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迁都易俗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只有靠你创造!——孙凯
北魏孝文帝(467—499年),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崇尚汉族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几十个君王中,真正有所作为并在历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要属北魏的孝文帝。他在位期间(471—499年),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积极汲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大胆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临朝称制的冯太后病故,年方23岁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自当政。他深知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文化,继续实行改革。于是,他决定迁都洛阳,并厉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习的汉化政策。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是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鲜卑族拓跋部,且一直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北方的统一,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继续以平城为都城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因为平城地处边塞,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也不容易控制全局;加之它是拓跋贵族的老巢,旧习俗浓重;又有北方柔然的威胁,很不利于巩固北魏政权。为了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加强同南方汉族的联系,魏孝文帝决计迁都洛阳。
由于守旧贵族的反对,拓跋宏没有直接提出迁都的计划。太和十七年(493年),他亲统30万大军,宣称南伐。到了洛阳,正遇秋雨连绵,行军十分艰难,拓跋宏却仍下令南下伐齐。大臣们记取太武帝南征刘宋大败而归的教训,都跪在马前,请求停止南下。魏孝文帝说:“你们既然不愿意再南下,那就先把都城迁来吧!”并且他要同意迁都的站左边,不同意迁都的站右边。尽管群臣都不情愿迁都,但迁都总比南征好,只好暂时同意迁都洛阳。第二年,拓跋宏又亲自回平城,说服了留在那里的鲜卑贵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正式迁都到洛阳。
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决心全面改革鲜卑习俗。他下令推广汉服,禁胡服;提倡鲜卑贵族改说汉话;迁到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并采用汉族典章,评定士族门第等。
在学习和采用汉族生活方式方法方面,魏孝文帝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也十分注意检查和落实。他带头改自己的姓氏为元,并改名为元宏。据史书统计,鲜卑族共有118个姓变成了汉姓。
有一次,魏孝文帝外出回到洛阳,对大臣说:“昨天我进城时,看到有个妇女还戴着帽子,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出了这种事情,你们为什么不检查?”有人回答:“现在洛阳城里还是穿鲜卑服的人少,穿汉服的人多。”魏孝文帝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还想让所有的人穿鲜卑服吗?”随后,他把所有留守洛阳的官吏都批评了一顿,重申不许再穿鲜卑服。
对于讲汉话,魏孝文帝下令,30岁以上的官员,因一时难改,偶尔讲了鲜卑话的可不予处罚;凡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上必须讲汉话,违反者就要撤职。史载,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不久就忘记了鲜卑话。
魏孝文帝十分重视与汉族地主联姻。他自己就把汉族大地主卢敏、崔宗伯、郑羲、王琼的女儿纳入后宫,并以当朝重臣李冲的女儿为皇后。他还让自己的五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他的女儿也嫁给了汉族地主。其他鲜卑贵族也都按门第的高低,与汉族实行了对等婚姻。
在政治制度方面,魏孝文帝废除了鲜卑制度,对官制、法律、礼仪、典章诸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使北魏政权日趋封建化。
改革从来不是毫无阻碍地进行的。魏孝文帝的迁都易俗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他们对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魏孝文帝出游嵩山,太子恂留守洛阳,就发生了太子恂密谋奔代(平城),分裂北魏的事。魏孝文帝立即返回洛阳,废掉了太子恂,不久又毅然将他处死。同年冬,鲜卑贵族中的元老穆泰等人又在平城叛乱,魏孝文帝也坚决镇压了。一次次的较量,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巩固了魏孝文帝迁都易俗的改革成果。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魏孝文帝在一次南征的途中病死,终年33岁。他在位29年,亲政8年,虽好大喜功,但能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实行一系列改革,促进和完成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使我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故事感悟
魏孝文帝是在我国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改革家,也是北方民族融合的一位积极推进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有眼光、有谋略、有远见卓识的明君。正是因为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魏孝文帝才力推改革,除旧布新,采取确实可行的方法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
◎史海撷英
“三长制”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年)建立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
◎文苑拾萃
龙门石窟
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与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合称中国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柴荣力除五代积弊
◎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康有为
柴荣(921—959年),周世宗,一称柴世宗,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汉族,邢州尧山柴家庄人(今河北邢台隆尧),生于邢州龙冈(今邢台县)。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在位时间从955—959年为期5年。
柴荣,五代时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内侄,后被收为养子。早年为郭威操家务,往来南北贩卖茶货。郭威举兵入汴时,受命留守邺城。后周初年,授澶州节度使,封晋王。郭威死后继位,称周世宗。因即位后复原姓,亦称柴世宗。他精明强干,志气宏大,决心统一中国。即位后,继承郭威的改革事业,革除五代积弊,致力国家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里,先后有五个朝代统治黄河流域,史称“五代”。这期间,朝代更替频繁,割据政权众多,封建秩序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不少皇帝荒淫贪婪,残虐贪浊,上下皆然;加之北方契丹入塞骚扰,天灾人祸,真是民不聊生。
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贱,以应募当兵起家,是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黥面天子”。他即位以后,很注意革除前朝的弊政。他曾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他保守疆土,力事恢复,积蓄力量,稳步改革,使朝政大为改观。柴荣正是在郭威改革前朝弊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农耕、励精图治。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刚即位,就有北汉军来犯。两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对阵,初次交锋时,大将樊爱能、何徽不战而逃,周军全线动摇。柴荣一马当先,率军冲击,终于转败为胜,进驻高平。战斗结束后,樊、何二将被斩首,其他脱逃将士也受到了惩罚,柴荣当即从立功的将士中提拔了70名,代替受处罚者的职位,接着就着手整编军队。柴荣下令在全国征选精壮,不论出身,只要武艺好,能效命朝廷,就选入禁军;同时对老弱骄惰的进行裁汰。经过整编,精悍了军队,也节省了国家开支,后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大加强。
柴荣还整顿了纲纪。原来的朝廷上,元老耆旧颇多。他们少忠心,缺才干,多是平庸之辈。如冯道,曾在唐、晋、辽、汉、周五朝为臣,亡国衰君,均不在意,还自称“长乐老”。为了扭转局面,柴荣斥退老朽,减少冗官,调朝官任外职,并多次下诏求贤纳谏,罗致人才。他重用了王溥、范质、李谷、魏仁浦、王朴等文臣,提升了张永德、赵匡胤、李唐进、韩通等武将。他们同柴荣结成了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在内政和军事上都有所建树。对一些贪污渎职的官员,也及时进行了惩治。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在征收禾秆税时,于正数之外,多取损耗,被处斩。莱州(今山东掖县)刺史叶仁鲁,自恃是郭威的部下,贪污绢1.5万匹,钱1000缗,也被依法处斩。自此,朝中百官不敢再有所犯。
柴荣认为,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他刻一对木头农夫蚕妇放在殿廷上,以督促君臣留心农事。为了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他一即位就免除了各地所欠的夏秋租税,并规定,夏税从六月起征,秋税从十月起征,给百姓带来了很大方便。他下诏整顿户籍,丈量土地,取消特权,“课役皆不免”。连从来不纳租税的曲阜孔家也不例外,这是历史上很多皇帝无法做到的。在改革赋税的基础上,他又召民开荒,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汴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代时期,佛教盛行,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柴荣宣布,天下寺院,非敕额(朝廷特许)者一律废除,使大批僧尼还俗,自谋生计,从事生产。为了打破人们对佛的迷信、敬畏心理,柴荣还亲自执斧把镇州(今河北正定)寺院的观音像砸毁了。
唐末以来,世态日坏,君臣间信义丧失殆尽,柴荣则注意以德服人。他不仅对部下赏罚严明,以诚相待,就是对“外服”之官,甚至敌将,也晓以信义。镇守襄阳的节度使安审琦,十几年没到过开封,对后晋、后汉朝廷置之不理,进朝来拜见柴荣时,生怕被扣留不放。柴荣加封他太师之号,并热情送他回任,使他很受感动。显德四年(957年),攻下寿州(今安徽寿县)后,柴荣释囚犯,减租赋,大力安民,还特别表彰了与周军对垒、坚守数年的敌将刘仁赡,说他节操坚贞,是个难得的好人。这不仅显示了柴荣的豁达,也是他着意扭转世态政风的具体表现。
通过一系列改革,后周的军力、国力都有了大大增强。柴荣南征北战,先是在高平击败了来犯的北汉军,接着三次亲征南唐,攻取了江淮十四州,两次北伐契丹,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又攻取了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在正要进兵幽州(今北京)时,不幸患病退兵,不久去世,年仅39岁。
后周立国不及十年,因厉行改革,成绩斐然。柴荣在位仅六年,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宏图,一面力除五代积弊,一面进行统一战争。虽然壮志未酬,其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故事感悟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而为他搭桥辅路、奠定基业的,就是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立国虽短,但军力、国力雄厚。不难看出,周世宗柴荣改革效绩卓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在当时的社会,他大刀阔斧推行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体现了一种进取精神。
◎史海撷英
周世宗灭佛
955年5月,后周世宗诏天下寺院,非敕赐寺额者皆废之,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于当留寺院中,今后不得再造寺院。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须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许出家。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带铃、挂灯、毁破身体等。有如所犯,所在严断,递配边远,勒令还俗。结果当年废寺院30336座,存2690座。有僧42444人,尼18756人。
同年9月,周世宗又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毁铜钱造器皿及铸佛像为由,敕立监采铜铸钱,除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外,民间铜器、佛像,限五十日内全部送官,官给价值;过期匿而不送,五斤以上死罪,一斤以下徒二年。
◎文苑拾萃
周元通宝
“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是五代时期铸行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周元通宝形制仿唐开元钱,制作较精良,钱文整肃端庄,一般的钱直径为2.5~2.9厘米。它与开元通宝的区别是“元”字较扁,“宝”字较小,轮廓稍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