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每当农历四月,故乡的村舍门前那一溜溜茂盛的榆树开始结荚了,那嫩枝上一嘟噜一串串的榆钱儿,像翡翠玉片,似鲤鱼鳞甲,缀满了枝头,映绿了村舍。摘榆钱那可真是我和小伙伴们春天里最有乐趣的活动,柔嫩绵甜、香脆爽口的榆钱儿,可是把我们给“迷”了个美气十足。
榆钱儿即是榆树的种子。因它形状薄如纸,酷似古币小麻钱,故而得名。又因其清香嫩绿,绵软适口,又是吉祥语“余钱”的谐音,寓意着幸福富足,颇受人们的喜爱和嗜食。它与豌豆角、碾馔子并称为“塞上江南”宁夏川农村春季里的三大青货。在那灾荒年月,榆钱儿可是顶了大用场,给人们解饥除饿功劳不凡。公元1725年乾隆皇帝在承德看到一嘟噜一串串的翠绿榆钱,孩儿正在采摘,随口咏道:“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此味犹难兼,玉食更无参。”连皇上也垂涎欲滴,想吃这山乡野蔬了。
榆钱儿除生食之外,宁夏民间还用它蒸作“榆钱拔拉子”。“榆钱拔拉子”当地群众也称之为“榆钱糕”,是将新鲜的榆钱儿采来,用清水淘净,拌以玉米面或白面粉(倘若使用养麦面粉更为理想)放入笼屉中蒸约一刻钟即可起锅。若吃甜食,只需在碗里加放白糖,拌匀,即可食之。若吃咸食,可放盐末、酱油、香醋、辣油、葱花、芫荽等调味品适量。其味新鲜耐食,老少皆宜。有的农民群众还将榆钱儿放在即将焖熟的黄米干饭上,和米饭同焖,焖熟调以油、盐、酱、醋之类,俗称“干饭拔拉子”,亦异常诱人食欲。记得前几年下乡到农村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时,在紧靠黄河边上的一个名叫榆树沟的回族村庄听到一首《打榆钱》的儿歌,歌日:“拿竹竿,打榆钱,打上榆钱蒸干饭。干饭香,香干饭,吃了一碗想两碗。你一碗,我一碗,轮到爹妈锅朝天。”儿歌形象而又生动地道出了榆钱干饭在塞上农村是很受人们青睐的民间美味食品。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以榆钱及幼芽和幼叶为食的真实记载,以榆叶、榆钱掺人玉米或高粱面中蒸饼子或做窝窝头。梁代名医陶弘景日:“初生荚仁,以作糜羹。”史书《医林纂要》记载:“榆荚,圆满薄如钱,嫩者可食,味最美。”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留下“杯盘饧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传世佳句。清代诗人郭诚在《榆荚羹》中写道:“自下盐梅入碧鲜,榆风吹散晚厨烟。拣杯戏向山妻说,一箸真成食万钱。”可见古人很早就已品尝到榆钱儿的美味情趣了。宁夏诗人秦克温在《咏窗前榆树》中嗡苴:“长女栽榆已过墙,浓荫漫地乘荫凉。遥思儿影情流急,漫写家书雁送忙。树影犹如身影壮,梦乡却被故乡煌。所居虽好难离旧,怕惹枝条两意伤。”诗人通过榆树表达了对平罗故乡的恋念。
榆钱儿生食具有一股浓浓的甜香味,自古是应时野蔬美味。民间也用它煎、炒、蒸、煮、炸、炖等制成不同风味,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榆荚饼、榆荚汤、榆荚粥、榆仁酱、榆荚春卷等风味美食。如今宁夏一些回民餐馆还用榆钱儿烹制出许多美味可口的清真佳肴,如榆钱炒豆腐、榆钱炒肉片、榆钱炒鸡蛋、榆钱炒虾仁、榆钱炖鲤鱼等,食者络绎不绝,堪称回族民间美食之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