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空情缘
7600000000052

第52章 关于西部大开发与航空特色旅游的研究(7)

全区以青藏、川藏、新藏和一条连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国际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已经形成,有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315条,通车里程2.2万余千米,其中黑色路面920千米;拥有各种机动车2.8万辆,年货物周转量达8.05亿吨千米。中尼两国政府已签订协议,两国汽车可以互开直达运输。已建成贡嘎、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分别可起降波音747飞机和757飞机,辟有拉萨至成都、重庆、北京、广州、上海、昌都至成都和拉萨至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从青海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承担大部分石油成品油的运输。

全区有邮电局所123处,邮政单程总长度1.7万千米;建成了61座卫星地面通信站,电话交换总容量达4.6万门,已开通了国内、国际直拨、移动电话、电视电话等业务。

全区现有各类电站433座,装机容量37万千瓦;著名的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投入运行。近两年安排的一批能源建设项目正处于紧张施工阶段,将陆续建成投产,大大增强全区的能源基础。

全区现有食品、纺织、电力、采矿、建材、森工、印刷、制革、藏药、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国有工业企业511个,产品达100余种,部分产品打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民族手工业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卡垫、氆氇、地毯、藏被、腰刀、民族服装、民族家具、玉器、金银首饰等,有着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品种达1600多种,有的已畅销国内外。

二、西藏自治区资源优势

全区耕地面积22.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3万公顷,有4万多公顷荒地可供开发。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蚕豆、油菜等以及较多品种的蔬菜。由于日照时间长、温差大、生长期长等特殊原因,西藏的农作物和蔬菜产量高、质量好,绝大部分为高山雪水灌溉,无污染,是“绿色食品”理想的开发地。主要出口产品有蚕豆、油菜、大蒜、蘑菇、苹果等。

西藏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12.4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8亿亩,各类牲畜存栏2300万头(只),年产羊毛9000吨、牛羊绒1400吨、牛羊皮400万张。

西藏是我国5大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76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0.5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云南松等,多为原始森林。

西藏野生动物种类约占全国野生动物种类的22.7%:其中珍稀动物约占全国的40%。主要有羚羊、野牦牛、野驴、雪豹、獐、鹿等。鱼类资源44种。

西藏是一个野生植物王国:仅高等植物就有4000多种。药用植物相当丰富,中药材药用植物有500种,藏药材药用植物有1100多种。主要盛产虫草、贝母、大黄、雪莲花、胡黄莲、红景天、天麻等。野生沙棘资源有0.67万公顷,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铬铁、锰等黑色金属矿;金、银、铜、钼等有色金属矿;锂等稀有金属矿;此外,还有煤、泥炭、盐、硼砂、砷(雄黄)、重晶石、自然硫、石油等矿,共94种,已探明储量的30多种,有一定工业含量的20多处,锂、硼、铬、铜等矿含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锂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

西藏水能、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为取之不尽的廉价能源:河流、湖泊众多,水量充沛,江河落差大,全区河流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超过长江三峡的水能蕴藏量。大小湖泊1500多个,总面积2.7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雅鲁藏布江的水能理论蕴藏量在8000万千瓦以上,仅大拐弯处就有4000万~6000万千瓦。纳木湖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著名的羊卓雍湖面积638平方千米,水深30~60米,湖内鱼类储量很大,素有“西藏鱼库”之称。

地热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地热显示点有600多处,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全年放出的热能相当于470万吨标准煤,估计热能发电潜力达15万千瓦。

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3400小时,平均每天9小时左右。西北部是大风区,每年有200天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那曲、阿里两地区冬春季风力都在8级以上。

旅游业前景广阔:西藏有“雪域”之称,群山环抱、雪峰林立,7千米以上的高峰有50座,8千米以上的高峰有5座。色彩斑斓的地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纯朴的风情民俗,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和几百座大小寺庙,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日益增多的旅游者、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全区已开辟旅游景区(景点)80多个,有旅行社22家,旅游涉外饭店、宾馆36家,床位6800多张,其中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3家,一星级4家,年接待能力40万人次。

优越的地理环境:西藏自治区位于对南亚贸易的前沿,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南亚市场有着传统的经贸联系。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不断发展,已建设国家一类口岸2个,二类口岸3个,还有一些大的口岸和口岸保税区正在规划中,各项通商基础条件已有了显著改善,为大规模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西藏自治区开发思路

西部大开发要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对大开发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证,组织区内外科技人员进入西藏开发的主战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创造条件运用科学技术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喜马拉雅山特色经济,发展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区蓄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有市场、有优势的企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田的林网化和水网化。积极规划建设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和藏北蓄牧业综合开发区、藏东南林、果、茶、药综合开发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好中尼、青藏、川藏、新藏等骨干公路和拉萨通往各个地区、特别是阿里和昌都的干线公路,加大县乡公路和边防公路建设力度;力争进藏铁路早日开工建设;积极开辟新航线,新建、扩建机场。能源建设,要大力发展水电,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同步建设电网,重点搞好雅江一线4地市和昌都、阿里等地的能源建设。在雅江等江河上实行梯级开发,规划建设几个较大规模的骨干电站。邮电通信事业,重点发展光纤通信和地球卫星通信,加快农村电话建设步伐。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长江上游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抓紧实施昌都“三江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加大土地、草场荒漠化治理步伐,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在一部分坡地、沿江沿河地段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山川秀美的西藏高原。

第五,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开发高原生物资源,发展高原生物产业。进一步提高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水平,形成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加快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特别要注意吸引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来自不同区域甚至境外的企业到西藏来,平等合作,共同开发。

第六,发展小城镇。以拉萨和各行政署所在地为中心,以县城和部分交通枢纽、重要口岸为重点,建设一批小城镇,使之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中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

一、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辖5个市、7个盟,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人口2345万人。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在3个方面居全国第一:一是人均耕地居全国第一,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二是草场面积居全国5大牧场之首,毛绒产量长期保持全国首位,羊肉、牛奶等草食性畜产品居全国前列;三是绿色食品种类居全国第一,大多数农畜产品产于无污染的大草原,是天然的绿色产品。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二位,煤层浅,易开采,靠近水源,具备煤转电的良好条件,而且有成本低、输电线路短的优势,是保证首都和华北地区电力供应的理想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陆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内蒙古稀土资源丰富,储量大、品位高,工业储量约占全国90%,世界的70%,加快稀土新材料的应用推广,对于改善相关产品性能,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原材料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铁、铜、铅、锌、锡等65种矿产资源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加快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将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978—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5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71亿元人民币,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倍,平均每年增长9.8%,在1986年提前4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目标的基础上,1996年又提前4年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二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44亿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760元人民币,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2053元人民币。这20年中,不仅使内蒙古作为国家传统的畜牧业和林业生产基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而且使内蒙古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但是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仍比较低。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尚有195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交通、城建、生态、水利等许多方面甚至与西部其他省区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内蒙古的开发,对于尽快缩小内蒙古与全面发展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对于巩固边疆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内蒙古自治区优势产业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

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的支柱,目前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6%,实现以利税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27%,资产总额占21%,但总体上看,内蒙古的农畜产品的加工转载能力还相当低,发展的潜力相对大。目前发达国家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为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约为81%,而内蒙古仅为40%。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对于转化利用当前相对过剩的农畜产品,有效缓解农畜产品“卖难”,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比较效益,对于改善工业重型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要突出3个重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羊肉、牛肉、牛奶等主导产品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品,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二是要进一步调整毛绒纺织、制糖、皮革等行业布局,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制止不合理重复建设,避免过度竞争,依托名牌产品和优势骨干企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三是要加快玉米转化,重视产业开发和秸杆转化,大力发展饮料工业。

(二)能源工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兴建了一批大型煤矿,考虑到煤炭外运困难的实际,“七五”期间内蒙古开始实施“煤转电”战略,使全区发电量从1985年的80亿度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350亿度。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区内外需求相对不足,给“煤转电”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从长远看,我国电力市场的潜在需求空间还很大。

目前我国人均用电量仅为世界平均的4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电力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大幅度增长,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施“煤转电”战略。同时,考虑到向区外输电困难的实际,要在积极争取国家落实“西电东送”政策的同时,把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由电源建设为主,转移到电源建设、电网建设和开拓电力市场并重的转道上来。通过适当降低工业用电价格,促进煤电化联营,发展高载能化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