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香之一物,便成了闺阁女子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那些生于温柔富贵乡中的女子,自不必说,身上的名贵衣香与房中的各类熏香,几成她们身份的标志。而长于平凡家庭的女孩子们,亦会于身上配戴置了香饼儿的花囊,让淡淡的香气,萦绕于她们的周身,亦令这袅袅芳香,不至于完全沦落成为权贵的私物。
而彼时的女儿家们,她们熏香的方式、她们焚香所需的器物,以及香的种类乃至制作方法等,便是我们这一章里所要提及的内容。而这浩浩数千年的香路,亦会令我们更深切地知晓,那花前焚香、静度光阴的岁月,实是这世间最优雅,亦是最华丽的一段过往,值得我们去细细地体味。
香盈袖
天色寒凉的时日,花树早已谢尽了娇艳,只余一叶一枝的青绿,空气里,一缕一楼清湛的味道。
然而,花虽谢尽,香气却未曾泯灭。那携风而来的淡香,盈盈脉脉,仿似一腔诉不尽的心事,自宫妆鬟髻的丽人身畔散了开去。广袖轻拂处,或是转首裙带飘舞的瞬间,总有幽丽的香气转折而来,送入鼻端,宛若春光流媚的午后,于花枝烂漫的园子里,赏那满庭芳馨。
虽然,古训之中,有“衣贵洁,不贵华”这等朴素的说辞。然而,女儿家们身上的衣物,纵使不能锦衣金缕、绣带罗襦,亦总须得点缀几缕幽香,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闺秀。而女儿家衣袖里盈盈的香气,便自成了她们于衣物上的一丝执念,是无论如何亦须有的。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馨香盈于怀中或袖口,如此韵致,汉代时便已有知,可见彼时的人们,会将芳香的花草置于袖中,取其香气,是女子们香衣或香身的一种风俗。
不说,若说袖中芳香的最佳载体,怕是没有比那情意款款、别具深意的香囊更好的了。
楚峰十二阳台路。算只有,飞红去。玉合香囊曾暗度。榴裙翻酒,杏帘吹粉,不识愁来处。
那芳气满溢的香囊曾被赠予他人,然而,却也只是曾经而已。想来,伤情满腹的女子,应是连那红裙之上沾染了酒色,亦不曾引得她一顾。
香囊与香球,均是在唐代极流行的事物。女子们将之悬佩于身畔,则幽香满怀,兼有祛除异味的功效,时常还可拿来做赠送情人的私物,算得上是一物多用了。而若论这世间最是深情,亦最是令人叹惋的关于香囊的故事,则当属杨玉环了。
据传,马嵬坡下,美人离世之后多年,身上衣物尽皆不见,唯余一枚香囊留诸世间。而经年以后,皓首枸偻的太上皇捧着香囊,睹物思人,却只能默然垂泪,真真是多情如斯。
蹙金妃子小花囊,消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却不知这位君王是否想过,若彼时美人不死,只怕他的江山便不能稳定。而江山与美人之间,他早已用行动做出了选择,又何必于此作出深情的模样呢?而所谓君王情深,只怕要引得黄泉下的美人一哂了。
其实,香囊除却用以佩身之外,亦可在更大的空间使用,比如可垂挂于房间里,同样可起到熏香的作用:
罗帐薄,缥缈绮疏飞阁。红地团花金解络,香囊垂四角。
尽日春风帘幕,谁见绿屏纤弱,云压枕函钗自落,无端春梦恶。
诗中的香囊,便是垂于床帐的四角,当春风拂过,便满房幽香,越显得那闺中女儿家的灵秀与幽情。
自然,若想房中处处香氛盈盈,单靠那小小的香囊怕是不行的。而若不是房中香气幽浓,只怕那衣袖襟裾之上,也无法沾染上浅淡的香气。因此,古代的女儿家们还会有各种方法设置香物。
据说,李后主的宫中便有专门的主香宫女,其每日所做的工作,便是手持香料的粉屑,在各处均匀散开,于是,整座宫中都飘散着香气,其奢华精致,实不负这位君王的大名。
房中帐内,香氛无处不在,自是可令得闺秀们衣带犹香。而除此之外,女子们为使衣物清香,还会将香料置于衣箱之内,以起到熏香的效果。此法被称作“浥衣”,是最常于贵族皇室之中使用的收存衣物的方法。其做法是将各类香料磨细成粉,再以绵袋盛之,置于衣箱之内,如同我们今天以樟脑贮衣一样。唐代便有许多“干香”之方,其中一味据传为南平公主所制之方,其制法如下:
藿香、零陵香、甘松香各一两,丁香二两。上四味,细剉如米粒,微捣,以绢袋盛衣箱中。
如此香氛置于衣箱中,待到来年取衣之时,那衣上的香气,经由时间的淘洗而越发深远,著之于身,其幽渺的味道,自是悠然远甚,予人诸多遐想了。
暖香坞
微寒的天气里,最宜于闲坐窗边,看一庭草木葳蕤,品满室熏烟芳香。
焚香一事,雅致清幽,而看那袅袅烟气飘散而出,细赏鼻端的香气,不止是闺阁女儿们高雅情趣的一种,亦可打发这漫漫无尽的时光。因而,便有了诸多关于焚香的讲究,各类事项务求精细,以使这品香一事更显女儿家的娴雅与幽静。
在焚香时,有七件事是要特别讲究的,它们分别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
其中对香炉的材质,以官哥定窑为上,平常用的香炉可以是宣铜、潘铜、彝炉、乳炉等,如此方可配得上那焚香对月的风雅情味。
此外,熏香的香炉亦不必大,小小的一只,置于几案之上,终日焚香不断,青烟袅娜,有一种清幽秀致的美感。而如此细小的香炉,于闺秀们而言,亦自是极相宜的。
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宝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暖麝烟微。
美人与香炉,是许多古诗词中都曾出现的场景。那对着香炉支颐沉思的红妆女子,似是要自这渺然的香气里,感悟命运与人生。而在这位唐代著名豪放女的诗作中,我们似乎体味到了几分典雅幽美的味道,便如她置于桌上的博山炉,秀丽之外,又含些许缥缈之意。
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薰炉,汉代时即已出现,专为焚香所用,所用材质从青铜、瓷、陶至金、银不等。其形制为豆形,上覆着高而尖的镂空盖子,如山形重叠,镂刻着飞鸟异兽的图案。当焚香之时,淡青浅白的烟气,自镂空的盖中袅袅升起,宛若仙境,如同传说中的仙山—博山。博山炉之名亦由此而来。
择一个月华如水的日子,于博山炉里焚香,看那烟气自山峦叠起的盖间飞升,如此雅韵,也难怪闺秀们会对焚香有着这样大的热情了。
正春风初扇,梅蕊飘香,雨馀晴昼。箫鼓声中,麝烟喷金兽。
香炉的种类其实极繁,除比较著名博山炉外,在这首诗中出现的金兽,亦是香炉中较常见的一种。
顾名思义,所谓香兽,便是将香炉制成各种动物状,以之燃香,生动有趣之外,亦显得富贵华丽。《香谱》中如此定义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复有雕木埏土为之者。”
文中所言“狻猊”为狮子,加上麒麟,这两种动物,威仪赫赫。而这种比较高大的香兽,则时常可于皇宫内廷中所见,用以显示其皇室的气派。
然而,大型的香兽固然威严,却终是过于庄重了。对于闺阁女儿家而言,香炉自是以小巧为宜,而细小的兽型香炉,也就成为了她们的枕边身旁的爱物。
春睡起,金鸭暖消沈水。笑比梅花鸾鉴里,嗅香还嚼蕊。
诗中那春睡方起的女子,帐中金鸭仍有着残留的香气,合着梅蕊的寒香,一同成了这冬日晨起时的最芳浓的气息。
金鸭香兽因比狮子、麒麟更加小巧些,也因此更受闺秀们青睐。她们将这种香兽置于床帐之中,即便睡觉之时亦不挪开,以之薰衣被,令留香久久。而她们的那一夜好睡,想必亦是真正的香梦沉酣了吧。
如果说,香兽与香炉以焚香凝烟为主,则熏笼,便是既可焚香,亦可熏衣的器物了。
熏笼最为流行的时代是在大唐,彼时的贵族尤其喜爱熏笼,常以之熏香衣物。此种熏衣之法,与前文所述的“浥衣”不同。如果说,浥衣是干香之法,则以熏笼熏衣,便是湿香之法了。只因在熏衣之时,需先在一只大些的盘中盛上水,再将香炉置于其上并焚香,随后,将以竹或金、银等物编制成的比较大的笼子,扣在香炉之上,再将衣物摊放于笼上,这便是熏笼了。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深宫中寂寞的女子,长夜未眠之时,也只有斜倚着熏笼,独坐至天明。也许,对于女儿家们而言,这熏笼不只是熏衣添香的事物,亦是她们最温暖的伴侣,一如那诗中的女子,与熏笼两相依偎,走过寒冷而漫长的漫漫岁月。
沉水香
麝烟苒苒生银兔,蜡泪涟涟滴绣闺。舞袖莫欺先醉去,醒来还解验金泥。
那雕成银兔的香兽中,麝烟苒苒,缥缈似云烟,散落于画堂深处。芳馨的香气,似融了一室的花光鸟影,将春色亦融入其间。
如果说,百花盛放,以颜色与香气点染了人间风景。则香之一道,亦如同那花草茂盛的庭院,香气如锦,其种类之繁绝不输于花,且品相各异,别具情致。或幽静娴雅,或高华富丽,或宁谧清淑,如高士、似幽女,将一缕又一缕的芬芳,洒向莽莽人间,亦装点着闺秀们的闲暇时光。
这其中,麝香,便是颇为常见且极名贵的一种香料。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诗中之人,将麝香细细研磨成灰,用以制作香料。如此细致精雅的工作,若是由闺秀们完成,自是风情别具,且又含了几分幽雅于其间了。
麝香是一种动物类香料,产自于一种叫做“麝”的动物。李时珍曾说“麝之香气远射,故名麝”。据说,此种香料不仅具奇香,且可避恶,放在枕边能避恶梦及尸鬼气,可谓功效非凡,也难怪会成为宫掖皇族的常用香料,出现于各类宫廷香方之中。
除却麝香之外,沉香,亦是古代闺秀们极爱的一种香料。
沉香又名沉水香、蜜香,为木类香料中的翘楚。
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银瓶绠转桐花井,沉水烟销金博山。
悠长明净的春日,纱窗里透出阳光灿烂的金色,而那一脉沉水香气,便在博山炉里缓缓散开,令这春天的午后,显得如此安静与美好。
自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唐代时已有了沉香,可见彼时焚香习俗之盛。而那焚香的女子,自是养在深闺的名门淑媛,对着一炉浅淡的烟色,看满园春光如画。
沉香的香气安静文雅,有宁神抒怀之效。春夜沉香,烬暖香清,那对香闲坐的女子,或许便可于其间体会到人生疏阔宁静的意境。
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香料,名为降真香者,亦是古代闺秀们喜爱的一种香料。
不过,在最初时,降真香却是带有几分宗教色彩的。据说降真香本身的香气并不鲜明,但若将之与其他的香料和在一起烧,却可引仙兽降于人间,故才以“降真”名此香。
醮坛北向宵占斗,寝室东开早纳阳。尽日窗间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
自这首诗中便可得知,降真香确实是带有几分道家仙气的,否则白居易也不会特特地于诗中写上此香。然而,若转念想来,或许正因了降真香所具的淡泊与幽静,更符合闺阁女儿们贞静娴雅之气,所以,它才会成为闺秀喜爱的香料,时常于闺中可见。
以香料入炉焚之,固然香氛怡人,却始终失之于简单,原料亦不够精美。若是能将香料制作得更加精致,甚至还可兼具其他功能,想必女儿家们定是会异常欢喜的吧。
如此说来,香篆的产生,倒也称得上是时势造就了。
香篆最早出现于宋代。在那个凡事均讲究玄思的时代,焚香、品香、赏香,自是备受文人雅客的推崇。于是,便有人将各种香料研磨并加以混合,称为“合香”。将合香粉用模具压印成固定的文字、花样等图案,点燃之后,可循序燃尽,这便是香篆了。
金鸭未销香篆吐,断尽柔肠,看取沈烟缕。独上危楼凝望处,西山暝色连南浦。
小巧的金鸭香炉里,香篆静吐烟气,满室宁馨缭绕。而那一怀的愁绪,亦化作沉烟一缕,不知飘向了何处。唯有终日不停吞吐着白烟的香兽,和着香篆的清芬,和着这漫长悠远的时光,一同消失于岁月的尽头,再也无处可寻……
揽红菱:镜中铅华,如花绽放
园中芳草渐离披,似一幅碧色浓翠的锦茵,转过垂了花障的月洞门,绕过柔拖绿带的一行烟柳,铺向院外那遥不可及的处所。
那女子独坐案前,望向镜中如花的朱颜,轻轻地叹了口气。
和暖的风又拂了过来,浓烈的花香,似是要将人醺得微醉。而那女子却依旧沉凝,只静静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烟眉若蹙,宛若心事轻拢其间。
从古至今,怕是没有一个女人会讨厌照镜子。貌美者,爱于镜前婉转顾盼,看那镜里韶华如花绽放,心中自是欢喜;样貌平凡的女子,亦会于镜前久久凝视,端正衣物与眉眼,寻出自己身上那几处不为人知的美丽;便是陋颜者,亦常会于无人时揽镜自照,或是自叹自惜,或是将那不得与人言的话儿,对着镜中的自己说出来,直是将镜子作了一位知己看待。
而生于古代的女子们,于镜子还有一番特别的深情。镜子之于她们,既是妆台边必备的事物,以之理妆穿衣,将自己打扮得更加美丽。同时,她们还会以此物表露心迹,以示此情不渝。其种种深意,与今天我们对镜子的理解,却是大不相同了。
芳华鉴
春华最盛时,往往亦最无情。
否则,那满园的佳木花影,为何只得深锁于重重门户间,不得泻一丝芳香于墙外?而那云鬓娇颜的芳华,又为何只得寂寂于花露与柳烟深处,不得展一缕华色于人间?
或许便是因了如此,那画堂春深处的女子,才会时常端坐于妆台前,与镜中的自己,做一对寂寞而又美丽的友人,共度这人生最美的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