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由于受******教文化的影响,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有它独特的风格。
剪窗花流行于宁夏南部山区,谁家办喜事,为布置新房,在窗户上剪贴一些字画用以装饰,通常是用红、绿纸剪上“喜”字贴在“洞房”门上。然后,再用红、绿纸勾勒出象征喜庆幸福的图案,用剪刀慢慢剪来。一般有“双凤朝阳”、“彩蝶纷飞”、“鸳鸯戏水”等。相传剪纸始于汉代,1000多年前汉文帝刘恒之妻生下太子一岁多,啼哭不止,便命后宫美女燕云侍侯,燕云怕太子还要啼哭,便抱上他到梧桐树下去玩,当太子看到梧桐树照在纱窗上的投影,阵阵风吹过梧桐,梧桐叶在窗前摆弄,太子顿时破啼为笑,燕云摘下数片桐叶剪成人物、动物,轻轻吟唱:太子笑得更欢了。皇上当下赐燕云为“才女”。大概美丽的燕云是剪纸和皮影戏的创始人。
剪纸以剪刀和刻刀为工具,技法有折叠剪、拼色剪、勾画剪等。明与暗又分阴、阳剪法。阴剪线条粗壮有力,把所剪的内容描摩成画稿,用刻刀三头两下刻成。如《燕子报春》、《瓶中插花》、《盘中石榴》等。阳剪:只用剪刀不用刻刀,剪技娴熟的女子从不用画稿,剪何物,只要心中一盘算,随心所欲,信手剪来,“镰擦”几下,碎纸飞落,造型即出。一幅活生生的画面便展现在眼前,如《盖碗茶香》、《汤瓶沐浴》、《山丹迎春》等。剪纸是一种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赞美道:“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深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可见剪纸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诱人。
回族的砖雕主要在清真寺和一些古老的宅院里。作为装饰品,种类有浮雕、多层雕、堆雕。常用于门楼、门罩、照壁、飞檐和柱基上。明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
古老的清真寺庭院相连,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多用砖雕装饰。如同心清真寺的照壁“月藏松柏”,运用了东方的线条美,意境深邃,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作品富有立体感,静如平湖明镜,动若行云流水,功见刀法,素在条纹,平中有奇,奇中有平。砖雕和书法,协调一致,图案造型独特,神韵多姿,亲切自然,生机勃勃。纳家户清真寺门楼为过洞式,过洞上部壁面,是一组仿木结构的挑檐,横向的栏额、斗拱,纵向的荷花柱和******精美的砖雕为壁面增添了光辉,显得古朴庄重,典雅肃穆。
柳编和地毯是宁夏传统的手工艺品,主要分布在银川和青铜峡一带,它以结实、美观而著称。
青铜峡渠道纵横,柳树成行,生长着河柳、垂柳、黑皮柳、柽柳等,柳条细嫩柔软,剥皮后光滑洁白,柳编能手将它编成果筐、菜篮、笸箩、簸箕、粮囤、背斗、土筐、漏勺等,造型独特,坚固耐用。
宁夏银川地毯厂生产的地毯在明清时就已经闻名西北。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采用当地的滩羊毛和细绵羊毛作为原料,质料柔软,光泽鲜明,富有弹性,设计古朴,加工精细,花纹对称,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图案多以回民穆斯林所喜爱的花鸟虫草为纹饰图案。河南诗人尹贤看了宁夏毛毯咏道:
温和善良是滩羊,曲曲弯弯毛细长。
新织提花图案美,远销西亚富家乡。
回族经堂字画艺术早就闻名全国,无论从西安化觉清真寺的碑雕上看,还是从宁夏同心清真寺柱石上看都有高超的造旨。
回族阿文书法采用变形、夸张、连接等手法,通常有圆形、方形、云纹形等图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中堂、横幅、条屏等书写手法,使之美观大方又不失原文字的基本形体。经常出现在街道上的“清真饭馆”和“食品店”都在汉字上书写以阿文,画着汤瓶、盖碗子、清真寺图案,有些商品,如罐头、方便面、奶粉、水果糖等都用阿文作广告,告诉这种食品******可以进食。
在回民家庭中除了张贴“天方图”以外,有的还书写中堂、条屏阿文字体,以增加******教******气氛,在这方面我的老师穆易兰先生造诣很高,他中阿并通,特别是阿文字写得流利潇洒,如行云一般,柔美大方。阿文书法家石其钢、马兆忠的书法写得秀美,别具一格。
刺绣艺术在回族山川民间广为流传,由于风俗的制约,刺绣内容多为花鸟虫草,亭台楼阁,山水风景等。花卉一般有牡丹花、山丹花、梅花、水仙花、荷花等,鸟有燕子、鸽子、大雁、鸳鸯、凤凰、鹦鹉、八哥、孔雀、天鹅等,虫有蝴蝶、鸣蝉、蜻蜒,鱼有鲤鱼,器物有盖碗盅子、花瓶、果品,动物有小花鹿、小白兔、小猫咪等。
针法上十分讲究,绣品分日用品及欣赏品两类,丑用品,构图简单,针脚粗犷。欣赏品针脚细腻,色彩雅洁,端庄秀丽。针脚通常有:错针、乱针、挑绣、纳绣、盘金、掺针绣、垫绣、托地绣、十字花绣、刁绣、踏针绣、方点绣、叠绣、堆绣等。品种过去有:绣鞋、袜后跟、围兜、头巾、耳套、荷包、袍服等,现在有:桌布、电视机遮布、壁挂、门帘、窗帘、头巾、围兜、坎肩、帽子、屏帐、枕套、床单、手帕等。画面用红绿丝线将莲花和鲤鱼绣成《连年有余》,用五彩丝线将喜鹊和梅花绣成《喜上眉梢》,用红、黄、绿、蓝丝线将荷花和鲤鱼绣成《芙蓉鲤鱼》表示吉祥幸福。无论哪种刺绣,作工精细,丝缕分明,严整和谐,精巧淡雅。唐代诗人对刺绣和绣女都有维妙维肖的赞颂:“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合蝉巧间双盘带,联雁斜衔小折枝。”(秦韬玉)过去在农村时兴针线活儿,未出嫁的少女必须学会针纳缝补,衣服、鞋袜首当其冲,特别注意鞋袜的制作,刺绣最好最美的图案,常见的有篆字、云子、牡丹花图案,一来出嫁时做为向长辈的“见面礼”,二是显示新媳妇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姑娘”、“好针线”。唱家“巧姐儿”乘此向亲友进行夸赞。如果新媳妇刺绣技艺高,将床单、枕套绘成新婚图案,那就成为“乞巧女”,会受到妇女们的尊敬和爱戴。清代诗人李锴曾有诗咏道:“鸳鸯且莫飞,我有好针线,绣在合欢被,与汝日相见。”相传唐玄宗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日”也叫“乞巧节”,晚上让妃嫔佳人坐在华清池亭子里对着溶溶月光穿针引线,线如蛛丝,圆形木球蚂蚁钻孑L,“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穿过去了,就为“乞巧女”,会受到皇上嘉奖,像“织女”一样会受到敬仰。
回族民间工艺除了前面提到的剪纸、砖雕、柳编、经堂书法、刺绣外,还有民间的一些娱乐小玩具,如口弦、哇呜、鸡毛毽子、泥猴猴等也做得十分精致,显示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