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是唐代诗人韦蟾的诗句,描绘了1000多年以前宁夏贺兰山下果树成林,风光无限的景色。
林业专家考证,沙果(学名花红)原为野果,后栽人园中,人工培植,成为传统果种。《宋史·夏国志》、《嘉靖宁夏新志》以及《宁夏府志》等历史典籍中,物产章里都有“花红”的记载。
宁夏由于黄河水的灌溉,贺兰山屏障挡风御寒,土质肥沃,适宜果树生长,尤以平罗、灵武、银沿山一带果园更多,这从明代诗人的佳作中可以证明。至今家乡平罗的沙果树栽培仍是经久不衰。平罗民间有句俗语说:“五香的西瓜黄渠桥的菜,吴家湾的沙果子连筐抬。”那意思是说,五香乡的黑皮大西瓜、黄渠桥镇的小包头白菜和吴家湾的沙果子都是抢手的土特产佳品。其实平罗的沙果园子很多,还有前进乡的卢家园子、秦家园子,姚伏镇的路家园子、头闸的徐家园子、关家园子、安家园子和桂家园子等等,都很有名气。其中以吴家湾果园最大,在昌润渠的拐弯处,果树成林,鸟语花香,千亩果园,闻名银北。每当金秋时节,沙果上市,摆满街头。
沙果子也叫大果子、秋果、红果、联珠果。它比核桃大比苹果小,未成熟前呈绿色,成熟时由黄变红,由红变紫,果熟时呈圆形或扁圆形,果肉黄白色,肉质脆嫩,清甜爽口。由于它丰肌腻体,色如胭脂,艳丽诱人,因而古人又叫它“花红”,并常常和美丽的姑娘连在一起,在民间有很多传说。每当沙果成熟时,卖果人在大街小巷摆摊设点,并用优美婉转的声调吆喝道:“哎,灯笼红的大果子哟,又甜又脆哟,像俊姑娘的脸蛋哟!”宁夏诗人吟道:“不施粉黛黄泛红,敢与俏姑争丽容,唐王钦赐‘文林郎’,塞上甘果夙擅名。”描绘了沙果的形态和悠久的历史。唐高宗时,纪王李谨得“花红”献给皇上,唐高宗闻其味清香扑鼻,观其色粉红青嫩,恰似宫女容颜,大悦,喜称“人间仙果”,当下赐予李谨为“文林郎”,赐其果为“花红”,意思是像花)样娇美动人。大诗人元稹曾写诗吟道:“镜钩娇面粉灯泛高笼缬。夜久清露多,帝珠坠还结。”抒发了诗人对沙果似爱美人那样无限的深情。沙果子沙而不涩,汁多软嫩,甜而不酸,香味浓郁。就是未成熟的青果吃起来,也不酸不涩,脆甜清香。倘若摘几个成熟的沙果子放在箱柜里,过几天取出来,半月之内,箱内沙果香味依然缭绕,余味不尽。现代作家秦牧在樟林吃过沙果,被沙果的奇香陶醉了,赞道:“龙鳞碧甲玉珠球,骄阳敛后蜜方稠。寒脂胜雪几分白,气韵如兰一样幽。”
回族民间常把新鲜的沙果子做为宴席佳品招待亲友和客人。婚礼筵席上“定果碟”、“撒喜果”都以沙果为主。每当秋天,回族村妇把刚上市的沙果子买回家去切成薄片,用绵线串上,放在阴凉处晾干,是为果干。冬天泡茶喝,说能止渴生津,除烦消腻,养生保健。宁夏回族的八宝盖碗茶、三香茶、白四品、五味茶、定亲茶等等,都离不了果干当佐料。
沙果子营养丰富,亦果亦药,早为祖国药典收录。宁夏沙果子已被科技界定为“宁夏紫果子”。《中国果树栽培学》一书将它列为我国苹果的优良品种。它不仅可以鲜食、作果干,而且还可以制成果酱、果醋、果脯、果酒、饮料。古代还用它制成果羹汤。营养学家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有糖分5克,氨基酸8克,钙45毫克,磷17毫克,铁3.8毫克蛋白质0.3克,脂肪0.9克。其果入药,具有止渴、化滞、滥精的功能。食之可健胃生津利尿周精。《食疗本草》一书中说:沙果树根洗净煎汤服用,可安神镇静,驱除肠内寄生虫。《食疗心境》一书中也有“取半熟花红十枚,煎汤。连果带汤服下可治水痢”之说。
沙果因其甜度高,肉质脆,易腐烂,所以多用于时令性鲜食,不易储存。明代诗人徐文长赞叹道:“首夺秋厨腊,鲜表夏碗冰。上元灯火节,一颗百钱青。”诗人生动而又形象地表明了沙果子在冬天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