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何时成熟
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基本国策的“环境保护、电子信息、城镇住宅建设”等产业或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各地政府及有关企事业单位也把这些产业或行业作为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的重要内容。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或行业是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
进入“八五”以来,航空工业的“环保与节能产品、新型材料及制品与加工设备、电子信息产业”新三类民品(在这里,为便于与“汽车类、制冷设备类、机械装备类”三类民品的区别而暂称“新三类民品”,下同)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从1996年起至1998年底这三年间,销售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正逐步发展为航空工业民品家族中重要的新生力量。
但就市场发展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情况看,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无论从技术档次上、质量水平上、价格上、规模效益及市场拥有率上都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与航空工业其他民品相比则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幼稚”产品(在整个航空工业民品产值份额中仅有13.5%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是十分明显。如何尽快缩短差距而成熟,乃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笔者浅谈几点拙见,与大家商榷。
一、实施名牌战略是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航空工业涉足新三类民品的单位实力和绩效来看,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厂家多且规模小而散,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品牌芜杂。这种问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出现了一些解决的趋向,例如:有30多年环保“行龄”的武汉仪表厂虽然已经承接过很多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但这些年的环保产品销售收入一直在4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徘徊,始终未能“长大成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接受了市场无情的选择,深感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拿到大工程项目,于是主动与同行优势互补,联合参加一些大型环保工程项目的投标。再如: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在竞争中转换了机制,在一些工程项目招标中屡屡得手,1998年仅在北京就承揽了诸如“东方广场”这类楼房的外装饰工程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类似这种通过优势互补的联合行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筛选出一些技术力量比较过硬、产品与施工质量有保证、营销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适合市场规则的大企业、大品牌的带动,将会推动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的发展。
况且,新三类民品的市场主要特点是,与国内外的大型工程项目紧密相连。所以,消费者(用户)在对这几类产品的认可和接受过程中,更加注意企业信誉度,更加注重品牌形象,而一些与工程项目承包单位配套的产品品牌形象尤显重要,产品品牌、企业形象常常是一些承包商或设计单位在招标过程中挑三拣四的杀手锏。因此说,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要成功地占领和扩大市场,就要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产品品牌的树立。我们不应只采用粗放式的销售手段,不能只是被动地依赖现有销售渠道,而应研究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的营销策略,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可控的营销网络。
因而,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能否在未来竞争市场上拥有自身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品牌树立得如何,它直接取决于我们的“名牌战略”及实施质量,取决于营销管理和市场运作水平,取决于市场营销网络的拓展和管理。
二、造就一批名牌产品是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成熟的主要标志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育和逐渐成熟,市场竞争在一种有序的游戏规则中进行,一些涉足新三类民品的航空企事业单位在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和兼并、联合之后,将造就一批技术力量雄厚,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强,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具有相当带动作用)的大品牌和大集团。届时,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才不失为新的经济增长,标志着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走向成熟。
日趋成熟的市场是形成名牌的土壤和条件。反过来,名牌却是推动和促进市场早日成熟的动力,这也是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面临的历史机遇。
三、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和营销水平的现代化是树立名牌效应的关键
今天,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的能力状况类似10多年前航空工业汽车(含摩托车、零部件)类产品而正处于正规发展的初级阶段。航空工业汽车类产品经过参与市场10多年的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塑造了一批在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名牌产品和大企业,形成了诸如“金城”、“南方”、“昌河”、“松花江”、“东安”等一批较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集团。这些品牌树立和企业经营的实践告诉人们:树立品牌形象,绝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主要靠“宣传广告”制造轰动效应、扩大知名度。创名牌的根本问题在于:广告宣传只是树立品牌形象的外在因素,而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内功”练得如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市场策划的科学性、销售政策的适应性、促销手段的有效性,销售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营销网络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员工的素质、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等都是反映品牌形象的具体角度。因此说,创名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一些本来很有希望的产品,在追求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却未达到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这种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不是少数,其中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这些企业在管理机制上缺乏规范性,人治色彩浓于制度色彩。还有在学习别家管理经验上,只注意治标,却忽视了结合自己实际的治本——即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与规范性的结合点没有找准。
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倘若不注重克服这些管理机制上的障碍,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就很难造就出高素质的名牌。
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造就名牌的动力来源
从航空工业汽车类产品10多年竞争历程可以看到,创名牌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企业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和营销水平的现代化。要实现这些,必须要有一流的、功底扎实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正是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走向成熟最需要的资源。
市场的竞争终归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实现一流的工作效率和一流的工作质量,企业才会具备竞争的能力,才有可能造就出一流的品牌和一流的企业。然而,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得在人才的培养、使用上下功夫,舍得投入。但是,在花大钱去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力图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又潜伏着一种风险: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更何况是有水平、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被挖走的风险更大。
在现实当中,一些企业的管理仍然主要依赖于“硬”数据,如营业额、利润指标、成本、回报率等。这些数据在现实当中的确是衡量业绩的重要指标,以此考核人的绩效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当今竞争市场上,决定企业取胜乃至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的因素这种“软”数据上,而在“软”数据当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的满意度。
员工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两种报酬上:一是内在报酬,主要包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立、自尊的责任感等;二是外在报酬,主要薪金(如工资、奖金)和晋升机会等。
在企业组织中,公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和认同等因素则是使之产生内在报酬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真正的激励来自于人的内在报酬上,外在报酬的激励在一个组织内部若操作不好则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这二者的结合,注意通过外因促进员工内因变化来提高企业的实力。
建立适用不同层次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则是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造就名牌产品的关键所在。
愿航空工业新三类民品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经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名牌产品,造就大企业、大集团,缩短差距,尽快走向成熟,迈向新世纪。
(此文写于1999年3月)
20年航空工业民品发展回眸
根据九届人大决定和国家改革调整的方案,有40多年历史的航空工业即将组建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两大企业集团公司。这个历史性的变革给航空工业民品(本文特指非航空产品,以下简称民品)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过改革开放20年发展起来的民品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面对今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态势和新组建的企业集团肩负的任务,民品可谓“如履薄冰且任重道远”,如何在抓好“固本开源”的基础上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造民品辉煌,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航空工业在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20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历届决策层在确定发展战略中都对民品发展给予重视和支持,使民品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第一个发展时期是1981—1988年(“六五”至“七五”中期),航空工业部实施“军转民,内转外”战略指导方针,“大转、快转、全面转”是这个时期民品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期间,由于军品订货陡降,各单位利用富余生产能力并结合自身情况,经历了从自揽民品的启动阶段开始到确定产品发展主攻方向的初期发展阶段。在各有关行业部门支持下,航空工业纳入国家一二批“军民结合技改专项”计划82项。由此促进民品在全行业蓬勃开展起来,发展速度加快,产品涉及全国30多个行业领域。
航空工业军转民迅速发展而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支劲旅而受到当时各界关注。
第二个发展时期是1988—1993年(“七五”中期至“八五”中期),航空航天工业部实施“航空航天为本,军民结合,军工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战略指导方针,“军转民,内转外,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引进技术为辅”是此时期民品运作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此期间,民品又有57个项目进入国家“八五军转民技改计划”。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民品得到进一步优化,支柱民品得到确立,技术引进、合资合作也增长较快,军民分线在很多厂家得到推行,民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个发展时期是1993—1998年(“八五”中期至“九五”中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制定“突出主体,加强两翼(民品与三产),发展经济,振兴航空”战略指导方针,组织实施“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和“名牌战略”计划是这个时期民品持续增长的显著特征。在此期间,民品又有124个项目分别进入国家“一二期双加工程”和“九五军转民技改计划”。这个时期是我国已经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时期,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拼搏,民品在全行业有了强劲的发展,民品产值比重已达80%;一批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经济规模、市场占有等在同行业内领先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品已经崭露头角,如金城摩托车、昌河微型汽车、哈飞微型汽车、东安微车发动机、南方摩托车、贵航汽车零部件等;民品出口保持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民品结构不断优化,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基本上完成了“军民分线”和“一分为三”的结构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化,“军民结合”体制在一些骨干企业基本形成。
20年坚持不懈并根据大环境不断赋予新内容的军转民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极大地促进了航空工业的经济发展。
(一)民品发展的主要成效
1.持续增长的民品
航空工业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民品已经形成了“汽车(含各种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冷设备、机械装备(含各种纺织机械、食品与包装机械、液压基础件、工程机械、体康器材、医疗器械与制药机械、压力容器、烟草机械等)、节能与环保产业、新型材料及制品(含各种新型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及相关制品、建筑器械等)、电子信息产业”6大类5000多个品种,全行业民品产值从1979年“军转民”初期仅占航空工业总产值的7.5%发展到1998年的80%,年均增长24%。“七五”累计实现的民品产值是“六五”的3.5倍,“八五”累计完成的民品产值又是“七五”的3.8倍;“九五”前3年的民品产值累计为“八五”的132%。在民品产值中,汽车类产品产值占当年民品产值的72.7%,成为民品的第一支柱。在汽车类产品中的微型汽车年产量增长28%,远远超过全国2.4%的年增长速度,总产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摩托车在保持一定的国内市场基础上迅速开辟了国外市场,1998年出口5万多辆,创汇同比增长26%;微车发动机产量年增长25%,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也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