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7357500000006

第6章 整合内在分裂的自我(2)

我们的心智处于一个错误的模式,思考只不过是由概念、卷标、形象、文字、批判和定义来形成一些新的相关产物,它阻绝了所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创造了“我”和“他人”这样完全独立区分的幻象。而实际上,在外形和各自不同的形式层面之下,我们和一切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信念虽然可以给我们一点宽慰,但是只有真正亲身体验,我们才能从心智中释放出来。

大部分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都认同了自己的思考,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被心智所奴役了。就像我们不知不觉地被什么东西附身了一样,我们把附身的那个东西当做自己。当我们开始明白,我们不是我们的心智,我们不是我们的思考,而能够站在一旁观察自己大脑里的“思考者”时,我们的自由也就开始了。

当我们开始观察思考者时,我们便启动了一个更高的意识层面,就会明白,原来还存在一个超越思想,而且更宽阔的智慧境界。相较之下,心智头脑只是这个智慧的沧海一粟罢了。我们还会明白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诸如美、爱、创造、喜乐、内在的平安等,都来自于头脑之外,这时的我们便开始觉醒了。有朝一日,我们不再把心智的内容看得那么认真了,自我感便不会再依附心智而存在。

撕毁心智制造的标签,找到心灵的本性

生活就像一瓶烈酒。几乎每个人都会阅读那些酒瓶上挂的标签,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地亲自尝上一口。

——安东尼·德·梅勒

花五秒钟的时间想一想,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什么样的形容词?如果让你根据这几个形容词去找一个人,你能找到自己吗?这几个词语能与真正的你画等号吗?

显然是不能的。我们的心智总是为自己设立了很多目标,为目标设定了很多标准,并根据标准来判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这样被一堆写着形容词的标签贴满,忘记了我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忘记了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当我们放下这些标签之后,我们的生命才有机会呈现出它真实美丽的一面。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或是对这个世界,我们总是用一个个的标签贴满,好的、坏的、邪恶的、神圣的、美的、丑的、危险的、未知的、神秘的、不可接近的……我们睁开眼,看到的不过是一个标签世界罢了。想想我们幼年时,是这么看待世界的吗?我们看到一只小鸟时,它就只是一只小鸟,它没有带来心智储存的知识和储存的情绪,所以我们不会“恨别鸟惊心”;我们看见雨水滴落,那就是雨水滴落,我们不会想到泪水和鲜血,不会惆怅,不会想起陈年的往事,不会“无边丝雨细如愁”。

标签的存在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相反,我们必须承认有时标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我们食用过一种毒蘑菇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后,我们就会给与之相似的蘑菇,甚至所有蘑菇贴上“有毒”的标签,拒绝再次食用。虽然这个标签极有可能是错误的,但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我们再一次被同样的蘑菇伤害的可能性。问题在于,我们贴下的标签实在太多,错误的也太多,于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充满了偏见和错误,这些标签阻挡了我们进一步了解真实,让我们无法触及心灵。

标签阻绝了所有真正的亲密关系,隔阂了我们和我们自己,我们和我们的同胞,我们和大自然,我们和宇宙的关系。这一道思想的屏幕,创造了孤离的幻象,也使我们遗忘了一个核心的事实,就是在外形和各自不同的形式层面之下,我们与万物皆是一体的事实。也许我们“相信”它是真的,可是我们不再“知道”它是真的。

当我们开始撕毁心智的标签,就迈上了觉醒的坚实一步,问题是很多人在撕掉一些标签的同时,又不自知地贴上了另外一些标签。这样看似是进步的一步,实际上是在原地踏步。我们的心智有时看上去很可笑:我们终于认识到某一个偶像并不能拯救自己的一切,就义无反顾地投向了另一个偶像的怀抱。这样的探索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彻底地撕毁标签,以不带任何分别心的方式去觉察,去感受,我们才能找到心灵的本性。

不完美是比较的结果,接纳它,它就消失了

当你接受了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大众会接受你——就算他们依然批判你。只有当你不再要求外在的赞赏时,你才能归属于自己。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当我们形容一件事情的完美的时候,常常说它是上天的赐予。似乎凡是上天赐予的东西都必然是完美的一样,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拥有完整的自我,而完整是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的综合存在。只有接纳了自己内心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得到它的赐予。荣格所说的“金子总是隐藏在暗处”,也就是这个道理。完美本身是不存在的,不完美也是。当我们接纳了自己内心的不完美,不完美也就消失了。

我们能够认识到却又不承认自己拥有的一些特质,并给它们贴上了各种“消极”的标签:胆小、易怒、贪婪、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坏的,并不想要它们,因此极力掩饰和压抑它们的存在,不让他人甚至自己再看到它们出现。然而,这些特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也不会随着我们的压抑而死亡,它们虽然隐藏起来了,但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依然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自身不完美的一面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与这些“消极”特质的关系,哪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这些特质是最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收获。

如果我们故意忽视这些“消极”特质的存在,它们就会尽量唤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时候,它们就会显现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不完美是每个人都背负着的沉重负担。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我们总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减轻肩上的负担。

不完美本身并不存在,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的结果。当我们心中有了分别心就会产生比较,由此才产生了完美和不完美。在我们为不完美而痛苦时,我们实际上加剧了不完美和完美之间的矛盾。当我们没有分别心,开始接纳自己存在的特质时,我们就不会再去区分完美与不完美,不完美自然消失了。

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不完美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却不知道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找回完整的自我,我们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当我们不再去刻意压抑,而是开始喜悦地接纳自己身上存在的任何不完美的特质时,我们的“完美”与“不完美”就没有了界限。

当你开始关上了门,就把自己关在了门外

如果你不拒绝自己,就没有人会拒绝你,就算别人拒绝你,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请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接纳自己?”

——露易丝·海

每个人对外界的言论和行为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的态度和动机。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而从每一种看法中,我们都能隐约感到看法本身与看法所持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很多看上去是指向外界的言论和行为,真正指向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决定关上门拒绝一个人时,我们拒绝的其实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