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诗词精选·书法艺术卷
7345900000008

第8章 诗(6)

【导读】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游春踏青的观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105.【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1,天光云影共徘徊2。问渠3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注释】

1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2共徘徊:都如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3渠:它。指方塘。

【导读】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使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所以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才能够反映“天光云影”。

106.【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1白满川2,子规3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4蚕桑又插田。

——(宋)翁卷

【作者简介】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并称“永嘉四灵”。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3子规:杜鹃鸟。

4了:结束。

【导读】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107.【约客】

黄梅时节1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

——(宋)赵师秀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

【注释】

1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2灯花: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导读】

诗人在黄梅时节的夜晚约一位朋友来做客,等到夜半也没有来,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这首诗正是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108.【游园不值1】

应怜屐齿2印苍苔,小扣3柴扉4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南宋江湖派诗人。

【注释】

1不值:没有遇到人。

2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小扣:轻轻地敲。

4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导读】

这是一首写春日景色的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宣示一切新生的美好的向上的事物都是“关不住”的,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

109.【题临安1邸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

——(宋)林升

【作者简介】

林升,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时期擅长诗文的士人。

【注释】

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导读】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针对当时南宋当局并未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纵情享乐的黑暗现实而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110.【过零丁洋1】

辛苦遭逢起一经2,干戈寥落四周星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4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

——(宋)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注释】

1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2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

3干戈寥落四周星: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4惶恐滩:在江西万安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

5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导读】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

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111.【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佚名

【导读】

这是一首流传久远、很着名的诗。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唐代王维写的,有说是原为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等。

本书采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版本,教材中对作者和出处亦未加注。

元明清

112.【墨梅1】

我家洗砚池2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元朝诗人,书画家。

【注释】

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导读】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113.【石灰吟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

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注释】

1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等闲:平常。

【导读】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是作者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14.【竹石】

咬定1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2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着名书画家。

【注释】

1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2磨:折磨。

【导读】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喻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115.【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

【注释】

1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樾:树荫凉儿。

【导读】

这首诗描写小牧童坐在牛背上唱歌的动态和屏住呼吸准备捕蝉时的静态,把小牧童的天真烂漫写得活灵活现。最后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去想象。

116.【论诗】

李杜1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2数百年。

——(清)赵翼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熟)人,清初着名史学家。

【注释】

1李杜:指李白、杜甫。

2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指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导读】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117.【己亥杂诗】(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1东指即天涯。落红2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注释】

1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2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导读】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是“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反映了诗人的一片爱国情怀。

118.【己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1生气2恃3风雷,万马齐喑4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注释】

1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导读】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热情呼唤社会变革,并且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

119.【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作者简介】

高鼎,生卒年不详,清代后期诗人。

【导读】

这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风筝诗,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图画。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