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间女子最相思
6863200000013

第13章 鬓云欲度香腮雪(3)

春山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诗中的女子,弯眉似凝愁,略含着几分幽怨,却因了妆容新晕,而又有了一种楚楚可怜的媚态。

眉如春山横翠,清丽幽远,别具风姿。于女子妆容而言,双弯秀眉,恰如行文中初始的第一句,又似作诗时“起承转合”里的“起”字,于整个妆容起到提气凝神的作用,是一定要慎重以对的。而古时女子妆面,向来是重眉而轻目。因此,双眉是否婉约动人,是整个妆容中最重要的一笔,也是确定一个女子容颜是否美丽的首要因素,倒与我们今日重视眼妆多过眉妆的观点大相径庭了。

也正因如此,女子画眉的历史源远流长。《楚辞》里便有“粉白黛黑”之语,可见彼时的女子双眉,已是黛色盈盈了。

黛,是古代女子画眉的一种材料。其原材料是一种叫做“青石”的矿石,又名“石黛”,其质理类似于石墨。画眉时,需先将石黛放在专门的黛砚上,以黛杵捣成细细的粉末,再加水予以调匀,方可用于画眉。

以这种石黛画出的眉,浅时近乎于绿,而深处又迹近于黑,因此,黛眉、翠黛、翠眉、绿眉等词,便成了形容女子美丽双眉的词句,时常于诗词中出现。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只见到了一位娇俏的女孩,轻扫黛眉,随意俏丽,亦知晓了彼时的女子眉妆,已是颇成气侯了。

然而,眉妆最华艳丰富、也最受重视的时代,还是在恣意纵情的大唐。彼时的女子画眉之风极盛,石黛、黛砚等物自然亦成了闺秀们妆台边的宠儿。人们对于眉妆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我们今天的眼妆。而其对妆容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人的精气神。

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

将双眉描画得如春山般长而弯,便自有了一种自信与自在。可见眉妆在唐代有着怎样的重要性。而同样的,在这首诗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样画眉的事物,即“螺子黛”。

螺子黛,又名螺黛,是一种名贵的画眉材料,产自波斯,其形制为块状物。以螺子黛画眉,无须如石黛那般捣碎成粉,而是可以直接蘸水使用,因此极受女儿家的喜爱。

只是,此物虽美,价格却不菲,每颗价值便达十金。如此昂贵的价格,大约也只有贵女皇室方能得用了。

眉山浅拂青螺黛,整整垂双带。水沈香熨窄衫轻,莹玉碧溪春溜眼波横。

螺黛青翠,浅拂轻描,那一双弯环,似青空之下的远山黛影,又宛若双燕斜掠过脉脉烟水,婉约清灵之气扑面而来,叫人一见难忘。

说起来,女子画眉,除却使用材料之外,眉型如何亦极关键。而历朝历代的女子眉型,亦有着各自的美丽新奇之处。

“蛾眉”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眉型了。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远古时代的美人,双眉细长而弯,宛若轻蛾飞舞,有一种纤秀的味道。

不过,眉型变化最多之时,依旧是唐代。彼时曾有一幅著名的《十眉图》,专门画出女子的十种眉型,分别为鸳鸯眉、小山眉或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逐烟眉、横烟眉、倒晕眉。

只看这名字,想来便应是烟气横生、媚态天成,美到令人惊艳的程度的。而其实,这些眉型与其说美,不如说奇。唐代女子画眉的样式,可以说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的程度,奇眉、怪眉均出自于此。往往名目越艳美者,其眉型则越是令今人不敢恭维。

然而,于彼时的闺秀们而言,这些新奇古怪的眉型,却是一种时尚与潮流。略体面些的女子,若是不能跟上潮流,画出最流行的眉妆,只怕都不好意思出门。而她们对时尚热衷追捧的态度,倒是与今天的时尚女性别无二致。如此一想,不由令人莞尔。

点绛唇

唇,是女子容颜中最艳丽的一抹,宛若雪中红梅,为那月华般的肌肤与漆黑的眉眼,添上了无限的妍媚与风情。

即便今时今日,那些不是很爱化妆的女孩子的包包里,也会放上一支口红,以备不时之需。而时尚女性们的化妆镜前,三五支颜色各异的唇膏则是必须有的,用以搭配服饰的颜色,或是根据场合加以选择。

比之现代女性对唇膏的重视,古代女子们亦不遑多让。而她们点染唇色之物,叫做“口脂”或“唇脂”。

汉代时,已经有了对唇脂的官方释义了。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便说:“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丹指的便是朱砂。文中说的是以朱砂涂于唇上,颜色红艳。

不过,朱砂本身并不具黏性,涂于唇上时很快便会化掉。因此,便有人将之与动物胶融合一处,作成口脂。将之点染于唇上时,既鲜艳美丽,又有滋润唇部的作用,因此成为古代很流行的妆唇之物。而口脂一词,亦被那些热衷于歌咏女子风情的诗人们,记述于笔端,流传于世间。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诗中的女子,口脂沾染于绫罗之上,唇印点点,妩媚入骨,却又含了些许娇羞,还有几分诱惑的味道于其间,直让人心动不已。

说起来,口脂与唇脂这两者间,其实是有着细微差别的。这种差别,便在于有没有用到“甲煎”。唇脂中无甲煎,而口脂则是用到了甲煎的。

那么,甲煎又为何物呢?它是一种以丁香、沉香、苏合香、零陵香等各种香料,加蜜与油调制而成的事物。以之融于唇脂,芳香怡人,同时具滋润唇部的效果。

由此可见,普通的唇脂可以着色,而口脂不仅可着色,亦含有香气。也正因如此,口脂一词才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诗句中,含着暧昧与诱惑,含着甜腻靡艳的香气,绮丽了数千年的光阴。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檀郎。

唇未启,便有那幽丽的香气辗转而来,如此风情,不只醉了诗人,也醉了读诗的人。而诗中那口角噙香的美人,亦似鲜活了起来,香气袭人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唐代的闺秀们对口脂的热爱,大约可称为历代之最了。而点染口脂的各种式样,亦如万花绽放一般炫目,如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等等。

这种种花俏的名目,还只是在晚唐时期流行的唇妆样式,已经很是叫人眼花缭乱了。而由其名堂之多,亦可知彼时风气开放自由,女儿家们可在一个颇为宽松的环境下,尽情为自己涂脂妆面,而无须受世人侧目。这样的自在恣意,是在其他时代所难见的。故花样最多最繁的妆容,大多集中于唐代。虽奢艳浮华,却也自有其动人心处。

除却这些名目美丽的唇妆样式之外,古代女子唇色的种类亦颇多。我们时常于诗文小说中见到的“檀口”、“朱唇”、“绛唇”等,均是指的口脂的颜色。

微动翠蛾抛旧态,缓遮檀口唱新词。看看舞罢轻云起,却赴襄王梦里期。

那女子跳起柘枝舞,檀口微遮,轻吟浅唱,风姿自是无比动人。而诗中所说的“檀口”,指的是一种浅红色的唇脂,娇嫩犹如花瓣,想来那檀口黛蛾的美人,亦是极动人的。

相较于浅淡鲜嫩的檀口,“朱唇”的颜色更加红艳,是比较正的那种大红色,庄靓端丽,比起檀口来,有了一种别样鲜烈妩媚之意。在西晋时,闺秀们已有以大红色唇脂点唇的风俗了,其后便一直长盛不衰。从流行的广度与深度上来说,朱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唇脂颜色,几乎在每个时代都很为女儿家们所喜爱。

至于“绛唇”,则是一种比较深的红色,端庄富丽与冶艳妖娆兼具。唐代闺秀们尤爱之。而著名的词牌《点绛唇》,则是因了才子江淹那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一句而得名。诗中华色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无数华章的载体,说来亦是这美艳唇妆的功劳了吧。

试梅妆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额上点妆,宛若花蕊模样,诗中女子的容颜如花似梦,又逢着青春正好的韶华,真真是繁华到了极致。

古时闺秀们的容颜妆饰,不只有眉黛唇红,亦有着今时看来颇得妙趣的面饰。这种以微物饰面,或以颜料点缀容颜的时尚,大抵也只有衬着繁复的裙带衣衫,方能起到美丽的装饰效果,同时亦不觉有何夸张处。

额黄,便是面饰中比较古老的一种。它有着非常多的别名:“鹅黄”、“蕊黄”、“鸦黄”等等,均是指的这种面饰。它是以黄色的颜料点染于额头,有一种明艳之态。在六朝时便已经相当流行,至宋时,仍有女子喜爱以此饰面。

浅约鸦黄,轻匀螺黛,故教取次梳妆。减轻琶面,新样小鸾凰。

鸦黄淡淡,浅印于额上,诗中女子的妆容,便是以这额上的装饰做第一步,而后层层铺展,直至描画出一位妆容典丽的美人来。

鹅黄有两种形制,一种是直接于额上染画颜料,另一种,便是以细小的黄色薄片粘贴额间。《木兰辞》里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便是后一种鹅黄。

不只是形制有所不同,鹅黄的画法也有好几种:有将全部额头抹黄的;亦有只抹一半,另一半以晕染的形式点染开的;而最美丽的一种,便是以金黄色的颜料,在额中描画出花蕊的图案以作面饰,纤丽婉约,明媚动人。

若说额黄之美,在于一种明艳端丽,则另一种颇为奇特的面饰,便是以“残缺美”为要义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面饰实在很难称得上美丽,可偏偏的,它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斜红”。

相传魏文帝曹丕宫中有一宫女名薛夜来,颇受宠爱。一夜文帝于灯下读书,薛夜来走近时不慎撞上了水晶屏风,两额流血似晓霞,愈后留下两道伤痕,文帝却对她更加宠爱。一时宫人纷纷仿效,以胭脂涂于面颊,称之为“晓霞妆”。而这种妆面,便是斜红的由来了。

在面饰盛行的大唐,斜红妆还是颇受仕女们欢迎的一种面饰。有人将斜红画成月牙状,饰于两边的额角,此种妆容倒还尚可。比较令人惊奇的是,有些闺秀们特意在两颊以胭脂画出血痕的模样来,也不知真正的妆容是怎样的了,仅从留存下来的画作上看,这种妆容恐怕真的只能称之为流行或时尚,却实在与美搭不上关系了。

比之斜红的惊世骇俗,额间贴花钿的面饰,则显得华贵美丽了许多。

燕语春泥堕锦筵,情愁无意整花钿。寒闺攲枕不成梦,香炷金炉自褭烟。

在这首深情款款的情诗里,女子因心中情愁而无心整理额上花钿,其为情所困的娇慵模样,从字里行间漫溢而去,越显得一种艳丽的幽怨。

额贴花钿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其妆面方式与额黄一般,亦有描画点染与粘贴两种。所不同的是,花钿所用的色彩要比额黄多,其形状亦比额黄更为丰富,比较著名的便是梅花妆。传说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额间落下一朵梅花,起来后花虽掉落,梅花的形状却依旧留于额间,美丽动人,因此众人纷纷效仿,便成了盛行于大唐的梅花妆。既可以描画法妆之,亦可以粘贴法将梅花宝钿贴于额间。

不过,最美的花钿,应还是以粘贴之法饰面的花钿。此种花钿通常以云母、金箔、螺钿等制成,形状有圆形、菱形、梅花等形状。花钿制成后,匠人们会在其背面抹上一种名为“呵胶”的胶,据说只需呵一口气,便可将花钿牢牢粘于额头。

却不知,晨起梳妆时,这呵气成妆的花钿,是不是亦曾沾染了闺中女儿口中的兰香,再轻粘于额头之上呢?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诗中这位呵气化梅妆的女子,却不知是不是因了要将这美丽的妆容,呈予心中所爱的那个人看,所以才于清晨即起,匆匆妆点容颜?可叹的是,流光总是容易把人抛,那心心念念的人早在彼端,离恨似远山漫长。而那岁月里等待的身影,一如她额间绽放的那朵梅花,在时光的河流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宝钿轻染,额间花绽。面饰最美丽之处,便在于点染于闺中女儿的额间,令她们的容颜更加俏美可人,亦将她们心中的无数惆怅与惘然,点染成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

染春纤:发丝指尖,无不细美

莲叶田田,轻轻地笼住一池碧水,将夏日里的闷热亦滤得清爽了几分。几枝素白的莲花,便这般娉婷于水上,迎着烈泼泼的日头,绽放出洁净与馨香。若静夜里的一段月华,斜铺于青翠的池水间,贞静清美,又含了几分自在与骄傲。

而那于画堂深处歇困的女子,隔一层天青色的纱帐,斜卧榻上,正是香梦沉酣。手如兰花初绽、指若玉笋红尖。那柔美的睡颜,衬着雪肤轻纱,平白地,令这画面添了几分撩人的慵懒与香艳。

指若春葱、手若柔荑。古时女子的手,是她们的第二张颜面,而她们对于自己的手亦始终是万分重视,其精心打理的态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时尚女性。因此,护手霜、指甲油之类手部美容美化的工具,在古时便已有之,还有了专门护住指甲的饰物—指甲套。在这一章里,我们要说到的便有这几种事物。

对于古时闺阁女儿家而言,胭脂粉黛、钗钏头面、裙裳服饰等固然重要,而这些细枝末节处的点缀,却也同样不可轻忽。一个美丽的女子,自然是要从发丝至指尖俱美,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女的。从这一点上看,人们对美人的认知,却又是古今皆同、始终未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