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空情缘
7600000000046

第46章 关于西部大开发与航空特色旅游的研究(1)

西部各省概况简介西部各省概况简介

《改革与发展》编者按:张彦仲总经理指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是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的重大发展机遇。根据领导指示,最近中航第二集团公司发展研究部收集、整理、汇总了西部地区11个省市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供参考。

甘肃省

一、甘肃省基本概况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全省现有地、州、市14个,县、市、区87个,总人口2494万人,拥有汉、回、藏、蒙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27.59万人,占总人口的9.33%。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5200多万亩1亩=666.7平方米。,其中70%以上为山旱地,水浇地和梯田面积达到1740万亩和2208万亩。人均耕地2.08亩,人均占有土地29亩,高出全国人均占有土地1倍多,有975万亩宜农荒地尚待开发。草原面积2.5亿亩,宜牧草地有7000多万亩,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二是矿藏种类多,探明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各类有用矿产148种,发现矿产地2500多处,有4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镍、钴、铂、钯、锇、铑、硒、铸型黏土、饰面蛇纹岩等11种矿种居全国第一位,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全省46种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为3600多亿美元。

三是水力资源丰富。黄河水量充沛,落差集中,全省水能理论总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装机总容量为1069万千瓦(已装机265.2万千瓦)。

四是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甘肃省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等90多种;有野生药材1270多种,品种之多居全国首位。

五是旅游资源丰富。甘肃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特,民族风情多样,文化遗产众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除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以外,还有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嘉峪关城楼、夏河拉卜楞寺、平凉崆峒山、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

二、甘肃省优势产业

1.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西北的钢铁生产基地,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

2.城市科技实力较强,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拥有一批实力雄厚、门类齐全、水平较高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环保技术、防治荒漠化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3.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市场开拓。甘肃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区内交通、通信枢纽和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区,也是国内唯一的一个穿接三个民族自治区和青藏民族区域的省区。

4.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一是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光热土地资源组合优势突出,有利于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利于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资源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特色旅游,四是能源资源组合条件好,风能、核能、太阳能以及青海陕西新疆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供开发利用,有利于调整全省的能源供给结构。五是镍、铅、锌、金、钨等特色矿产保有储量大,开发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矿业。

甘肃大开发也面临一些重大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人才缺乏,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资金严重短缺。五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六是扶贫攻坚任务还很重。七是投资环境问题突出。

三、甘肃省开发思路

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对内对外开放、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原材料深加工和旅游业的开发,有步骤、分阶段地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一)目标

从现在起,用30~50年的时间,分三步实现甘肃经济和社会面貌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步,“十五”期间,努力做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用技术推广有明显进展,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城镇人口失业率降低,绝大多数农村牧区实现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再扩大。

第二步,2005—2015年,生态环境恶化局面得到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投资环境有明显改善,科教得到较大发展,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形成几个具有竞争优势、区域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把甘肃建成材料强省和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石化基地。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一大批具有经济实力的中小城市崛起,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基本达到国内中等水平,教育、文化、健康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开发方向和重点

1.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公路建设:公路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用6年(2000—2005年)时间使连云港至霍尔果斯(GZ45线)、丹东至拉萨(GZ25线)这两条国家的东西、南北大通道经过甘肃境内的路段全线高速化,重要路段高等级化,省、地(州、市)通二级以上公路,地(州、市)、县(市)通三级以上柏油路,423个乡镇通四级公路,2000个行政村通汽车,形成全省纵横交叉的公路网络。

铁路建设:实现陇海线、兰新线甘肃段的复线化和提速,同时要求建设兰州经广元至重庆、玉门至敦煌等铁路,增加与外部的铁路通道。

民航建设:进行嘉峪关机场扩建,新建、扩建夏河、天水、庆阳三个支线机场。

管道工程建设:建设兰州经成都至重庆输送成品油管道工程、青海湖北经西宁至兰州、陕西靖边至庆阳长庆桥输气管道工程,并抓紧管网配套建设。

水利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统筹进行外流域调水,重点实施河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疏勒河和黑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建设甘肃省引洮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

能源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积极开发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小峡以及张掖黑河上游梯级电站的滚动开发和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开展连城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三期和张掖电厂的前期工作,加快西固热电厂等企业的工业燃料、原料改用天然气工程建设,开展兰州燃气电厂的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青海陕西的天然气。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兰州及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省辖市的城市水源保护与供水、集中供热、道路改扩建、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力争3年内完成。尽早实施兰州轻轨和南山环城高速通道工程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用2~3年时间,采用大电网供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方式,实现全省村村通电,农户通电率达到95%;使没有通广播电视的乡、村能够收听、收看中央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一套及省电视台电视节目,全省村通广播电视率达到100%。

邮电建设:以全省公用通信网数字化为重点,加快国家干线光缆和省区光缆建设,加速专用网、数据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2.生态环境建设

全面停止砍伐天然林。

第一步,2000—2010年,在全省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完成退田还林、宜林荒山造林、封山(滩)育林(草)8000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

第二步,扩大生态治理范围,到2030年实现30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第三步,到2050年左右,生态治理面积达到2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000年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一些地方搞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抓好刘家峡库区流域绿化建设工程、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建设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调整农业结构

一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适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宜农荒山种草种树,促进草产业、水产业和饲料业的发展,优化树种、畜禽品种,要在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抓好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洋芋、小杂粮、优质酿酒原料、油料、瓜果蔬菜、中药材、饲草、牛、羊、特种经济林等基地建设,推动优势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要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计划,重点推广普及节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化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旱作农业、模式化栽培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二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纺食品、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把医药、电子等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搞好天然气综合利用及后加工、石油炼化及后加工、生物制药和中药新剂型、有色金属和后加工产品、新材料及新建材等10大项目,重点抓好兰炼、兰化、金川、白银、酒钢、三毛、长城电工等50户大型企业。特别是要依托“两兰”优势,充分利用青海陕西的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及其深加工,重点建设“1161工程”,把兰州建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石化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兰州、天水、金昌、白银等城市为中心,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同新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要大力发展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新型生物制品、特色新药,挖掘传统名牌中药和民族医药,研制开发特色中成药。新材料领域,主要发展特种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特种化工产品、稀土材料、高性能塑料、储氩材料、永磁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功能材料以及新型建材。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主要发展通信产品、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新型电机与电器产品、军用电子、新型节水灌溉设备与应用,CAD/CAM推广应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概况

宁夏地处黄河河套地区,东南部跨黄土高原,面积5.2万平方千米。辖3个地级市、一个地区及所属17个县和县级市。1999年底全区人口54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8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3。宁夏位于黄河上游中段,地势北低南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在200~400毫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70天。全区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大块。川区是由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组成的引黄灌区,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素有“塞上江南”之誉。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失衡,十年九旱,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1999年,全区GDP预计完成242亿元人民币,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48.7亿元人民币,增长3%,第二产业101.5亿元人民币,增长9.1%(工业增长7%,建筑业增长22%),第三产业91.8亿元人民币,增长11%。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产业

1.农业:全区现有耕地1220万亩,人均2.4亩,居全国第四位。尚待开发的宜农荒地1000多万亩,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灌溉条件良好。黄河在区内流程397千米,年可利用的灌溉水资源40亿立方米,现有灌溉面积400多万亩,除已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固海扬水等工程外,自治区正在兴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宁夏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率先在中国西部地区实现村村通电。大多数农产品自给有余,正常年景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55亿斤1斤=500克。,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五位。

2.工业: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有乡以上工业企业1854个,其中大中型企业87家,主要产品40个大类,2000个品种。能源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大中型煤矿4座,年生产能力1800万吨,全区人均拥有煤炭产量2.6吨。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0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全国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