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7S倍速学习法
7516700000016

第16章 S倍速思考力(SUPER IDEATION)(5)

B.认为主张有点儿小毛病不会影响人们接受的假定。

当其他人有自己的主张,而与你的主张不同时,他们就会不去真正地了解你的主张,而是将其中的不足放大而加以排斥。这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会寻找理由拒绝接受你的主张,那些不足就成为很好的借口。比如,你曾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解他或她所熟知的内容,而你并没听明白,那么,你就会体会到并非如假定所说。说明你对自己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并非都很透彻。如果你要使自己的主张及其表述都清晰,那你就得努力去做,而不是假设如此。

C.你的主张定能使之获益的人们一定会无须解释而自动接受的假定

这个假定已使许多富有才华的人们感到极大的伤心。

当艾萨克·辛格发明缝纫机时,他清楚地知道这会给服装业带来很大方便,这将是服装机械的一次革命,使服装业获取更大的利润。他相信,只要他的发明一公布,服装业的领导将会很欣赏他和他的机器。但事实并非如此,辛格未能说服任何一家德国公司购买缝纫机,他被迫到英国去寻找市场。

不要假设人们会承认你主张的价值,这样可以避免失望。

完善方案意味着使最好的方案更完美--使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更有效、更实用、更诱人。尽管此阶段所做的许多事情就是寻找不足,但并不是消极地挑刺儿,而是积极找到有待改进之处,不断使之完善。

当然,并不是任何主意都需完善。例如,对于解决运动裤的带子掉出来的问题,就无须完善过程,也无须征得他人同意。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照此办理。但是,你所遇到大多数重要的问题和争议,就不像这么简单。

突破“框内思考”

有一座大厦因为电梯不够用而使顾客久等导致怨声载道。怎么办?有人提议增建新的电梯,但从大厦的结构来看已不可能;也有人想到增加电梯容量的办法,但这需要花大笔钱来更换一部更大的电梯,并且电梯运行一个往返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大厦管理人员绞尽脑汁商量对策,最后终于有人转念一想:“为什么顾客就一定不能等候呢?只要设法让他们不对等候感到厌烦,自然就可以减少抱怨。”

问题如此一转换,解决的办法就找到了。于是,原先空空的电梯间内摆上了鲜花、报纸和椅子,墙上还挂了一面镜子。果然,顾客的抱怨几乎没有了。

把“设法不让顾客等候”的难题重新设定为“设法让顾客在等候的时间里不觉得厌烦”,问题就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这就是突破“框内思考”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所谓“框内思考”,就是在潜意识的操纵下,在限制条件之内进行思考的方式。平时我们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常常会在潜意识里设定某些限制条件,或者说划定一个范围,而只在这个范围里考虑问题。如果碰到的问题超出这个限制条件,就无法思考出解决的办法。这是我们平时在处理问题时,容易陷入的心理盲点之一。

因此,在思考遇到阻碍时,应该刻意让这些埋在意识底层的限制条件显现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突破的,如此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个简单的设想带来巨大的成功,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当有人因此而名利双收时,很多人都会懊丧不已;“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布置一间黑房子,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啊!为什么在近代光学研究队伍中偏偏就只有牛顿首先这样做了呢?

首先也许是因为这过于简单,很容易被从事科学研究这种高深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而牛顿,一方面,他当时还只是一位研究生,玩一玩“十分有趣”的游戏也无伤大雅;另一方面,牛顿一个最着名的思维方法,就是他本人一再强调的:“真理是在简单性中发现的,而不是在事物的多样性和纷乱中发现的。”

至于世界,它向肉眼展示出客观事物极其多种多样,在用哲学的眼光去概括时,会显示出其内部组成是很简单的,以致理解得如此之好,从这些眼光来看它就是这样。正是上帝工作的完美,以最大的简单性将它们全都创造出来。概而言之,自然本身就是“很简单的”,因此,研究自然的方法也应该是简单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简单性原则,它与和谐性原则共同成为牛顿科学方法的主导思想。

然而,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简单性原则,又会发现它并不简单。说明这个问题的更好例子,也许还是那个在全世界流传了200多年的“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件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问题。对这样简单的事,除了好奇的孩子之外,很少有人去思考,很少有人去发挥他的想像力。而牛顿的思绪则被这个落地苹果轻轻地一敲,就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飞到了月球上,飞到了太空之中。最后以此为突破口,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人们常说,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成了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苹果落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自然奥秘,对这一点,伽利略实际上也已经认识到了。他在其《关于两大宇宙系统的对话》一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他能够教给我是什么使地上万物落下的原因,我就可以告诉他地球运动的原因。”F·培根在其名着《新工具》中更为明确地把物体落下的原因归之于地球的“吸引”。伽利略和F·培根都是科技史上的巨人,他们认识到了物体落下的巨大意义而没有在引力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像牛顿那样大的成就,表明“苹果落地”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苹果落地”的问题也是一个违反常规思想方式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可笑的问题,因为苹果不落在地上,难道还会飞到天上去!牛顿却似乎是有意让人们取笑似的,真的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不会落到月球上”这个问题。一般人提不出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十分简单的问题,往往是受习惯的思维定式的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设想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或极少有人提出过的设想。所以,简单的设想并不简单,又在于它的独创性。

六、思考力独立化

控制思想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认同独立思考的价值,但实际上真正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为数不多,人们的思想常常受到各种形式的控制而不能自由发生。为什么许多人不能做出独立的思考?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之中,周围许多人不但不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反而时常会妨碍我们独立思考。

极权统治者不喜欢人民独立思考,他们只想代替人民思考,或者只希望人民跟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

可是,除了极权统治者外,有不少父母和教师也不容许子女、学生独立思考。他们在指导子女、学生的过程中,经常都有意无意地强调一个观念:“服从就是美德。”于是,服从的子女就是乖的子女,服从的学生就是好的学生。如果不服从,就难免会遭受责备或惩罚了。这样无疑就等于告诉子女或学生:“你们不必怀疑,不可批判,即无需独立思考,只要好好地接受指示或教导便可以了。”

因此,由于以上种种压力,人们的思想受到控制,根本不敢独立思考了。在人们的观念中,服从就是一种美德。

然而,单就服从本身来说,也不一定就是美德。服从究竟是不是美德,那要以所服从的是否合理而定。服从合理的教导当然是美德,但对于不合理的指示也盲目服从,就不见得是美德了。反之,不服从也不一定是恶行。对于合理的教导也不服从,固然不恰当,但不服从不合理的指示,就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很值得称赞和鼓励的行为。这样看来,“服从就是美德”这个观念并不妥当,它应修改为:服从合理的教导或指示才是美德。

如果父母或教师只单单强调服从,而不同时着重引导子女、学生进行明辨是非的理性思考,甚至当子女、学生提出质疑时,仍然不给予合理的解释,而只凭借“权威”加以压制,那么,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对子女、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性格较强的就容易流于盲目的反叛,即使能够独立思考,往往也属于非理性的;而性格较弱的就容易趋向盲目的服从,并且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了。就后者来说,当他们长大之后,不管自觉与否,那个“服从就是美德”的观念依然盘踞心中,并且一直起着禁锢的作用,每当遇到事情时,很自然就会抱着“听候教导”或“接受指示”的心态,因而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

所以,要想摆脱思想控制,进行独立思考,就要求人们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少加一些压力,让他们合理、敏捷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也建议那些擅长思维的人不要轻易屈服于外界不合理的压力,自由地放飞你的思考力吧。

克服盲从

许多人在遇到与众人有关的事情时,就有认同群众的倾向:众人怎样想,自己就怎样想;众人怎样说,自己就怎样说;众人怎样做,自己就怎样做。总之,就是要令自己与众人雷同。换句话说,即是要把自己一切想法、言论和行动都“群众化”了。这就是一种盲从的心理。虽然这样可以换来一点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就是放弃了独立的思考,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甚至跟随别人做了一些令自己日后后悔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人总要认同群众才感到安全呢?原因至少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