的胭脂了。以之妆面,双颊晕红,娇态动人。因此胭脂大为盛行,而女子红妆,亦成为了美丽女子必备的妆容,时常可于诗中得见:

空庭日照花如锦,红妆美人当昼寝。傍人不知梦中事,唯见玉钗时坠枕。

唐代时,面染胭脂已成为自宫廷至民间的流行妆面方式,而在这其中,又以著名的丽人杨贵妃的轶事,最为香艳奢靡。

据说,每至夏月时,贵妃身著轻绡衫,令侍儿扇风祛热。而即便如此,亦常有汗下,且这汗是红色的,红腻香泽,若以巾帕拭之,便如桃花汁液轻染其上,有一种格外的妩媚俏丽。自此,这美人红汗的典故便流传千古,成为世间又一则关于胭脂的美妙秩事。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三千佳丽、红颜如花。可叹的是,那面染胭脂的美人真正能得见龙颜的,少之又少。似杨玉环这般独宠后宫者,实是叫人妒煞羡煞。而那许多寂寂于宫中、茕茕以终老的绿鬓红颜,却终究只能泪染红妆、独立于宫闱而无人相问了。

自唐代以降,以胭脂饰面之风依旧不减,无论朝代如何更迭,闺阁女儿们的妆台上,总少不了这一盒小小的胭脂。而随着制作方法不断改进,以及所用原料的不同,胭脂的种类亦增加了许多。

比较常见的胭脂有两种:其一,是以红蓝花汁浸于丝绵,制成一种叫做“绵燕支”的饰面之物;另一种则是以金箔等蘸上红蓝花汁所制,其物轻便,可随身携带,名叫“金花燕支”。使用时,可以些许水浸在金箔上,即可晕染涂面。

除这两种胭脂外,另有一种极尽巧思的胭脂,也是比较常用的,这便是“花露胭脂”了。而要说到这种胭脂,则又不得不提到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这位喜爱捣腾胭脂水粉的清俊哥儿,于制作花露胭脂一道,亦颇有建树,证见《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抹在唇上,足够了……”

看宝玉说得轻巧,其工艺想来却是极费时的,怕也只有如怡红公子这般富贵又得闲的主儿,方能用这种法子做胭脂。

而在这段文字里,除了宝玉所制的花露胭脂外,另一个名字想必也会让人眼前一亮,那便是文中所说的“玫瑰膏子”。

说起来,这玫瑰膏子,的确是清代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胭脂。它是以玫瑰花为原料制成的,其工艺流程亦如它的名字一般,幽丽典雅、别具情趣。

制作玫瑰膏子,需在清晨晓露之时,由女子精心摘下盛开的玫瑰花,择选其中颜色统一、且红色特别纯正的花瓣,置于干净的石臼中,捣制成浆,再滤掉杂质,以新出的白蚕丝浸透花汁,约五六日后将之取出,再置于洁净处晒干,便制成了这颇副盛名的玫瑰膏子了。《御香飘渺录》中所记慈禧用的胭脂,其流程与此相同。连老佛爷都甚爱这种胭脂,其饰面效果之佳,由此可见一斑。

轻染匀

美人饰面,香粉胭脂自不可少。只是,再好的粉妆与胭脂,若没有一双巧手与若干精细手法,将这两样事物完美地呈现于容颜之上,怕也是徒然。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这是《妆台论》中关于女子晨妆的一段描述。虽只寥寥数字,却已道出了闺阁女儿饰面的方法、程序与技巧,还给这妆容起了好听的名字。而读此文时,亦仿佛真的看见了那桃花妆的妩媚、飞霞妆的俏美,正是风雅精妙得紧。

朱鬣饰金镳,红妆束素腰。似云来躞蹀,如雪去摇飖。

桃花含浅汗,柳叶带余娇。骋光将独立,双绝不俱标。

这诗里的女子,面染胭脂红妆,颜若桃花微汗,挽骑而行,艳丽妩媚中又有一股爽朗韵味,美丽的妆容直令天地失色。

在许多时候,妆容甚于容颜。三分颜色,也可在精妙的化妆手法之下,成就十分美艳。因此,化妆的手势、方法、程序等等,自来是女儿家们所重视的。

明代时,女子们便已知晓水粉调和可使粉妆更贴合的原理了,而她们取用妆面之水的方式,亦且充满了别致的风情。在清晨日头未出时,她们将荷叶上的夜露细细收集起来,储于罐中,用以调和妆粉。想来,这样的妆粉饰于面上时,也应有着荷露的清香与淡雅吧。

露莲双脸远山眉,偏与淡妆宜。小庭帘幕春晚,闲共柳丝垂。

人别後,月圆时,信迟迟。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

淡妆素抹,最能体现清丽之美,或许,这也是为何明代的闺秀们偏爱以荷露调粉的原因所在。

女子妆面的技巧,不只女子知晓,一些文人才子亦颇精通。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里,便有许多对女子妆面程序及技巧等方面的描述,其中关于敷粉一项,他便认为:女子傅粉的弊病为不均匀,所以,应将一次傅面的粉分成两次搽,由淡至浓、自薄而厚,方能得出贴合肌肤的妆容,且具化腐朽为神奇之效用。

而妆面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李大才子亦认为,傅粉时必须向颈后略搽,否则面白颈黑,像戏台上的鬼脸;而搽粉时还须记得不要搽到眉毛上,否则粉屑如霜花盖在眼睛上,像是神婆一般。

这些化妆的细节与技巧,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亦是极其专业的。虽然这些文字是以男子之笔所著,却亦可由此推断出,清代时,女子妆面已经有了类似于今天“彩妆”的技巧。而以如此细致之法涂抹的妆容,粉面匀净白嫩,胭脂晕染相宜,如春花般娇艳动人,其化妆后的效果自是可想而知了。

描翠黛:柳眉红唇,额黄花钿

庭院深处的荼蘼架上,不知何时,停了一双粉黄的蝶儿。

滟滟的风拂过花枝,零落了一地的乱红。那端坐于绣架前的女子,看着花架上的粉蝶,没来由地,便晕红了双颊,似是被暮春的暖风吹的,又像是被那日头晒的。

风拂过来,又拂过去,那女子颊边的馥馥微红,竟是久久不曾褪下。映着长眉如黛、樱唇似朱,娇艳更胜花容。

柳眉红唇、额黄花钿,古时形容女子妆容的词句,便只是看着,也会叫人生出华丽的念头来。似是遭逢了那杨柳春风中踏青的女子,妆容可可,自身畔轻盈行过,留下一路的脂粉香气。

千年以前的闺秀们,彩妆用品已极丰富。画眉的用具、点唇的膏脂,以及额上颊边的彩妆,都不比今时差。而令人好奇的是,彼时的闺秀们究竟以何物画眉?唇上的胭脂又是如何制作的?还有那额上花黄又是怎样的材质?凡此种种,无不引人遐思不已。

此刻,就让我们缓缓行走于漫长的历史回廊,去探一探那在镜前画眉的女子,尝一尝她们点唇的胭脂的味道,再与她们一同,体味那盛妆丽服、美丽端庄的古代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