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
7540800000078

第78章 常识判断(10)

第四节管理学常识

1.行政管理学就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反映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开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值得强调的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宪法意义上具有明确无误的公共属性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与此相一致,“合法性”和“有效性”构成了政府一切行政思想和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2.行政职能亦称政府职能。概括地说,行政职能是狭义的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力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3.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作出决定。

(1)按照决策主体在决策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2)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群体决策、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3)按照所要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重要性,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按照决策者的思维反映模式,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

4.行政决策的原则

(1)目标性与系统性原则;

(2)信息与预测原则;

(3)可行与优化原则;

(4)严密与明确原则;

(5)时效性原则;

(6)合法性原则。

5.行政实施的步骤

(1)行政实施的准备阶段。包括法律准备;组织准备;思想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技术问题既属于物质准备又不完全是物质准备可以解决的。

(2)实质性工作阶段。

6.行政协调的涵义

所谓行政协调,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的总目标,把各项行政管理活动加以调节,引导各行政机关之间和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同步地、和谐地完成任务和工作。

7.行政协调的原则

(1)出发点的整体原则;

(2)计划的周密原则;

(3)领导者的自觉原则;

(4)工作人员的参与原则;

(5)沟通渠道畅通原则;

(6)内外关系的动态原则。

8.行政协调的主要方法

(1)会议协调;

(2)组织协调,通过在各机关之间成立组织,由各有关单位派代表组成小组或委员会,并成立联合的办公机构,以加强联系和协调工作;

(3)信息协调;

(4)网络协调。

9.行政行为的种类

不同的分类: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根据行政行为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双方行为;合同行为;单方行为。

10.行政行为的特性:组织性、互动性、开放性、妥协性、强制性、适应性。

11.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行政命令、行政处分、行政裁量。

12.行政监督种类

(1)一般监督,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机关协作关系而产生的监督。一般包括两种情况,即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和不同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

(2)职能监督,指政府各职能部门或直属机构依据法定权力,就其主管业务对下级政府对应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及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监督;

(3)主管监督,主要指政府专设的廉政行政机关因特殊授权对其他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4)特种监督,相对于一般监督而言,指除主管监督以外的各种普遍适用的专门行政监督,例如审计监督、环境保护监督等。

13.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说,行政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

(1)工作分派;

(2)工作报告;

(3)工作指导;

(4)工作管制;

(5)工作检查;

(6)专案调查。

14.行政改革的内容:转变职能;机构改革(简政放权与职能适应,高效精干的政府组织,完整统一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行政法规规范行政行为)。

15.中国行政改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组织机构还处在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组织机构不断发生变革,甚至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避免的。

16.我国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组织人事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17.行政管理考试要点:

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应该回避的亲属关系的范围,回避的类型。

关于任免事项的案例。弄清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的特点。

国家行政机关与非国家行政机关的区分,其中有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区别;公安、监察、司法行政机关与审判、检察机关的区别。

派出机构。派出机构的性质、级别、权限责任等问题。

降职与辞退都不属于行政处分。

单一制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

机构改革中的“三定”。

国家临时机构和政府机构。

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国家公务员的重点考核内容。

国家公务员不得辞职的几种情况。

公务员申诉和控告。

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拥有哪些权利。

第五节人文历史常识

一、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我国最早的人类

主要有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80万年的蓝田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和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

2.氏族公社

距今约五六千年,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山顶洞人已过渡到氏族公社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发明了种植粟和水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

3.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迅速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进化观。其代表作为《道德经》。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和《春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着作。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韩非是着名的法家思想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着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着。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1.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

2.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4.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5.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着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我国研究古代地理的主要着作。

7.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的范缜着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三)隋唐、两宋

1.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时期,继续实行并改进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时开凿了古代世界最长的大运河。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