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标准件设备开发研制中心
标准件设备,无论是引进的还是国产的,其有效使用周期一般在3~5年间,之后就都相继进入维修期。这便给开发研制标准件设备带来良机。标准件设备都为专用设备,而标准件应用领域的增多则要求标准件设备的品种规格也在不断发展。因而,抓紧建立标准件设备的开发研制中心乃是促进标准件工程发展的重要环节。拟建立的这个中心之必要性是明显的,但资金不足严重地困扰着这个企望的实现。一方面能否采用:从航空工业部所属有关厂家精选干过机床总体设计、修理、机械加工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先组成以维修、安装、调试设备为主要业务的维修站(中心),用维修业务的利润积累发展到设备(不只限于标准件设备)的开发研制中心,亦即:这个开发研制中心建设拟分期进行:一期工程是建立以维修起家的维修站(中心);二期工程是发展为设备开发研制中心。这个中心还担负备件的生产供应任务。这样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可积极向国外推销,起到投资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否采取向制造厂家订购一定数量的零备件。这种订购可采用无偿提供(将费用打入设备价格)或有偿(费用由此维修站和制造厂家各负担50%)提供等方法,以此为本钱,外加少量的借款,以添置必要的维修工具(如工具车、工具等),这样可使维修站(中心)尽快收到明显效益,但关键是我们要早决策、早行动。
(3)建立工模具研制生产中心
标准件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模具的优劣。目前航空工业部有关厂家生产标准件用的工模具基本上都是依靠进口。为改变这种长期依靠进口,防止今后受控于人,做到标准件生产的自主发展,建立相应的工模具研制生产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可否采取以航空工业部所属某个厂家在工模具研制生产上有相当的技术、生产管理经验的为骨干,尽力与外商合资,购进少量专用高效加工设备,完善热表处理和加工工艺,建立独立的自主经营工模具研制生产中心,除满足标准件生产厂家需求外,积极向国际市场推销。这个研制生产中心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参照国外设备,对国产相似设备改制或自制(自制或改制的设备速率虽然低些,但以国内富余劳力可弥补因缺乏高效设备的不足)。这里的关键也是要早下决心、早行动,否则就会被已经起步或正在起步(如上海标准件模具厂生产了搓丝板及其他工模具,外商也在筹划在国内投资办工模具专业厂)的同行占领市场。
(4)建立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生产标准件主要靠吃原材料,没有原材料的充裕供应,就像无源之水。因此,要使标准件的生产具有竞争性,在市场上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解决标准件生产厂家的粮食——原材料已成为航空工业部标准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关键。
在现阶段,国内原材料尚处研制使用阶段,我们应通过冶金部,与有关炼(轧)钢厂建立密切的、长期协作关系。目标拟寻求那些有生产手段、生产规模、管理好、有积极性的炼(轧)钢厂作为航空工业部标准件生产用原材料的供应基地。目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寻找渠道,建立相互信任、协作依存的经济关系;而且动作要快,以防对方抢先一步形成对我们的钳制。
(5)建立高效率的信息、销售网络(中心)
标准件工程是以标准件为龙头,带动设备、工具、原材料、备件等配套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主神经”——信息、销售网络(中心)的建立健全。这个网络(中心)的建设拟由“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紧固件协会”全权负责,在国内各主要区域和国外主要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销售网络(中心),才能做到追踪市场,以我不变应市场之万变。这个网络(中心)的建立在国内可采取聘请(用)制,亦即:聘请有经验的专家、退二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热心这项事业的知名人士在当地独立开展活动,定期开会交流等方式;在国外可采取代理制和委托制等办法。信息、销售网络(中心)的建立健全对标准件工程的发展将起到眼睛、尖兵的效果。对此,我们亦应早着手筹建为宜。
只有在完成了标准件工程的出口生产体系的建设,相应的专业基地(中心)都真正发挥了职能配套作用,航空工业部的标准件工程才会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走向自主经营发展的产业集团道路,也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走向世界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我们应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学会利用国内外市场做生意的两套本领,以出口创汇为目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标准件及其配套工程的生产企业为主体,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多经济成分的联合,建立平等协作、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工贸结合的产业集团,是建设和完善航空工业部标准件工程出口生产体系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标准件出口创汇必将迈出新步伐。
(此文写于1989年5月)
腾飞从这里起步
——关于中国航空工业民品与第三产业概况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的科研、生产、教育体系,能够承担各类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以及民用高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属技术密集、实力雄厚的高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实施“军转民”战略方针,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技术、人才、设备等综合优势,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初步构成了“航空产品、民用产品、第三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国航空工业民品成效斐然
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中国航空工业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质量为基础、效益为中心,把国民经济有关行业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主要产品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定向服务、定点生产、成套开发、系列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航空民用工业的支柱或重点产品。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航空工业的民品已从日常的生活资料转向了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主要产品,涉及全国近30个行业(部门),有的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15年来,中国航空工业民品已累计建成160多条生产线,产值和销售额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10%上升到1993年的73%,民品已经为中国航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目前,中国航空工业已初步完成了从单一的军品结构向军民结合型体制的转变,又进入到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民用飞机
“军转民”中,中国航空工业优先发展了民用飞机、燃气轮机等项目。1985年以来,民用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有了新的突破,陆续生产出各种小型多用途运输机、中短程旅客运输机、中程运输机和直升机,共向中国民航、各地方航空公司和专业航空公司提供了各型民用飞机160多架,其中国产运7系列支线客机已有70多架在国内200多条航线上营运,是目前国内民航数量最多的支线飞机。中美合作生产的MD-82喷气客机已交付35架,已在国内外80条航线上营运。由国内组装的MD-83客机已经返销到具有“航空王国”之称的美国。国产的运5、运8、运11、运12型飞机和直9直升机为工农业服务的飞行区域已覆盖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工业燃气轮机
几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先后研制、生产了6个机种、10个型号108台燃气轮机和65套机组,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在油田发电、供热、供水,在海岛的发电,在气垫船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中美联合制造的FT8工业燃气轮机已在深圳福田电站、海南电站投入正常运行。利用航空技术研制成功的涡轮膨胀制冷回收轻烃和脱水装置,解决了利用石油伴生气低压余能回收轻烃和高寒地区油气集输管的冻结问题,为节约能源和改变油田“点天灯”现象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车辆
与航空工业工艺相近、技术相通、量大面广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是中国航空工业民品主要支柱产品之一。全系统有近百家单位从事或参与这类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其中整车生产厂11家、发动机生产厂3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70余家,其产值比重占中国航空民用工业产值的60%以上。
十几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先后开发生产了各种型号的微型汽车、微型轿车及微型汽车发动机系列;适用于机关、团体和旅游业的各类中型大客车、高档旅游车;已有10多个品种的各类改装车、轻型发动机系列产品。
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零部件的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已相继为10余种进口或合资生产的汽车提供了诸如密封胶条、消声器和排气管、组合开关及锁芯、铝水箱、化油器、刹车装置、内装饰、安全带以及各种类的雨刮器、升降器、风窗洗涤器、继电器、小型密封橡胶件、刹车元器件、油气减振器、液力变矩器、变速箱、测功机、点火线圈等产品,其质量已达到国际同类汽车的零部件水平,其中仅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的10多家企业就承担了上海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配套产品20大类100多个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占其整车国产化率的10%。
中国航空工业自1957年研制生产出国内第一辆摩托车及发动机之后,目前已有10多个企业开发生产了“金城”牌、“南方”牌、“洪都”牌、“明星”牌、“长江”牌、“航空”牌、“兰翔”牌等不同品牌的50、70、80、90、100、125、250、650、750CC等近30个不同型号的摩托车及其发动机,形成了年产50万辆整车和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1993年实际产量占国内摩托车行业产量的15%,其中,“金城”、“南方”在全国排序为第4位和第5位,有近20种车型和发动机被评为国家、部、省优质、银质奖,“南方-125”、“金城-100”等摩托车一跃成为全国名牌,部分产品已经走出国门。
——轻工与制冷装置
中国航空工业的轻工与制冷装置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全系统有52个单位从事着轻工与制冷装置的开发生产,产品涉及家电等制冷装置、轻工器械、造纸机械、服装机械、烟草机械、制鞋机械、体育器械、电子衡器、钟表等9个行业或部门,其产值比重占中国航空民用工业产值的25%~30%,成为中国航空民用工业又一个支柱产品。
目前,“宝花”牌、“天鹅”牌空调器已经形成年产30万台能力,“庆安”牌空调压缩机年产100万台、“双燕”牌电冰箱年产20万台、“远东”牌冰箱压缩机年产100万台、温控器年产100万台、电机年产100万台、热交换器年产15万套。“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飞亚达”钟表,以及“凯迪”自行车等产品已成为享誉境内外的中国名牌。
良好的产品性能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及较好的售后服务,使得中国航空民用工业的轻工与制冷装置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有些产品如注塑机、自行车、钟表、空调器及其压缩机等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纺织机械
纺织机械是中国航空工业开发生产的重点民品。全系统有87家企业与纺织行业合作,开发生产了具有20世纪80年水平的转杯纺纱机、挠性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气流纺织机、自动络筒机、高速并条机、编丝机以及粘条长丝压洗联合机等一批新型的纺织机械,形成了从主机、专件、器材到电测电控系统、仪器仪表的综合开发生产能力,以及新型环锭纺、转杯纺、塑料编织设备的设计和成套开发能力,其中“兰控”牌塑料编织设备已批量出口到美国、泰国;代表中国航空工业生产纺织机械水平的“中频转杯纺纱机”设计已获得“中国专利”。
目前,中国航空工业已向全国20多家纺织企业提供了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纺织机械及其配件。
——医疗和制药装备
医疗和制药装备是中国航空工业开发生产的又一个重点民品。全系统有20多个单位50多项产品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批准为定点生产企业和定点产品。10多年来,相继向医疗和制药部门提供了:体外碎石机,洗灌封制药装备生产线,抗生素粉针生产线、硬胶囊壳制造生产线、安瓶制造机、玻璃拉管生产线,混合制粒机、高效包衣机、真空冻干机、胶囊充填机,人工心脏瓣膜,成套病理分析检查设备,高压氧舱系列,以及医学图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钛钴合金人工关节等不同规格品种的产品。这些成套的医疗和制药装备为国家医疗、制药行业的技术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食品与包装机械
为促进我国食品与包装技术的科技进步,中国航空民用工业把为食品与包装行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作为主攻方向。全系统有40多个单位从事了食品与包装机械的开发生产,经过10多年的发展,食品与包装机械已成为中国航空民用工业重点产品之一。