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必备兵学谋略与运筹技巧
7222100000013

第13章 《三略》“务揽英雄之心”的谋略与运筹技巧(1)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提出“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的人才策略,以“帝王师”自居,从君主本位出发,注重阐述治国谋略。它以兵家为基础,兼容儒、道、法三家思想,其中提倡的“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等策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很多有益的帮助。

《三略》:

“务揽英雄之心”谋略与运筹技巧

释典

《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著,相传原出于太公姜尚,经黄石公推演以授张良。

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有这样一段记载:秦朝末年,出身于韩国贵族的张良为了报亡国之仇,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在博浪沙刺杀巡行中的秦始皇,不料刺客的铁槌误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张良行刺未遂,被迫隐姓埋名,流亡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有一天,张良信步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这时,走来了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老人到了张良跟前,将自己的鞋一下子甩到桥下,很不礼貌地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愕然地看着老人,心想这个老人太不懂事理了,继而一看,老人确实已经上了年纪,不好与他计较,便强忍着火气,下桥给老人把鞋捡了上来。老人不但不道谢,反而把脚一伸,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感到又可气,又可笑,心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干脆再替他穿上得了,于是跪着给老人穿上鞋。老人一句话没说,笑眯眯地走开了。张良很吃惊,呆呆地站在原地目送老人远去。老人走了一里多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子,看来你还是可以教诲的!五天后天亮时,仍然到这个地方来见我。”张良意识到老人并不是一般人,便跪下回答说:“是。”五天后天亮时,张良来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一见张良,老人便生气地说:“约好了与老人见面,却迟到了,这怎么能行呢?”说完扭头便走,扔下一句话:“五天后早点来!”五天之后,鸡刚报晓,张良就赶到了桥上,不料又是老人先等在了桥头。老人说:“又落在我后面,这是什么道理?五天后早点来!”又过了五天,还未到半夜,张良便来到了桥头。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见到张良,老人高兴地说:“对,就应当这样!”便从袖中拿出一部书,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你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再过十年,你就会成功了。十三年后,你我将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便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天亮之后,张良打开那部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兵书,名叫《太公兵法》。张良很珍视这部兵书,时常诵读体会,后来真的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看到了一块黄石,于是将黄石取回,恭敬地供奉起来。张良去世后与黄石一起下葬。每逢祭祀,家人连同黄石一起祭祀。后来,人们就把那位不知姓名的授书老人尊称为黄石公。

《三略》很大程度上是对张良事迹及谋略的总结与理论概括。张良是“王者师”,《三略》所追求的正是“为帝王师”;张良擅长谋略,《三略》的主题正是谋略;张良是一位深通进退之道的哲人,《三略》反复强调“全功保身”。更重要的是,张良是一位黄老式的人物,而弥漫《三略》全书的,正是黄老精神。从思想体系、使用的语言、出土兵书、引文、古文献记载、著书目的等方面考证,《黄石公三略》当是西汉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拥护汉室的隐士所著。

《三略》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用《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常,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用《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是作者的论述,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值得重视的是,它对将帅、士兵和民众各自的作用作了中肯的论述,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

《三略》兼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略》继承了自《孙子兵法》以来先秦兵学的优秀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兵学内涵十分丰富,军事思想十分深刻,主要包括深刻的战争观、系统的战争指导理论、全面的选将用将原则、精辟的治军思想几部分。它强调“不得已而用之”和“以义诛不义”的战争观。从《孙子兵法》以来,中国兵学在战争问题上形成了重战、慎战而又强调义战的思想。《三略》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有关战争的诸问题上,包括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民众的关系、战争与天时地利的关系、战争与指导等,都作了简明扼要又深刻透彻的分析,形成了系统的战争理论。

兵以治为胜,《三略》中的治军理论十分丰富精彩。在治军策略上,《三略》的基本思想是,以“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为治军的基本目标,以恩威并用、赏罚必信为治军的基本原则。《三略》认为,治军的基本起点是将帅必须身先士卒,施行恩惠:“良军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只有这样,才能以一将之力,争取千万士卒的拥戴与效命:“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万”,“推惠施恩,士力日新”。与此同时,将帅又必须严明法令,赏罚必信,树立起无可替代的权威:“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只有这样,才能“其兵为天下雄”。《三略》认为,治军应该恩威并施,文武兼用,将以法治军和以情治军有机结合起来。

《三略》中的刚柔兼济原则、顺应时势原则、知其所止原则对于如今的商战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只有能刚能柔、能弱能强,才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纯刚纯柔、纯强纯弱,都是缺乏灵活性、缺乏应变能力的表现。真正的智慧在于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真正的成熟在于刚与柔恰到好处的运用。《三略》认为,“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就是顺应时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三略》警告人们说:“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又说:“造作过制,虽成必败”。这就要求把握上下进退的“度”,留有余地,知其所止,避免过极失当,走向反面。

与先秦兵书相比,《三略》具有两个鲜明的思想特色。第一,从哲学属性上来说,《三略》属于黄老兵学体系;第二,从时代属性上来说,《三略》带有大一统兵学的特点。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法家及儒家等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学体系。

《黄石公三略》问世之后,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南宋晁公武说:“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戴少望认为“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可以立功而保身。”“道”就是人生智慧,就是成功之道。《四库总目》说它:“务在沈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唐代魏徵将其收入《群书治要》,供皇帝治国安邦参考。宋元丰年间被颁定为武学的“经书”,并被与宋朝廷对立的西夏译成西夏文。由于《三略》揭示出了治国方略、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因此它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在国外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唐朝时传到日本、朝鲜,得到广泛传播。所有这些,都证明了《三略》在军事学术和谋略实用方面的不朽价值。

《黄石公三略》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注释本比较重要的有宋代施子美讲义本、明代刘寅直解本、清代朱墉汇解本等。建国后研究《黄石公三略》的主要著作有《武经七书注释·三略》(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和《黄石公三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等。

《三略》是一部承上启下、颇具特色的古代军事著作,它在军事方面的论述涉及到许多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尤其以在用人方面的论述最有特点,值得重视。

《三略》中“务揽英雄之心”谋略

《三略》一书在用人方面有不少独具特色的论述,提倡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用兵作战,都以“得人”为本。

《三略·上略》开篇即提出:“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意思是,君主治理国家,务必收揽英雄豪杰的心,对于有功劳的人,赏赐以爵位俸禄,与众人统一意志。所以,与众人同喜好,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与众人同憎恶,就没有打不垮的敌人。国泰民安,是因为得英雄;国破家亡,是因为失英雄。能否得到英雄的帮助和支持,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三略》重视人的作用,它将圣、贤是否归附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因此《三略》中提出“十二能”、“八过”作为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的标准,指出将帅要具备“十二能”,避免“八过”。所谓“十二能”是指合格将帅应有的素质,包括清廉、沉静、公平、严肃、能接受劝谏、能明断是非、能容纳别人、能博采众长、能知各国风俗、能通山川形势、能明险关要隘、能把握三军的形势。所谓“八过”是将帅易犯的错误,包括拒绝纳谏、不采用谋士好的建议、不分善恶、一意孤行、自我炫耀、听信谗言、贪财、贪恋女色。

就商战而言,《三略》最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贤,讲的是重用人才;民,讲的是争取民心。重用人才正是企业管理战略的核心,争取民心是市场营销规划的基点。它主张的“以赏为表,以罚为里”和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坚持以积极因素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理论暗合。

原典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三略·上略》

[译文]担任军队主帅的要诀,在于笼络英雄豪杰的心,重赏有功的人,与众人统一意志。因此,与众人同喜好,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与众人同憎恶,就没有摧不垮的敌人。国治家安,在于任用了有才干的人;国破家亡,在于失去了有才干的人。

原典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三略·上略》

[译文]治理国家的原则,在于依靠贤人和民众。信任贤士如心腹,使用民众如手足,决策就不会有什么失误。君主凡有所行动,贤士、民众就好像不可分割的肢体一样紧相随从,像每个骨节一样互相援助,就像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一样,其工巧奥妙无懈可击。

原典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

——《三略·上略》

[译文]治军理国的要领在于体察民心之好恶,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民众若有危险困苦,就应当安置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将士有疑虑、畏惧的情形出现,就要向他们解释,使他们心情舒畅;士兵如有因客观原因叛逃的,就设法招还;有怨言的,则要为他们平反;有隐情申诉的,给他申诉机会的同时要查明实情;地位低而有功劳的,要及时提拔他;有权势而逞强的,必须压制他;闹对立要造反的,坚决消灭他;贪图利益的,就给他丰厚的待遇;想做官的,给他官做,让他听任驱使;不愿做官的,使他隐居不出;有计谋的,使他亲近我,为我筹划;受到谗言侵害的,给他洗雪纠正;遭到毁谤的,给他恢复名誉;有反叛之心的,废弃不用;骄横无理的,要挫败他的锐气;得意自满的,要使他有所损害;愿意归顺的,即将他招抚;已经服从的,则使他安居;愿意投降的,则赦免他的所有罪过。

原典

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